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般涅槃性,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。”(大正31,595上)

  [23] 《大般涅槃经》卷24,大正12,505下。

  [24] (1)嘉祥吉藏、净影慧远、荆溪湛然、牛头法融、南阳慧忠等,都论辩“无情有性”、“无情成佛”。详细情形,见释悟殷《中国佛教史略资料汇编》,页447~453。(2)《楞严经》云:“一切世间诸所有物,皆即菩提妙明元心,心精遍圆,含裹十方。”——“无情有性”(《楞严经》卷3,大正19,119上~中)

  [25] 窥基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》,综合《庄严》、《楞伽》之阐提分类,提出阐提有三:断善、大悲、无性。其中,因成果不成,是大悲阐提。果成因不成,是有性断善阐提。因果俱不成,是无性阐提(及定性声闻)。(卷1,大正43,611上~612中)

  [26] 按:“当有佛性”,有人解释作“始有”佛性(非本有)之意。如嘉祥吉藏《大乘玄论》所举“佛性十一家义”中,有主张“以当果为正因佛性”者。嘉祥吉藏评曰:“当果为正因佛性,此是古旧诸师多用此义,此是始有义。若是始有,即是作法;作法无常,非佛性也。”(大正45,36下)然道生主张“阐提皆得作佛”的理论依据,应该是本于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性,只因烦恼过患故隐覆不现,是本有佛性的思想。果真如此,“阐提皆得作佛”与“当有佛性”二说,出现矛盾性了!

  [27] 僧肇《注维摩诘经》卷7,大正38,392上、下。

  [28] 道生《法华经疏》,卍续150,799下。

  [29] 《大般涅槃经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9上~中。

  [30] 《大般涅槃经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4上。

  [31] 《大般涅槃经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6下;547下。

  [32] 《大般涅槃经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32中。

  [33] 道生曰:“见佛者,见此人为佛,从未来至现在,从现在入过去,故推不见三世有佛也。过去若有,便应更来,然其不来,明知佛不在过去矣。未来若有,便应即去,然其不去,明知佛不在未来矣。现在若有,便应有住,然其不住,明知佛不在现在矣。”(《注维摩诘经》卷9,大正38,410上)

  [34] (1)《大般涅槃经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3中;548上;546中;548中。(2)“本无生死中我,非不有佛性我也”,见《注维摩诘经》,大正38,354中。

  [35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2,大正12,864上~下;同经卷5,大正12,890下~891上。

  [36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3,大正12,872下;同经卷5、6,大正12,891中、下。

  [37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5说:“明及无明不二之法,亦复如是,行业过故,明非明转,一切善法及不善法,皆无有二。是故当知:如来之性,如彼醍醐,自性清净,烦恼过故,现有异相。…又此身中,有如来性,如彼良药。其如来性,始终常有,非作所作;但无量烦恼中间竞起。凡诸众生欲求佛者,当除无量烦恼结患。…大般泥洹方等契经,密教法藏,闻于世间。众生闻已,如来之性皆悉萌芽,能长养大义,是故名为大般泥洹。”(大正12,886下~887上)

  [38] 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9,大正27,98中。卷162,大正27,820下,论师也说“一切不善、善有漏法,皆有异熟”。

  [39] 关于“无漏善”是否感果报的问题,学派间有诤议,笔者于〈论师的业力观〉曾探讨过,详细情形,请检阅释悟殷《部派佛教》上篇,页209~217。

  [40] 窥基法师《异部宗轮论述记》,卍续83,462上。

  [41] 演培法师《异部宗轮论语体释》,页185。又《本业璎珞经》〈佛母品〉卷2说:“一切善受佛果”,见大正24,1019上。

  [42] 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,大正9,9上。

  [43] (1)慧远《释三报论》、《明报论》,都收录于《弘明集》,大正52册。

  (2)慧远(334~416),其生平事迹,见梁《高僧传》卷6,大正50,357下~361中。

  [44] 三报,即现报、生报、后报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4说:业有三种:顺现法受业:“若业此生造作增长,即于此生受异熟果”。顺次生受业:“若业此生造作增长,于第二生受异熟果”。顺后次受业:“若业此生造作增长,随第三生,或随第四,或复过此受异熟果”。(大正27,592上,593中)

  [45] (1)《述道生善不受报义》,是僧镜难问,由僧璩回答。(《出三藏记集》卷12,大正55,84下)

  (2)齐隐士刘虬,“述善不受报、顿悟成佛义,当时莫能屈”。(《广弘明集》卷19,大正52,233上)

