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般涅槃性,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。”(大正31,595上)
[23] 《大般涅槃經》卷24,大正12,505下。
[24] (1)嘉祥吉藏、淨影慧遠、荊溪湛然、牛頭法融、南陽慧忠等,都論辯“無情有性”、“無情成佛”。詳細情形,見釋悟殷《中國佛教史略資料彙編》,頁447~453。(2)《楞嚴經》雲:“一切世間諸所有物,皆即菩提妙明元心,心精遍圓,含裹十方。”——“無情有性”(《楞嚴經》卷3,大正19,119上~中)
[25] 窺基《成唯識論掌中樞要》,綜合《莊嚴》、《楞伽》之闡提分類,提出闡提有叁:斷善、大悲、無性。其中,因成果不成,是大悲闡提。果成因不成,是有性斷善闡提。因果俱不成,是無性闡提(及定性聲聞)。(卷1,大正43,611上~612中)
[26] 按:“當有佛性”,有人解釋作“始有”佛性(非本有)之意。如嘉祥吉藏《大乘玄論》所舉“佛性十一家義”中,有主張“以當果爲正因佛性”者。嘉祥吉藏評曰:“當果爲正因佛性,此是古舊諸師多用此義,此是始有義。若是始有,即是作法;作法無常,非佛性也。”(大正45,36下)然道生主張“闡提皆得作佛”的理論依據,應該是本于一切衆生皆有自性清淨的如來性,只因煩惱過患故隱覆不現,是本有佛性的思想。果真如此,“闡提皆得作佛”與“當有佛性”二說,出現矛盾性了!
[27] 僧肇《注維摩诘經》卷7,大正38,392上、下。
[28] 道生《法華經疏》,卍續150,799下。
[29] 《大般涅槃經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9上~中。
[30] 《大般涅槃經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4上。
[31] 《大般涅槃經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6下;547下。
[32] 《大般涅槃經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32中。
[33] 道生曰:“見佛者,見此人爲佛,從未來至現在,從現在入過去,故推不見叁世有佛也。過去若有,便應更來,然其不來,明知佛不在過去矣。未來若有,便應即去,然其不去,明知佛不在未來矣。現在若有,便應有住,然其不住,明知佛不在現在矣。”(《注維摩诘經》卷9,大正38,410上)
[34] (1)《大般涅槃經集解》卷54,大正37,543中;548上;546中;548中。(2)“本無生死中我,非不有佛性我也”,見《注維摩诘經》,大正38,354中。
[35] 《大般泥洹經》卷2,大正12,864上~下;同經卷5,大正12,890下~891上。
[36] 《大般泥洹經》卷3,大正12,872下;同經卷5、6,大正12,891中、下。
[37] 《大般泥洹經》卷5說:“明及無明不二之法,亦複如是,行業過故,明非明轉,一切善法及不善法,皆無有二。是故當知:如來之性,如彼醍醐,自性清淨,煩惱過故,現有異相。…又此身中,有如來性,如彼良藥。其如來性,始終常有,非作所作;但無量煩惱中間競起。凡諸衆生欲求佛者,當除無量煩惱結患。…大般泥洹方等契經,密教法藏,聞于世間。衆生聞已,如來之性皆悉萌芽,能長養大義,是故名爲大般泥洹。”(大正12,886下~887上)
[38] 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9,大正27,98中。卷162,大正27,820下,論師也說“一切不善、善有漏法,皆有異熟”。
[39] 關于“無漏善”是否感果報的問題,學派間有诤議,筆者于〈論師的業力觀〉曾探討過,詳細情形,請檢閱釋悟殷《部派佛教》上篇,頁209~217。
[40] 窺基法師《異部宗輪論述記》,卍續83,462上。
[41] 演培法師《異部宗輪論語體釋》,頁185。又《本業璎珞經》〈佛母品〉卷2說:“一切善受佛果”,見大正24,1019上。
[42] 《妙法蓮華經》卷1,大正9,9上。
[43] (1)慧遠《釋叁報論》、《明報論》,都收錄于《弘明集》,大正52冊。
(2)慧遠(334~416),其生平事迹,見梁《高僧傳》卷6,大正50,357下~361中。
[44] 叁報,即現報、生報、後報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14說:業有叁種:順現法受業:“若業此生造作增長,即于此生受異熟果”。順次生受業:“若業此生造作增長,于第二生受異熟果”。順後次受業:“若業此生造作增長,隨第叁生,或隨第四,或複過此受異熟果”。(大正27,592上,593中)
[45] (1)《述道生善不受報義》,是僧鏡難問,由僧璩回答。(《出叁藏記集》卷12,大正55,84下)
(2)齊隱士劉虬,“述善不受報、頓悟成佛義,當時莫能屈”。(《廣弘明集》卷19,大正52,233上)
[46] (1)道生《善不受報論》,常見于嘉祥吉藏著作中,如《百論疏》卷上(大正42,240上~中),《勝鬘寶窟》卷2(大正37,18下),都有引述。
