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〈點頭頑石話生公〉談道生法師之思想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漏善行,都是解脫的正因,故言“善非有因”。大乘佛教中,《法華經》說:“或以歡喜心,歌呗誦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”;“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” [42] ,或許是順著「善非有因”之思想發展而形成的學說!

  (二)善不受報

  印度部派佛教傳出有漏善是否爲叁有因的诤論,中國佛教亦出現報應有無征驗之異見。東晉慧遠針對“善惡無現驗”論者之質難,著有《叁報論》、《明報論》,闡明業果報應道理,如《叁報論》說:

  夫善惡之興,由其有漸。漸以之極,則有九品之論。凡在九品,非其現報之所攝,然則現報絕。夫常類可知,類非九品,則非叁報之所攝。何者?若利害交于目前,而頓相傾奪,神機自運,不待慮而發,發不待慮,則報不旋踵而應。此現報之一隅,絕夫九品者也。又叁業殊體,自同有定,報定則時來必受,非祈禱之所移,智力之所免也。…方外之賓,服膺妙法,洗心玄門,一詣之感,超登上位,如斯倫匹,宿殃雖積,功不在治,理自安消,非叁報之所及。(《弘明集》卷5,大正52,34 中~下) [43]

  “叁業殊體,自同有定,報定則時來必受,非祈禱之所移,智力之所免”,說明了佛教“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”的業報觀;“方外之賓,服膺妙法,洗心玄門,…超登上位,如斯倫匹,宿殃雖積,功不在治,理自安消,非叁報之所及”,說明超登上位的修道者(證果者),則不在叁報之限。 [44] 此說法,大同于有部論師“不善、善有漏法,有異熟果;無記、無漏法,無異熟果”說。以聲聞果位來說,行者斷叁結(我見、戒禁取、疑)得證初果,晉升爲聖者之林。由于初果聖者已斷了生死根源之我見,剩下的煩惱(修所斷惑),無論作惡、行善、修定,只會滋潤故業,使有情往來人間天上,頂多維持七番生死。故慧遠說“超登上位者”,“宿殃雖積,功不在治,理自安消,非叁報之所及”。

  另外,道生著《善不受報論》,闡述“善不受報”義。雖然受到僧鏡的質疑,但僧璩馬上寫了《述道生善不受報義》回應;時至齊代,隱士劉虬尚提倡善不受報義。 [45] 顯然地,道生之善不受報論,曾引起正反意見的論辯,非只是陽春清唱而已。道生善不受報之原義如何?由于道生原作已佚失,只能從道生的其他著作,或其他學者的引述,得到一鱗片爪的消息。如叁論宗嘉祥吉藏,在《法華義疏》說:

  問:低頭舉手善,雲何成佛?答:昔竺道生著《善不受報論》,明一毫之善,並皆成佛,不受生死之報。今見《璎珞經》亦有此義。成論師雲:“一念善有習、報兩因。報因則感于人天;習因牽性相生作佛。”[吉藏:]今明此義並成難解,經雲:“有所得善,不動不出。”凡夫習因之善既有所得,雲何得成佛耶!則以此言還責生法師也。今明善有受報、不受報義:有所得善,受有所得報;無所得善,受無所得報,謂受報義也。有所得善,不受無所得報;無所得善,不受有所得報,謂不受報義也。故《大品》雲:“有所得善,不動不出;無所得善,能動能出”。即是證也。(吉藏《法華義疏》卷4,大正34,505上) [46]

  依據嘉祥吉藏的引述,道生認爲:即使“一毫之善,並皆成佛,不受生死之報”,是“善不受報”義。吉藏並說:道生的主張,“今見《璎珞經》亦有此義”。《璎珞經》〈佛母品〉說:“一切善[受]佛果,無明受有爲生滅之果,是故善果從善因生,是故惡果從惡因生,故名善不受生滅之果,唯受常佛之果。” [47] 因此,吉藏評論道生之善不受報,符合于《璎珞經》義;但吉藏不完全認可道生的說法,他質疑道生:“凡夫習因之善既有所得,雲何得成佛耶!”接著舉《般若經》“有所得善,不動不出;無所得善,能動能出”作爲教證,證成自己“善有受報、不受報義:有所得善,受有所得報;無所得善,受無所得報,謂受報義”的觀點。吉藏不同意道生學說的主要因素,在于:吉藏是叁論宗之集大成者,受般若及叁論影響特深。《般若經》說:布施必須叁輪體空,著叁輪而布施者,是世間布施波羅蜜,“以與世間共行故,不動不出世間法故”。反之,則“不與世間同共行故,能動能出世間法故”,是出世間布施波羅蜜。 [48] 吉藏意說:善是否受報,受那一類果報,報果大小等,端看行者是否以“無所執”而作諸善事,亦即取決于是否與空性慧相應(無所得爲方便)而定。這是吉藏的見解,道生的原義如何呢?

