..續本文上一頁出名之故,曰即法身也。法者,無非法義也。無非法義者,即無相實也。身者,此義之體也。法身真實,丈六應假,將何以明之哉?悟乎法者,封惑永盡,仿佛亦除,妙絕叁界之表,理冥無形之境。形既已無,故能無不形;叁界既絕,故能無不界。無不界、無不形者,唯感是應,佛無爲也。至于形之巨細,壽之修短,皆是接衆生之影迹,非佛實也。衆生若無感,則不現矣。非佛不欲接,衆生不致,故自絕耳。若不致而爲現者,未之有也。譬日之麗天,而影在衆器,萬影萬形,皆是器之所取,豈日爲乎?器若無水,則不現矣。非日不欲現,器不致故自絕耳。然則丈六之與八尺,皆是衆生心水中佛也。佛常無形,豈有二哉!以前衆患皆由有身,故令樂佛身也。然佛身迹交在有,雖複精粗之殊,至于無常,不應有異,而令樂之,宜明其意。既雲即是法身,非徒使知無有身患,乃所以用斷一切衆生病矣。斯又引使樂法,樂法之行下法,是以行于法者,得佛身也。(《注維摩诘經》,大正38,343上~中) 道生認爲:丈六佛身(色身),從法身佛出,依所出處得名,故稱之爲法身。法身佛,“妙絕叁界之表,理冥無形之境”,出過叁界,超越叁世,無來無去,常住無爲(不生不滅),無形無相,無病不痛。 [79] 然佛“形之巨細,壽之修短,皆是接衆生之影迹,非佛實也,衆生若無感,則不現”,“丈六之與八尺,皆是衆生心水中佛”。這是說,佛之法身,無形無相,爲了接引衆生而示現形相(色身佛);此色身佛,乃“唯感是應”:衆生有機感,佛必然垂應,感應道交,故得以見佛。 這裏,要注意的是:法身佛,無形無相,此即“法身無色”;常住無爲,則是“壽量無邊”。 [80] 色身佛,是應衆生之機感,才垂現世間,此即“應有緣論”;從法身佛出,非真實身,身非真實,故無定相、無壽可言,要說壽命,則以“百姓爲壽”。如道生《法華經疏》說: 夫色身佛者,皆應現而有,無定實形。形苟不實,豈壽哉!然則萬(同“萬”)形同致,古今爲一,古亦今也,今亦古矣,無時不有,無處不在。若有時不有,有處不在者,于物然耳,聖不爾也,是以極設長壽言伽耶是之。若伽耶是者,非複伽耶;伽耶既非,彼長壽豈獨是乎!長短斯非,則所以長短存焉!(道生《法華經疏》,卍續150,818下) [81] 道生意說:色身佛,似乎壽有長短,如釋迦佛八十歲入滅。然色身佛乃應衆生機感而化現的身相,非真實身;身非真實,故無固定形相、無壽命可言。而且,色身從法身出,法身出過叁界、超越叁世,不生不滅,因此佛應該是“無時不有,無處不在”的。既然如是,爲什麼現實世間卻是“有時不有,有處不在”呢?這完全取決于衆生是否需要而定(感應),並非佛有時出世、有時不出世,有地方出現、有地方不出現。要說佛的壽命,則佛“以百姓爲壽” [82] 。亦即在道生的意趣中,佛壽是非常、亦非無常的:色身佛是應衆生之機感而出現世間,壽命似有長短(無常);法身佛則超越叁世,不生不滅,佛壽是無量無邊(常)。然則,色身從法身而出,非真實身;身非真實,即無固定身相、壽命可言。這樣,佛壽則是非常、亦非無常。 然“法者,無非法義也;無非法義者,即無相實”,又“悟乎法者,封惑永盡,仿佛亦除,妙絕叁界之表,理冥無形之境”,故而“以體法爲佛,不可離法有佛也。若不離法有佛,佛是法也,然則佛亦法矣”;“亦以體法爲衆”。因此,道生說“乖理爲造,故叁寶皆無爲也。” [83] 這裏,有一問題:道生認爲“叁寶皆無爲”,“有爲法者,可說有利有功德”,“無爲是表理之法,故無實功德利。” [84] 那麼,供養叁寶豈不是無實功德利益了嗎?道生答道:“貪樂,是無窮法,爲有爲也”;倘若去除希冀果報功德之執見,不奢求利益功德等,則“無利之利,真利也。” [85] 如此一來,正可與(前面所說)道生之“善不受報”相互輝映了。 以上,說明道生“法身無色”之理論依據及其相關問題。由法身無色的探討中,發現他與“佛無淨土”、“應有緣”論等,有思想的關連。接著,說明何以佛無淨土?
