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漏善行,都是解脱的正因,故言“善非有因”。大乘佛教中,《法华经》说:“或以欢喜心,歌呗诵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”;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” [42] ,或许是顺着「善非有因”之思想发展而形成的学说!

  (二)善不受报

  印度部派佛教传出有漏善是否为三有因的诤论,中国佛教亦出现报应有无征验之异见。东晋慧远针对“善恶无现验”论者之质难,着有《三报论》、《明报论》,阐明业果报应道理,如《三报论》说:

  夫善恶之兴,由其有渐。渐以之极,则有九品之论。凡在九品,非其现报之所摄,然则现报绝。夫常类可知,类非九品,则非三报之所摄。何者?若利害交于目前,而顿相倾夺,神机自运,不待虑而发,发不待虑,则报不旋踵而应。此现报之一隅,绝夫九品者也。又三业殊体,自同有定,报定则时来必受,非祈祷之所移,智力之所免也。…方外之宾,服膺妙法,洗心玄门,一诣之感,超登上位,如斯伦匹,宿殃虽积,功不在治,理自安消,非三报之所及。(《弘明集》卷5,大正52,34 中~下) [43]

  “三业殊体,自同有定,报定则时来必受,非祈祷之所移,智力之所免”,说明了佛教“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”的业报观;“方外之宾,服膺妙法,洗心玄门,…超登上位,如斯伦匹,宿殃虽积,功不在治,理自安消,非三报之所及”,说明超登上位的修道者(证果者),则不在三报之限。 [44] 此说法,大同于有部论师“不善、善有漏法,有异熟果;无记、无漏法,无异熟果”说。以声闻果位来说,行者断三结(我见、戒禁取、疑)得证初果,晋升为圣者之林。由于初果圣者已断了生死根源之我见,剩下的烦恼(修所断惑),无论作恶、行善、修定,只会滋润故业,使有情往来人间天上,顶多维持七番生死。故慧远说“超登上位者”,“宿殃虽积,功不在治,理自安消,非三报之所及”。

  另外,道生着《善不受报论》,阐述“善不受报”义。虽然受到僧镜的质疑,但僧璩马上写了《述道生善不受报义》回应;时至齐代,隐士刘虬尚提倡善不受报义。 [45] 显然地,道生之善不受报论,曾引起正反意见的论辩,非只是阳春清唱而已。道生善不受报之原义如何?由于道生原作已佚失,只能从道生的其他着作,或其他学者的引述,得到一鳞片爪的消息。如三论宗嘉祥吉藏,在《法华义疏》说:

  问:低头举手善,云何成佛?答:昔竺道生着《善不受报论》,明一毫之善,并皆成佛,不受生死之报。今见《璎珞经》亦有此义。成论师云:“一念善有习、报两因。报因则感于人天;习因牵性相生作佛。”[吉藏:]今明此义并成难解,经云:“有所得善,不动不出。”凡夫习因之善既有所得,云何得成佛耶!则以此言还责生法师也。今明善有受报、不受报义:有所得善,受有所得报;无所得善,受无所得报,谓受报义也。有所得善,不受无所得报;无所得善,不受有所得报,谓不受报义也。故《大品》云:“有所得善,不动不出;无所得善,能动能出”。即是证也。(吉藏《法华义疏》卷4,大正34,505上) [46]

  依据嘉祥吉藏的引述,道生认为:即使“一毫之善,并皆成佛,不受生死之报”,是“善不受报”义。吉藏并说:道生的主张,“今见《璎珞经》亦有此义”。《璎珞经》〈佛母品〉说:“一切善[受]佛果,无明受有为生灭之果,是故善果从善因生,是故恶果从恶因生,故名善不受生灭之果,唯受常佛之果。” [47] 因此,吉藏评论道生之善不受报,符合于《璎珞经》义;但吉藏不完全认可道生的说法,他质疑道生:“凡夫习因之善既有所得,云何得成佛耶!”接着举《般若经》“有所得善,不动不出;无所得善,能动能出”作为教证,证成自己“善有受报、不受报义:有所得善,受有所得报;无所得善,受无所得报,谓受报义”的观点。吉藏不同意道生学说的主要因素,在于:吉藏是三论宗之集大成者,受般若及三论影响特深。《般若经》说:布施必须三轮体空,着三轮而布施者,是世间布施波罗蜜,“以与世间共行故,不动不出世间法故”。反之,则“不与世间同共行故,能动能出世间法故”,是出世间布施波罗蜜。 [48] 吉藏意说:善是否受报,受那一类果报,报果大小等,端看行者是否以“无所执”而作诸善事,亦即取决于是否与空性慧相应(无所得为方便)而定。这是吉藏的见解,道生的原义如何呢?

