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〈點頭頑石話生公〉談道生法師之思想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生法忍。行者在頓斷諸結時,頓悟空性,即能圓照一切(道慧陰足),是爲頓悟;在十住時,則能感通十方(群方與能)。七、八、九、十住,其階次(迹)雖有不同,般若之照,前後並無二致。道生則不然,他說“叁十七道品、六度是修行的方便,還未至極果;一旦證入無生,即頓悟空性。”亦即道生認爲:“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,非漸所明則無入照之分,然向道善心起,損累出垢伏,伏似無同,善似惡乖,此所務不俱,非心本無累,至夫一悟萬類同盡耳。” [61] 意思是說,行者精進地用功,日漸地伏諸煩惱(積學無限),似乎是漸入的。但若非“心本無累”,則無法證入(鑒寂微妙,不容階級),必須斷盡一切煩惱,再沒有絲毫戲論存在,才能證入,一旦大悟,則“萬類同盡”,一了百了,無欠無余。因此,唯金剛道斷盡一切煩惱,成爲佛陀(大覺者),才是真悟;在此之前,煩惱未斷,尚在生死大夢中(未覺)。

  此中,支道林(道安類同)七住斷盡一切煩惱,悟無生法忍,史稱爲“小頓悟”;道生之“七住菩薩伏叁界結” [62] ,唯成佛才是真悟,被稱爲“大頓悟”。大頓悟和小頓悟的差異點,在于:斷盡一切煩惱、頓悟空性的階位,究竟是在七住(或說七地),還是金剛道。如嘉祥吉藏說:

  大頓悟義,此是竺道生所辨。彼雲:果報是變謝之場,生死是大夢之境。從生死至金剛心,皆是夢;金剛後心,豁然大悟,無複所見也。又有小頓悟義,明七地悟生死無所有。此出大論,大論雲:譬如人夢中度河,作諸竹筏,運手動足而去,此覺都無所有。七地菩薩亦爾,生死已來,至六地已還,如夢所見;七地菩薩豁然而悟也。(吉藏《二谛義》卷3,大正45,111中) [63]

  道生“從生死至金剛心,皆是夢;金剛後心,豁然大悟”,由金剛道斷盡一切煩惱,頓悟成佛;此說法可以溯源到部派佛教時代,“頓斷沙門”就是這樣主張的,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90說:

  有執: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頓斷一切叁界見、修所斷煩惱,此前諸位唯能伏纏,于諸隨眠皆未能斷,如頓斷沙門。彼說:頓覺得無學果,如夢覺時頓舍惛睡。[論主:]爲遮彼意,顯斷隨眠分位差別有八十九,此諸位中皆證滅故。(大正27,465下)

  以有部漸次證果的階次來說,斷叁結(我見、戒禁取、疑)得證初果;斷欲界前六品修惑,得證二果;斷盡欲界九品修所斷惑,得證叁果;斷盡叁界見、修所斷惑,得證阿羅漢果。何故頓斷沙門卻說:“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頓斷一切叁界見、修所斷煩惱,此前諸位唯能伏纏”,“頓覺得無學果”呢?另一則說:

  有執:一切煩惱皆悉頓斷,無漸斷義。彼作是說: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煩惱頓斷;即由彼定斷一切惑,是故說名金剛喻定。猶如金剛,能破鐵石牙骨貝玉末尼等故。彼雖許有四沙門果,然斷煩惱要金剛定。問:前之叁果未能斷惑,何用立爲?彼作是答:前之叁果伏諸煩惱,引金剛定今現在前,方能永斷,故非無用。譬如農夫,左手握草,右執利鐮,一時刈斷。[論主:]爲遮彼意,顯諸煩惱有二對治,謂見及修二道差別,一一現前皆能永斷。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51,大正27,264下;《阿毗昙毗婆沙論》卷28,大正28,205下) [64]

  頓斷沙門認爲:四沙門果中,前叁果,不是斷煩惱獲得的果位,只是“伏諸煩惱”而已;唯有金剛喻定才能斷煩惱,當“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一切煩惱一時斷”,得證阿羅漢果。真正地斷煩惱,一定得靠“金剛喻定”來斷;否則,只能算是伏諸煩惱。 [65] 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頓斷沙門的學說,並不是有部正義,記載的資料也不夠齊全;不過,頓斷沙門“前之叁果伏諸煩惱”,“頓覺得無學果,如夢覺時頓舍惛睡”,由此論點來看,道生的頓悟成佛說(漸學頓悟):“七住菩薩伏叁界結”;用金剛道斷煩惱,“唯佛斷惑,爾前未斷,故佛名爲覺,爾前未覺”,是近于頓斷沙門的主張了。

  嘉祥吉藏在《大乘玄論》,對于大、小頓悟義,提出評論:

  問:若地前伏、初地斷者,何得釋論雲:初地時未舍結、七地方斷耶?答:衆師不同,生公用大頓悟義,唯佛斷惑,爾前未斷,故佛名爲覺,爾前未覺。瑤師用小頓悟義,七地方斷。引向文證之,今明皆無妨。大經雲:唯佛明眼見佛性。十地已還皆稱聞見,即唯佛斷惑,爾前不斷也。初地以來,但斷粗累、未除細惑,故雲不斷;七地除細,故言斷耳。故各有其義,不應偏執。(吉藏《大乘玄論》卷4,大正45,60中~下)