(二)佛無淨土
道生認爲:法身無色、無爲,無形、無相,“非四大起,同于虛空”,故唱言法身佛“無淨土”。如道生說: 夫國土者,是衆生封疆之域。其中無穢,謂之爲淨。無穢爲無,封疆爲有;有生于惑,無生于解。其解若成,其惑方盡。始解是菩薩本化,自應終就使成,既成就爲統國,有屬佛之迹。就本隨于所化,義爲取彼之國,既雲取彼,非自造之謂,若自造,則無所統,無有衆生,何所成就哉!(《注維摩诘經》卷1,大正38,334下) 道生以爲:國土,是有情衆生的住處,有淨、有穢。若無汙穢,即是淨土;反之,則是穢土。若心無執著(無穢),則無所謂國土;若執著有固定之疆域,則有國土。衆生之執有國土,起因于受到煩惱蠱惑妄執謂有;若能去除煩惱執著,則無淨穢、無國土可言。菩薩之度化衆生往生淨土,並不是離開穢土,去打造另一個淨土世界,而是轉化穢土使之成爲淨土(無穢,謂之爲淨),因此,菩薩不是“自造”淨土。 [86] 就因爲菩薩無自造淨土,故能以大慈悲力饒益衆生。 [87] 既然可以轉穢土爲淨土,何以卻說“佛無淨土”呢?道生《法華經疏》說: 事象方成,累之所得。聖既會理,則纖爾累亡;累亡故,豈容有國土者乎!雖曰無土,而無不土;無身、無名,而身名愈有。故知國土、名號、授記之義者,應物而然,引之不足耳。(《法華經疏》,卍續150,811上~下) “事象方成,累之所得。聖既會理,則纖爾累亡”,這還是就衆生情執系累故有森羅萬象(國土)可言;聖者體會真理,已無絲毫情執系累,既無情執系累,則豈有國土哉!然而,要注意的是,聖者“纖爾累亡”,則“雖曰無土,而無不土;無身、無名,而身名愈有”。言下之意是說,聖人(佛陀)既然已斷盡一切煩惱系縛,則何處不是國土、不是淨土。經中之說“國土、名號、授記”等,“應物而然”,爲作度生之權巧方便,不是真實義。如《法華經疏》說: 既見佛之不在,良以衆生穢惡。以穢不在,則無穢必在,無必在穢,故寄七珍明之。寄七珍明之者,明無石砂之穢耳。本自不言其體非穢,于無形而論,亦何異穢質。然則無穢之淨,乃是無土之義,寄土言無,故言淨土。無土之淨,豈非法身之所托哉!至于穢惡被燒,自是衆生罪報,亦何傷無不在、無不淨乎?是以衆生見燒,而淨土不毀,且今(令)人情欣美尚好。若聞淨土不毀,則生企慕意深。借事通玄,所益多矣!(道生《法華經疏》,卍續150,819下~820上) [88] 衆生穢惡,故不能見國土;倘垢穢盡除,則“無穢之淨,乃是無土之義,寄土言無,故言淨土”。道生的意趣中,法身無色,無形無相,非四大起,同于虛空,故法身無淨土。所謂“無土”,是指垢穢盡除之淨土。亦即衆生去除垢穢後轉穢土爲淨土,此無垢穢之絕對淨土,是爲“無土”義。佛無淨土,契經之所以言淨土者,乃是“借事通玄”,爲令人“欣美尚好”、“企慕意深”,趣向于佛道故。此爲道生主張“佛無淨土”的意趣所在。
(叁)應有緣 [89]
前面說過,色身佛乃應衆生之機感而出現世間,壽命似有長短(無常);法身佛則超越叁世,不生不滅,佛壽是無量無邊(常)。然則,色身從法身出,非真實身;身非真實,即無定相、壽命可言。這樣,要說佛壽則是非常、亦非無常。色身佛是應衆生機感而示現人間,于是道生說:“如來何壽?以百姓爲壽耳”;“以百姓壽爲壽,感必出矣!” [90] 這是道生“應有緣”的真義。如道生說: 夫佛身者,…無不界無不形者,唯感是應,佛無爲也。至于形之巨細,壽之修短,皆是接衆生之影迹,非佛實也。衆生若無感,則不現矣。非佛不欲接,衆生不致,故自絕耳。若不致而爲現者,未之有也。(《注維摩诘經》卷2,大正38,343上) 佛身,“無不界無不形者,唯感是應”;“衆生若無感,則不現矣。非佛不欲接,衆生不致,故自絕耳”。意思是說,佛無時無刻都存在;之所以“有時不有,有處不在”者,那是衆生沒有機感,佛才沒有垂應。易言之,佛遍一切處,只要衆生需要,佛定現身接引。 然而,如何能確定佛必然會應赴衆生之機感呢?道生說:“佛理常在其心,念之便至矣”。 [91] 又說:“若化衆生,似複在此在彼也,在此在彼者,應化之迹耳”;“東感則東,西感則西,豈在方哉”;“應見者示,應聞者說,佛本無示無說”;“以六度爲體,故能有如向之應耳”;“六度以誠實爲道”;“既度既誠,便應有感爲來,感盡則去也”。 [92] 由此可知:道生的“感應”說,主要是立足于:法身佛遍一切處,衆生若無機感,則佛無垂應;佛理常在其心,則念之便至。這一點,正如《華嚴經》說:“佛身充滿于法界,普現一切衆生前,隨緣赴感靡不周,而恒處此菩提座。” [93] 然佛陀應衆生機感而垂應,是有心而應還是無心而應?教界仍有不同意見: 生法師雲:感應有緣,或同(“因”之誤寫)生苦處,共于悲愍,或因愛欲,共于結縛,或因善法,還于開道。故有心而應也。(陳
慧達《肇論疏》,卍續150,841上~下) 生法師雲:“照緣而應,應必在智。”此言“應必在智”,此即是作心而應也。…安、肇二師與瑤法師雲:聖人無心而應,應不在智。(唐
均正《大乘四論玄義》,卍續74,79上) 道生主張佛陀“有心而應”——應有緣;道安、僧肇、法瑤法師等卻認爲“無心而應”——應無緣。探尋道生主張應有緣的學理依據,還在于道生以真理爲佛之法身。佛陀是體悟真理的覺者,有情若能常與佛理相應,佛陀必然隨有情之意念,無遠弗屆的應其機。果…
《從〈點頭頑石話生公〉談道生法師之思想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