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然如此,则不必惆怅生不逢佛、生在边地了!

  (四)小 结

  道生法师由“法身无色”之理论为基点,安立“佛无净土”及“应有缘”论,由此建构的“佛陀观”,大部分吻合于六卷本的《大般泥洹经》义。 [94] 如经说:“如来身者,是常住身,是不坏身,是金刚身,非秽食身:是则法身当作是观”;“如来常住,非变易法,非磨灭法,当知此身非秽食身,于此世界应化之身”。“如来法身真实,无有变异,为众生故,以方便身现种种相,如良药树,如来亦然,为众生故,现百千变随顺世间,是故如来是常住法”。“如来常住,法僧、亦然;此三事者,非无常法,常住不变。” [95] 以上经文,说明法身佛常住;为众生故,示现种种色相;佛法僧三宝皆是无为。又,经说:佛寿实无有量,示现人间,“随受化者现老、病、死”;随顺世间,而“现三种寿:为诸众生、声闻、缘觉现短寿相,斯等见已,心则悲叹:一何怪哉如来短寿!为诸菩萨现其中寿,若至一劫,若过一劫。唯佛观佛,其寿无量。” [96] 此则是道生主张佛“以百姓寿为寿”之依据。经以上之比对,可以发现:道生之“佛身观”,深受《大般泥洹经》(及《法华》)之影响。

  七、后记

  导师在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说:“道生法师的见地,得力在《般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。”[97] 经由以上阐提有佛性、佛性当有、善不受报、顿悟成佛、法身无色、佛无净土、应有缘论等的探讨,可以肯定的是:《般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,的确是启发道生不断提出卓越见地的思想源头。例如:道生,拂拭儒、释的名迹,撷取儒、释的精英,超脱名相,从玄悟的理境中,提出(渐修的)“顿悟成佛”说。自《般若》扫荡一切得来的见地,以“无为是表理之法,故无实功德利”,阐明一毫之善并皆成佛、不受生死之报的“善不受报”。由《泥洹经》众生皆有如来性,洞入幽微,孤明先发,唱“阐提有佛性”、“佛性当有”论。依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等之三乘是方便,真佛常住不变,开展了“法身无色”、“佛无净土”、“应有缘”的佛身观。即便如此,不可忽视的是,道生重慧学,钻仰群经,“潜思日久,彻悟言外”,在鉴寂微妙地理境中,发表的卓越特见,彼此都有内在的关连性。如阐提有佛性与佛性当有,善不受报与佛身观,法身无色、佛无净土及应有缘等;由此,也表显了道生能综贯所学,咀嚼菁英,不是依文作释的守文者! 末了,还要一提的事是,导师赞扬道生:有淡泊的操持,卓越的深见,真诚的勇气。最难能可贵的,道生觉得“征名贵实,惑于虚诞;求心应事,芒昧格言”;于是“收迷独运,存履遗迹”,使“释迦之旨,了然可寻;珍怪之辞,皆成通论”的精神。这精神之难能可贵在于:道生体悟到“经典东流,译人重隔,多守滞文,鲜见圆意。若忘筌取鱼,始可以言道。”[98] 因此,道生本于佛法的见地,去除虚妄怪诞的神话,超脱印度民间习俗,使佛教适合中国的民情,以助佛教真理的显扬。导师曾慨叹:道生净化、抉择佛法及不肯阿世取容的精神,“在两千年的中国佛教中,能有几人!”尽管如此,在现代佛教,笔者也看到了那一勇者的菩萨身影:“能立本于根本佛教的纯朴,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(梵化之机应慎),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,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!”、“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,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!”[99] 导师可说是道生法师难得的知音,二位所处的时代背景、学思意趣容有不同,真诚为法献身的精神,则是古今一同。

  注释:

  [1] 道生法师(355?~434),以为“入道之要,慧解为本,故钻仰群经,斟酌杂论,万里随法,不惮疲苦”。与慧睿、慧严同游长安,从罗什受业,关中僧众,“咸谓神悟”。406顷,回南方。研读六卷《泥洹》,“剖析经理,洞入幽微,乃说一阐提可以成佛”。于时大本《涅槃经》未传南方,旧学以邪说而摈(429顷)。传云曾在吴之虎丘山对石头说法,而传出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之美谈。宋元嘉十一年(434)冬十一月,亡于庐山精舍法座上。(梁《高僧传》卷7,大正50,366中~367上)

  [2] 梁《高僧传》卷7,大正50,366下。

  [3] (1)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,收录于《佛教史地考论》,页377~400。(2)印顺导师在〈中国佛教史略〉中说:“南朝佛教承东晋般若玄学的法统,汲取鸠摩罗什翻译之龙树、提婆性空学而阐发之,一帆风顺,至唐初始渐衰。然由于真常唯心、虚妄唯识之经论输入日多,影响所及,南朝佛教弥漫着真常色彩,真空与妙有结合,奠定南朝佛教的特色。在此学风转变之时,觉贤、道生之被摈,是其机扭。”(《佛教史地考论》,页20~22)