(2)叁論宗的嘉祥吉藏(549~623),是有名的大學者,藏書衆多而又著作等身。舉凡在他之前,或同時期流行的思想,不管是外學或內學,是經論的記載,或私人作品,常可在他的著作中,得到珍貴資料。又嘉祥吉藏生平事迹,見《續高僧傳》卷11,大正50,513下~515上。
[47] 《璎珞經》卷2,大正24,1019上。
[48] “彼著叁輪而行布施。何等爲叁?所謂自想、他想、施想。由著此叁輪而行施故,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。何緣此施名爲世間?以與世間同共行故,不動不出世間法故,由斯故說世間布施波羅蜜多。舍利子!若菩薩摩诃薩行布施時叁輪清淨,何等爲叁?一者、不執我爲施者;二者、不執彼爲受者;叁者、不著施及施果。是菩薩摩诃薩行布施時叁輪清淨。又舍利子!若菩薩摩诃薩以大悲爲上首,所修施福普施有情,于諸有情都無所得,雖與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,而于其中不見少相。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,名出世布施波羅蜜多。何緣此施名出世間?不與世間同共行故,能動能出世間法故,由斯故說出世布施波羅蜜多。”(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424,大正7,130下~131上)
[49] 《注維摩诘經》卷3,大正38,357下。
[50] 《注維摩诘經》卷5,大正38,378下;卷10,大正38,414下。
[51] 引自《名僧傳抄》,卍續134,29下。
[52] 《注維摩诘經》卷10,大正38,414中~下。
[53] 道宣《廣弘明集》卷23,大正52,265下。
[54] 《大般泥洹經》卷2:“如來常住,法、僧亦然。此叁事者,非無常法,常住不變。”(大正12,865下)
[55] 道生說:“乖理爲造,故叁寶皆無爲也。”(《注維摩诘經》卷8,大正38,398中)
[56] 《勝鬘經講記》,頁89。
[57] (1)《成佛之道》增注本,頁428~429。
(2)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上:“衆生識,初一念識異木石,生得善,生得惡。惡爲無量惡識本,善爲無量善識本。”(大正8,828中)
[58] 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51,大正27,264中~266下。
[59] 化地部重慧,由其主張“亦有齊首補特伽羅”(《異部宗輪論》大正49,17上),可以得到佐證。關于“亦有齊首補特伽羅”,筆者于〈論師的聖果觀〉“齊頂阿羅漢”部分,曾加以探討,論定“齊頂阿羅漢”與化地部重慧之學風有關。詳細情形,請檢閱釋悟殷《部派佛教》中編,頁290~298。
[60] (1)見《出叁藏記集》卷12,大正55,84中。又梁時法京亦弘揚生公頓悟義,如梁
劉之璘〈吊僧正京法師亡書〉雲:“頓悟雖出自生公,弘宣後代,微言不絕,實賴夫子。”(《廣弘明集》,大正52,276上)
(2)關于印、中各學派頓漸之說以及彼此的诤論,不是本文關心的重點;本文只針對道生頓悟論,探討其學說意趣與部派佛教的關系,及大小頓悟的诤論。
[61] 見謝靈運《與諸道人辯宗論》。(《廣弘明集》卷18,大正52,225中)
[62] 道生“七住菩薩伏叁界結”,見道生《法華經疏》,卍續150,804上。
[63] (1)“生公用大頓悟義,唯佛斷或[惑],爾前未斷,故佛名爲覺,爾前未覺。瑤師用小頓悟義,七地方斷。”(吉藏《淨名玄論》卷5,大正38,888下)
(2)“大論雲:譬如人夢中度河,作諸竹筏,…七地菩薩亦爾,生死已來,至六地已還,如夢所見;七地菩薩豁然而悟也。”見《大智度論》卷48,大正25,405下。
[64] (1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44:“有作是說:頓斷非漸,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一切煩惱一時斷故。”(大正27,742上)
(2)《顯宗論》卷1說:“又見集法契經中言:于我法中,當有異說,所謂有說唯金剛喻定能頓斷煩惱;…諸如是等差別诤論,各述所執,數越多千。師弟相承,度百千衆,爲諸道俗解說稱揚。我佛法中,于未來世,當有如是诤論不同。爲利爲名,惡說惡受,不證法實,顛倒顯示。”(大正29,778中~下)
[65] 按:頓斷沙門的主張,並非有部論師正義,但是有部論師解釋“金剛喻定”時說:“問:何故名爲金剛喻定?答:無有煩惱不斷、不破、不穿、不碎,譬如金剛,…假使具縛有情身中能起此定,爾時即能頓斷叁界一切煩惱。雲何知然?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頓證叁界見、修所斷煩惱斷故。”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8,大正27,142中~下)有部論師說:“假使具縛有情身中能起此定,爾時即能頓斷叁界一切煩惱”,“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頓證叁界見、修…
《從〈點頭頑石話生公〉談道生法師之思想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