  [46] (1)道生《善不受报论》,常见于嘉祥吉藏着作中,如《百论疏》卷上(大正42,240上~中),《胜鬘宝窟》卷2(大正37,18下),都有引述。

  (2)三论宗的嘉祥吉藏(549~623),是有名的大学者,藏书众多而又着作等身。举凡在他之前,或同时期流行的思想,不管是外学或内学,是经论的记载,或私人作品,常可在他的着作中,得到珍贵资料。又嘉祥吉藏生平事迹,见《续高僧传》卷11,大正50,513下~515上。

  [47] 《璎珞经》卷2,大正24,1019上。

  [48] “彼着三轮而行布施。何等为三?所谓自想、他想、施想。由着此三轮而行施故,名世间布施波罗蜜多。何缘此施名为世间?以与世间同共行故,不动不出世间法故,由斯故说世间布施波罗蜜多。舍利子!若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,何等为三?一者、不执我为施者;二者、不执彼为受者;三者、不着施及施果。是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。又舍利子!若菩萨摩诃萨以大悲为上首,所修施福普施有情,于诸有情都无所得,虽与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,而于其中不见少相。由都无所执而行施故,名出世布施波罗蜜多。何缘此施名出世间?不与世间同共行故,能动能出世间法故,由斯故说出世布施波罗蜜多。”(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424,大正7,130下~131上)

  [49] 《注维摩诘经》卷3,大正38,357下。

  [50] 《注维摩诘经》卷5,大正38,378下;卷10,大正38,414下。

  [51] 引自《名僧传抄》,卍续134,29下。

  [52] 《注维摩诘经》卷10,大正38,414中~下。

  [53] 道宣《广弘明集》卷23,大正52,265下。

  [54] 《大般泥洹经》卷2:“如来常住,法、僧亦然。此三事者,非无常法,常住不变。”(大正12,865下)

  [55] 道生说:“乖理为造,故三宝皆无为也。”(《注维摩诘经》卷8,大正38,398中)

  [56] 《胜鬘经讲记》,页89。

  [57] (1)《成佛之道》增注本,页428~429。

  (2)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上:“众生识,初一念识异木石,生得善,生得恶。恶为无量恶识本,善为无量善识本。”(大正8,828中)

  [58] 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51,大正27,264中~266下。

  [59] 化地部重慧,由其主张“亦有齐首补特伽罗”(《异部宗轮论》大正49,17上),可以得到佐证。关于“亦有齐首补特伽罗”,笔者于〈论师的圣果观〉“齐顶阿罗汉”部分,曾加以探讨,论定“齐顶阿罗汉”与化地部重慧之学风有关。详细情形,请检阅释悟殷《部派佛教》中编,页290~298。

  [60] (1)见《出三藏记集》卷12,大正55,84中。又梁时法京亦弘扬生公顿悟义,如梁

  刘之璘〈吊僧正京法师亡书〉云:“顿悟虽出自生公,弘宣后代,微言不绝,实赖夫子。”(《广弘明集》,大正52,276上)

  (2)关于印、中各学派顿渐之说以及彼此的诤论,不是本文关心的重点;本文只针对道生顿悟论,探讨其学说意趣与部派佛教的关系,及大小顿悟的诤论。

  [61] 见谢灵运《与诸道人辩宗论》。(《广弘明集》卷18,大正52,225中)

  [62] 道生“七住菩萨伏三界结”,见道生《法华经疏》,卍续150,804上。

  [63] (1)“生公用大顿悟义,唯佛断或[惑],尔前未断,故佛名为觉,尔前未觉。瑶师用小顿悟义,七地方断。”(吉藏《净名玄论》卷5,大正38,888下)

  (2)“大论云:譬如人梦中度河,作诸竹筏,…七地菩萨亦尔,生死已来,至六地已还,如梦所见;七地菩萨豁然而悟也。”见《大智度论》卷48,大正25,405下。

  [64] (1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44:“有作是说:顿断非渐,金刚喻定现在前时,一切烦恼一时断故。”(大正27,742上)

  (2)《显宗论》卷1说:“又见集法契经中言:于我法中,当有异说,所谓有说唯金刚喻定能顿断烦恼;…诸如是等差别诤论,各述所执,数越多千。师弟相承,度百千众,为诸道俗解说称扬。我佛法中,于未来世,当有如是诤论不同。为利为名,恶说恶受,不证法实,颠倒显示。”(大正29,778中~下)

  [65] 按:顿断沙门的主张,并非有部论师正义,但是有部论师解释“金刚喻定”时说:“问:何故名为金刚喻定?答:无有烦恼不断、不破、不穿、不碎,譬如金刚,…假使具缚有情身中能起此定,尔时即能顿断三界一切烦恼。云何知然?金刚喻定现在前时,顿证三界见、修所断烦恼断故。”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8,大正27,142中~下)有部论师说:“假使具缚有情身中能起此定,尔时即能顿断三界一切烦恼”,“金刚喻定现在前时,顿证三界见、修…

《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