  道生以为:“有为法者,可说有利有功德”;而“无为是表理之法,故无实功德利。” [49] 这是说,有为法,才有所谓之利益罪福;无为法,是诠表无生灭变化之绝对理体,超越名相分别,则无功德罪福可言。倘以“贪报行禅,则有味于行矣,既于行有味,报必惑焉。夫惑报者,缚在生矣”;若能“以无相为受持之福,福无尽者也。” [50] 故而“因善伏恶,得名人天业,其实非善,是受报也,事。”又说:“畜生等有富乐,人中果报有贫苦事。” [51] 行者唯有放舍行善可得善报之贪念,不执相分别而行,才是真实行善、真实修行。于是道生说“衣食供养,本以施功致福,非求理之法,据此正可生人天之中,终不得成佛也。” [52]

  探讨道生唱“善不受报”的学论依据,正如慧琳《竺道生法师诔》文说:“象者理之所假,执象则迷理;教者化之所因,束教则愚矣。” [53] 而且,道生说“无为是表理之法,故无实功德利”,就透露出道生也受到《般若》扫荡一切的影响。不过,还要留意的是,《大般泥洹经》说:佛、法、僧三宝,皆是常住、无为。 [54] 道生亦主张:“乖理为造,故三宝皆无为。” [55] 佛是超越现象无为无造之理体,故无五蕴和合的佛(无人佛),生身只是化现而已;既然三宝皆是无为法,那么供养三宝亦是无实功德利益了。显然,道生的《善不受报论》,还与他的“佛陀观”有关(受《泥洹经》影响)。这部分,留待“法身无色”再作说明。

  (三)印顺导师之释“善不受报”

  道生的《善不受报论》,导师在着作中,曾加以论列,如《胜鬘经讲记》解释“摄受正法”时说:“《菩萨本业璎珞经》说:“一切善受佛果,无明受有为生灭之果。是故善果从善因生,恶果从恶因生。故名善不受生灭之果,唯受常佛之果”。所以道生法师说:“善不受报”。虽因善业而感人天乐果,究其实,人天善法是成佛因,一切善法从摄受正法而来。” [56] 在《成佛之道》诠释“一切诸善法,同归于佛道;所有众生类,究竟得成佛”颂文,则说: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,“一切诸善法”,都是“同归于佛道”的。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,归于佛道,就是人乘、天乘善法,世间的一切,如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,都是会归于佛道的。古代有“善不受报”的名论;众生的流转生死,是由于烦恼及业。生人及天,并不由于善法,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(有漏善)。所以,一切众生,“初一念识异木石,生得善,生得恶”,生来都是有善的,所以都有向上、向乐、向光明的趣向。没有以佛道为宗时,就演成种种歧途,种种外道,生人,生天。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,归心于佛乘时,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。所以修学佛法的,应不废一切善法,摄一切善法,同归于佛道,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! [57]

  (四)小 结

  上来从印度部派佛教的“善非有因”,谈到中国道生的“善不受报论”。笔者认为:道生主张善不受报,与其重慧的风格有关。何以故?部派佛教中,有部重定,认为异生用世俗道、用修道能断诸烦恼, [58] 故主张“异生能断欲界,乃至无所有处见、修所断烦恼,唯除有顶”(大正27,465上)。譬喻者重慧,依据“若以圣慧见法断者,是名真断”之圣教,认为唯有圣无漏慧断烦恼,才是真正的断烦恼,异生无有圣无漏慧,绝不能断诸烦恼,故说“异生不能断诸烦恼”;譬喻师法救亦说“异生无有断随眠义,但能伏缠”(大正27,264 中)。化地部也是重慧的学派, [59] 他同样主张“异生不断欲贪、嗔恚”,又说“善非有因”(大正49,17上)。依据《高僧传》记载,道生常以“入道之要,慧解为本”,故“钻仰群经,斟酌杂论,万里随法,不惮疲苦”(大正50,366下)。以慧解为本,自然是重慧的。印度重慧的化地部,言“善非有因”;中国重慧的道生,也唱“善不善报”。印、中学者同奏“毫微之善皆是成佛正因”之曲调,这是颇耐人寻味的事。

  五、顿悟成佛

  修道断烦恼证解脱,为学佛者修行的目标。从凡夫地到超凡入圣、到究竟解脱,其断烦恼证解脱的过程,是顿悟还是渐悟?在印度、在中国,都是诤论的问题。以中国佛教来说,早期慧观、昙无成持渐悟义,慧观着有《渐悟论》,昙无成作《明渐论》,申明渐修渐悟义。道生着《顿悟成佛论》,阐扬渐修顿悟义;谢灵运作《辩宗论》,阐述道生之顿悟学 [60] ;禅宗(南禅),则特以顿修顿悟发明法门之殊胜,不但为中国佛教放一异彩,也创开了有自信、有理想,谨严朴实而勇于革新的南中国精神。这里,只说明道生顿悟的阶次及大小顿悟的诤论点。

  中国佛教,主张顿悟的,有大顿悟和小顿悟之分,如齐代隐士刘虬说:

  寻得旨之匠,起自支、安。支公之论无生,以七住为道慧阴足,十住则群方与能。在迹斯异,语照则一。安公之辩异观,三乘者始篑之因称,定慧者终成之实录。此谓始求可随根三,入解则其慧不二。生公云:道品可以泥洹,非罗汉之名;六度可以至佛,非树王之谓。斩木之喻,木成故尺寸可渐;无生之证,生尽故其照必顿。”(齐

  刘虬《无量寿经》序,大正52,68中~下)

  支道琳“七住为道慧阴足,十住则群方与能”,这是说,行者在七住时,已断尽一切烦恼,获得…

《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