  道生以爲:“有爲法者,可說有利有功德”;而“無爲是表理之法,故無實功德利。” [49] 這是說,有爲法,才有所謂之利益罪福;無爲法,是诠表無生滅變化之絕對理體,超越名相分別,則無功德罪福可言。倘以“貪報行禅,則有味于行矣,既于行有味,報必惑焉。夫惑報者,縛在生矣”;若能“以無相爲受持之福,福無盡者也。” [50] 故而“因善伏惡,得名人天業,其實非善,是受報也,事。”又說:“畜生等有富樂,人中果報有貧苦事。” [51] 行者唯有放舍行善可得善報之貪念,不執相分別而行,才是真實行善、真實修行。于是道生說“衣食供養,本以施功致福,非求理之法,據此正可生人天之中,終不得成佛也。” [52]

  探討道生唱“善不受報”的學論依據,正如慧琳《竺道生法師诔》文說:“象者理之所假,執象則迷理;教者化之所因,束教則愚矣。” [53] 而且,道生說“無爲是表理之法,故無實功德利”,就透露出道生也受到《般若》掃蕩一切的影響。不過,還要留意的是,《大般泥洹經》說:佛、法、僧叁寶,皆是常住、無爲。 [54] 道生亦主張:“乖理爲造,故叁寶皆無爲。” [55] 佛是超越現象無爲無造之理體,故無五蘊和合的佛(無人佛),生身只是化現而已;既然叁寶皆是無爲法,那麼供養叁寶亦是無實功德利益了。顯然,道生的《善不受報論》,還與他的“佛陀觀”有關(受《泥洹經》影響)。這部分,留待“法身無色”再作說明。

  (叁)印順導師之釋“善不受報”

  道生的《善不受報論》,導師在著作中,曾加以論列,如《勝鬘經講記》解釋“攝受正法”時說:“《菩薩本業璎珞經》說:“一切善受佛果,無明受有爲生滅之果。是故善果從善因生,惡果從惡因生。故名善不受生滅之果,唯受常佛之果”。所以道生法師說:“善不受報”。雖因善業而感人天樂果,究其實,人天善法是成佛因,一切善法從攝受正法而來。” [56] 在《成佛之道》诠釋“一切諸善法,同歸于佛道;所有衆生類,究竟得成佛”頌文,則說: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,“一切諸善法”,都是“同歸于佛道”的。不但是出世的叁乘善法,歸于佛道,就是人乘、天乘善法,世間的一切,如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,都是會歸于佛道的。古代有“善不受報”的名論;衆生的流轉生死,是由于煩惱及業。生人及天,並不由于善法,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(有漏善)。所以,一切衆生,“初一念識異木石,生得善,生得惡”,生來都是有善的,所以都有向上、向樂、向光明的趣向。沒有以佛道爲宗時,就演成種種歧途,種種外道,生人,生天。如一旦發見究竟目標,歸心于佛乘時,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。所以修學佛法的,應不廢一切善法,攝一切善法,同歸于佛道,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! [57]

  (四)小 結

  上來從印度部派佛教的“善非有因”,談到中國道生的“善不受報論”。筆者認爲:道生主張善不受報,與其重慧的風格有關。何以故?部派佛教中,有部重定,認爲異生用世俗道、用修道能斷諸煩惱, [58] 故主張“異生能斷欲界,乃至無所有處見、修所斷煩惱,唯除有頂”(大正27,465上)。譬喻者重慧,依據“若以聖慧見法斷者,是名真斷”之聖教,認爲唯有聖無漏慧斷煩惱,才是真正的斷煩惱,異生無有聖無漏慧,絕不能斷諸煩惱,故說“異生不能斷諸煩惱”;譬喻師法救亦說“異生無有斷隨眠義,但能伏纏”(大正27,264 中)。化地部也是重慧的學派, [59] 他同樣主張“異生不斷欲貪、嗔恚”,又說“善非有因”(大正49,17上)。依據《高僧傳》記載,道生常以“入道之要,慧解爲本”,故“鑽仰群經,斟酌雜論,萬裏隨法,不憚疲苦”(大正50,366下)。以慧解爲本,自然是重慧的。印度重慧的化地部,言“善非有因”;中國重慧的道生,也唱“善不善報”。印、中學者同奏“毫微之善皆是成佛正因”之曲調,這是頗耐人尋味的事。

  五、頓悟成佛

  修道斷煩惱證解脫,爲學佛者修行的目標。從凡夫地到超凡入聖、到究竟解脫,其斷煩惱證解脫的過程,是頓悟還是漸悟?在印度、在中國,都是诤論的問題。以中國佛教來說,早期慧觀、昙無成持漸悟義,慧觀著有《漸悟論》,昙無成作《明漸論》,申明漸修漸悟義。道生著《頓悟成佛論》,闡揚漸修頓悟義;謝靈運作《辯宗論》,闡述道生之頓悟學 [60] ;禅宗(南禅),則特以頓修頓悟發明法門之殊勝,不但爲中國佛教放一異彩,也創開了有自信、有理想,謹嚴樸實而勇于革新的南中國精神。這裏,只說明道生頓悟的階次及大小頓悟的诤論點。

  中國佛教,主張頓悟的,有大頓悟和小頓悟之分,如齊代隱士劉虬說:

  尋得旨之匠,起自支、安。支公之論無生,以七住爲道慧陰足,十住則群方與能。在迹斯異,語照則一。安公之辯異觀,叁乘者始篑之因稱,定慧者終成之實錄。此謂始求可隨根叁,入解則其慧不二。生公雲:道品可以泥洹,非羅漢之名;六度可以至佛,非樹王之謂。斬木之喻,木成故尺寸可漸;無生之證,生盡故其照必頓。”(齊

  劉虬《無量壽經》序,大正52,68中~下)

  支道琳“七住爲道慧陰足,十住則群方與能”,這是說,行者在七住時,已斷盡一切煩惱,獲得…

《從〈點頭頑石話生公〉談道生法師之思想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