  吉藏認爲:菩薩在“初地以來,但斷粗累、未除細惑,故雲不斷;七地除細,故言斷”,故大、小頓悟說(生、瑤二師)都只各得一邊而已。

  不過,進一步探尋造成大、小頓悟異說背後的原因,實肇因于菩薩修行的階位,聖教記載不盡相同,學者所依典籍不一,自然就出現異說紛纭的現象。如菩薩“無生法忍”的階位,經論中有不同說法:“一、有說:二乘若斷若智,都是菩薩無生法忍;二、有說:七住地得無生法忍;叁、有說:八地得無生忍。” [66] 以聖教之記載不一,反映于中國佛教,即出現了大、小頓悟說。持小頓悟者,如支道林、道安、法瑤、僧肇等,都主張“七地以上悟無生忍”(或說七住以上);持大頓悟的道生,則唯有佛斷惑,爾前未斷。 [67] 此中,值得留意的是,僧肇、道生同爲羅什門下,何故一主小頓悟、一主大頓悟呢?且看羅什的意見:

  羅什曰:二乘法以叁十四心成道,大乘中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,具一切智也。…生曰:一念無不知者,始乎大悟時也,以向諸行終得此事,故以名焉。以直心爲行初,義極一念知一切法,不亦是得佛之處乎!(《注維摩诘經》卷4,大正38,365上)

  羅什意說,聲聞佛法,最後身菩薩,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,仍是凡夫衆生,直到依第四靜慮引起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入正性離生,以叁十四心頓證菩提,成爲聖者佛陀。 [68] 大乘佛教,佛坐道場(尚未成佛),以最後一念的金剛之慧,一時斷盡煩惱習氣而成佛,即豁然大悟,具一切智。如大乘經說:“佛以一念慧,斷一切煩惱習,所有應知應見,無不通達。” [69] 此中,“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,具一切智”,即唯有成佛才是大頓悟。道生說:“一念無不知者,始乎大悟時也,以向諸行終得此事,…一念知一切法,不亦是得佛之處”,這還是道生一貫的主張:漸修頓悟,直至成佛才是大頓悟。然則,羅什傳龍樹中觀學,七住斷一切煩惱(或說七地),頓悟空性,得無生法忍;依此頓悟的空性(以無所得爲方便),隨機應物,行成熟有情、嚴淨國土事,直至成佛。 [70] 因此,唯佛是大頓悟具一切智,可說羅什和道生相同。 [71] 七住得無生法忍,即頓悟空性,這一點上,則和道生七住伏叁界煩惱,直到成佛才是頓悟不同,蓋羅什是七住斷一切煩惱、頓悟空性,自利已具(了脫生死),唯利他事(菩薩道)尚未圓滿,依此般若慧攝導萬行,因圓果滿,金剛慧斷余習而成佛,是爲大頓悟。

  總之,小頓悟者認爲七地得無生忍,頓斷一切煩惱,即是頓悟;從此以後,與空相應,萬行都無相無緣,以方便善巧慧行嚴土熟生事。 [72] 大頓悟者則認爲必須斷盡一切煩惱習氣,才是頓悟,從凡夫直修到成佛頓悟,才是一切智人。僧肇、道生的差異,還在于:僧肇本于羅什傳龍樹性空學,七住斷盡一切煩惱,達一切畢竟空,入無生法忍,而言頓悟;以廣大的利他行尚未圓滿及尚有習氣,也不妨說他是小頓悟。道生則承續羅什“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,具一切智”,而主“金剛後心,豁然大悟”,唯成佛爲大頓悟;然則,“七住菩薩伏叁界結”,直到以金剛道斷盡煩惱習氣而成佛才是真悟,約究竟佛位圓滿而說頓悟,這是道生別具一格的解說。

  關于道生的頓悟成佛,謝靈運《辯宗論》說:“有新論道士,以爲鑒寂微妙,不容階級。積學無限,何爲自絕!今去釋氏之漸悟,而取其能至;去孔氏之殆庶,而取其一極。一極異漸悟,能至非殆庶”。導師依據《辯宗論》的說辭,發現道生體見的“真知”、“鑒寂微妙”,是真常論者的悟境。以自得的鑒寂微妙、真知爲理境,唱一悟則“萬類同盡”,這樣的漸學頓悟說,是融貫儒釋,糅合真常佛性的思想。 [73] 還要留意的,道生之漸學頓悟,一悟就究竟成佛,與禅宗學者專提向上一著的直下頓悟,思想上有很大的差異,不能把二者之頓悟畫爲等號。 [74]

  六、法身無色、佛無淨土,及應有緣論

  (一)法身無色

  依據嘉祥吉藏的記載,道生著《法身無淨土論》,以法身無色義,闡明法身佛無淨土。 [77] 何以法身無色呢?道生說: 人佛者,五陰合成耳。若有,便應色即是佛。若色不即是佛,便應色外有佛也。色外有佛,又有叁種:佛在色中;色在佛中;色屬佛也。若色即是佛,不應待四也。若色外有佛,不應待色也。若色中有佛,佛無常矣。若佛中有色,佛有分矣。若色屬佛,色不可變矣。色者色之事也,如者色不異也,性者無本爲色也。既言其事,事或可改,故言如也。雖曰不改,本或不然,故言性也。然則要備叁義,然後成色義也。(《注維摩诘經》卷9,大正38,410中) 佛是超越現象無爲無造之理體,故無五蘊和合的佛(無“人佛”)。換言之,無父母所生佛,生身只是化現而已。道生主張“無人佛”的理由是:“若有人佛者,便應從四大起而有也。夫從四大起而有者,是生死人也。佛不然矣,于應爲有,佛常無也”;“有人佛者,要從六入積惑而出也。既無有積,夫有人佛乎!” [78] 道生意說,從四大而有之身,是生死人;佛則不然,佛是應衆生機感而化現的,故無五蘊和合的佛(人佛)。既然“無人佛”,則豈有“佛身”可言呢? 生曰:夫佛身者,丈六體也。丈六體者,從法身出也。以從…

《從〈點頭頑石話生公〉談道生法師之思想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