  [4] 道生“七珍论”包括《善不受报论》、《顿悟成佛论》、《二谛论》、《佛性当有论》、《法身无色论》、《佛无净土论》、《应有缘论》等,笔者未把《二谛论》纳入探讨对象,实因此论资料太少,不成篇章。“阐提有佛性”,是道生被摈出僧团的关键;它和“佛性当有论”有密切关系,故而取入一并探讨。

  [5] 《别译杂阿含经》卷4,大正2,398中;《佛说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》卷3,大正2,854上。

  [6] 一阐提成佛说,出自北本《大般涅槃经》卷22(大正12,493中~494上)。此经为昙无谶在北凉玄始十年(421)翻译完成,到元嘉七年(430),才传来建业。道生研读(法显和觉贤共译之)六卷《泥洹经》,尚云:“一阐提人无佛性”。所以当时道生提出“一阐提人皆得成佛”,并无经典可据。

  [7] “生曰:禀气二仪者,皆是涅槃正因。三界受生,盖唯惑果。阐提是含生之类,何得独无佛性?盖此[泥洹]《经》度未尽耳!”(日本

  宗法师《一乘佛性慧日抄》卷4,大正70,173下)

  [8] 《大般涅槃经》卷28,大正12,530下,533中。

  [9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5,大正12,883中;883下~884上;886下。

  [10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5,大正12,891中、889中;同经卷6,大正12,891下、893中。

  [11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6,大正12,897下;同经卷3,大正12,872下。

  [12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6,大正12,892上;893上。

  [13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3,大正12,873下。

  [14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6,大正12,894下~895下。

  [15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6说:“我泥洹后正法未灭八十余年,此《摩诃衍般泥洹经》于阎浮提流行于世。诸恶比丘宽纵懈怠,众魔伴党坏乱正法。…此《摩诃衍般泥洹经》,我般泥洹后正法衰灭,于时此经流布南方,为彼众邪异说非法云雨之所漂没。时彼南方护法菩萨,当持此契经来诣罽宾,潜伏地中,及诸一切摩诃衍方等契经于此而没。”(大正12,894下~895上)

  [16] (1)《增一阿含》卷47,大正2,804下。(2)《根有律

  破僧事》卷10,大正24,150上~中。

  [17] (1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6,大正27,885下~886上。(2)所谓种顺解脱分善根者,即佛弟子,或听闻佛法,如理思惟,或布施,或持戒,若能发“增上意乐,欣求涅槃,厌背生死,随起少分施戒闻善,即能决定种此善根”(卷7,大正27,35中)。反之,纵使娴熟三藏,及通达世俗外道诸论,若不种顺解脱分善根,亦将长夜生死轮回(卷176,大正27,885中)。

  [18] (1)断善根已,于现法中还能续不?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35,大正27,184上~中。(2)若现法中续善根者,现身能否入正性离生?[论主]评曰:“彼能引起顺决择分,亦复能入正性离生,乃至能得阿罗汉果。如嗢羯吒婆罗门等,断善根已,尊者舍利子为其说法,令续善根,渐得见谛,乃至究竟。”(大正27,184下)

  [19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4,大正27,593中。

  [20] 《佛说无垢称经》卷4,大正14,575下~576上。另外,《阿阇世王经》卷上,大正15,395中;《首楞严三昧经》卷2,大正15,643上;《如幻三昧经》卷上,大正12,137上~中;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中,大正14,549中等,亦有相同记载。

  [21] (1)《大般涅槃经》卷20:“一阐提辈分别有二:一者、得现在善根;二者、得后世善根。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,则为说法;后世得者亦为说法,今虽无益作后世因,是故如来为阐提演说法要。一阐提者复有二种:一者、利根;二者、中根。利根之人,于现在世能得善根;中根之人,后世则得,诸佛世尊不空说法。”(大正12,482中)(2)《入楞伽经》:佛言:“大慧!一阐提者,有二种。何等为二?一者、焚烧一切善根;二者、怜愍一切众生,作尽一切众生界愿。…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:一阐提常不入涅槃。何以故?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,是故不入涅槃,非舍一切善根阐提。何以故?大慧!彼舍一切善根阐提,若值诸佛善知识等,发菩提心,生诸善根,便证涅槃。何以故?大慧!诸佛如来不舍一切诸众生故。是故,大慧!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。”(《入楞伽经》卷2,大正16,527上~中;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卷1,大正16,487中~下)

  [22] 《大庄严经论》卷1:“无般涅槃法者,是无性位,此略有二种:一者、时边般涅槃法;二者、毕竟无涅槃法。时边般涅槃法者,有四种人:一者、一向行恶行;二者、普断诸善法;三者、无解脱分善根;四者、善根不具足。毕竟无涅槃法者,无因故,彼无…

《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