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典中的杰出女中丈夫——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那耶广律为主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没关系!不要阻止他。这位老妇人,过去五百生中,曾经足我的母亲,所以才有这种母爱表现。如果断然阻止,不让他抱的话,老妇人将会伤心过度,吐热血而死。世尊慈悲,不忍拒绝,只好让他如愿一抱,随后就为他说法。战迦罗听闻世草的开示后,马上便证得预流果。后来,征得失婿同意,礼大世主出家,勤心修学,终于断尽烦恼,证得阿罗汉果。

  战迦罗比丘尼既证得圣果后,每当世尊为比丘尼略说法要,入室宴坐时,战迦罗就把刚刚听到的佛法,为其他的人,分别广说。他总能毫不厌烦地,钜细靡遗地,恰到好处地讲解剖析,所以世尊记为:

  “此敩迦罗,于我苾刍尼声

  闻众中,分析经法而得第一

  。” (大正二四·四四下)

  当世尊授记战迦罗比丘尼,是尼众中分析经法最为第一时,与会大众都非常惊讶,赶紧请问佛陀:战迦罗比丘尼过去生中造什么业

  发什么愿

  所以今世才会生在贫困的环境,饱受风霜之苦;曾经结婚,但没有予息;在龙钟之年,尚能欣逢世尊,听闻佛法,出家、证阿罗汉,又蒙世尊记为分析经法尼众第一呢

  世尊为去除大众的疑惑,即为宣说战迦罗往昔因缘:我过去无数劫行菩萨道时,战迦罗曾走我的母亲,因为障碍我行菩萨道:也曾堕胎:也曾骂辱式叉摩尼、有学、无学比丘尼等是婢女:她并曾在迦叶佛时,出家修持梵行,赞诵经典,然而未能证得圣果。当时,我亦在加叶佛座下修学佛法,迦叶佛记我:当来人寿百岁时,成等正觉,号释迦牟尼。因此,战迦罗临命终时发愿:愿将来在释迦如来法中出家、证果,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(大正二四·四四下) 。

  与会大众,聆听世尊娓娓叙述战迦罗比丘尼的往昔因缘后,咸感业力、愿力不可思议,果报丝毫不爽,当一心勤修善业,以免将来受苦。同时,对于战迦罗比丘尼老而弥坚的勤学精神,亦赞叹不已!

  三、闻持第一——明月比丘

  尼(注十六)

  明月比丘尼是婆罗门女,跟随大世主出家、受具。当大世主带领比丘尼们前往听世尊讲授法义后,大世主再请求世尊慈悲,为女众讲说毗奈耶,世尊以“无所是处,如来大师亲对于尼说毗奈耶法,然于苾刍尼众,有闻一遍,即能持者,我当为说” (大正廿四·二七八中)的理由,加以回绝。这时明月比丘尼不慌不忙地站起来,合掌恭敬,恳请世尊为尼众宣说毗奈耶,他愿意,也可以一闻毗奈耶敬,受持不忘。世尊首肯,即为尼众宣说。果然,明月比丘尼能毫无遣漏地背诵出来。因此,世尊赞为:

  “于我法中声闻尼众, 一闻

  便领者,明月比丘尼斯为第

  一 。” (大正廿四· 二七八

  中)

  明月比丘尼不但受持毗奈耶不忘,且能依循着世尊忻说教法

  “由依戒故,由住戒故,修

  习于我,若定、若慧,如理

  相应。” (大正廿四·二七

  八中)

  正勤策励,勇猛精进,证得阿罗汉果,坏五趣轮,出生死海。

  由于明月比丘尼的聪慧颖悟,闻持不忘,所以世尊誉为闻持第一。当时与会大众,咸皆起疑:明月比丘尼曾作何业,今世得大聪慧,有大辩才,在佛法中修行,断诸烦恼,获证圣果,又蒙世尊记为闻持第一呢

  世尊为解大众疑惑,即为宣说明月比丘尼的往昔因缘

  讧十七) 。最后归结,由于明月比丘尼过去的愿力,加上今世现缘的努力,故获此果报。

  在重口口相传,书写不张的时代,佛法的传播,多亏闻持不忘者之背诵、阐扬,佛法慧命才得以延续不断,明月比丘尼持诵毗奈耶受持不忘,可说是尼众之龙。

  四、持律第一——瘦瞿答弥此

  丘尼(注十八)

  瘦瞿答弥是婆罗尼斯(波罗奈)城,瞿答摩长者的女儿。长得仪貌端庄,娴淑文静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个儿小,又瘦骨嶙峋,一副风吹即倒的样子,所以被称为瘦瞿答弥。

  瘦瞿答弥尚在娘胎,父亲就把他指腹为婚,配与商场好友,住在得叉(得叉尸罗)城名称长者的儿子游方。长大结婚生下一予后,噩运一再地袭击瘦瞿答弥。先是伴夫携予欲回娘众生产,走在半路上,儿子就出世了。不幸的是夫婿被毒蛇咬死,而两个儿子,一为野于所害,一被河水溺毙。瘦瞿答弥悲伤之余,只好折返家中。然在返家的路上,仆人匆匆来报,家中父母亲属,全遭横难,无一幸存。此时,瘦瞿答弥只得四处飘零,寻觅安身之处,后来到一聚落,权且依靠捻线老母,帮忙作活,换得栖身之地。也就由此因缘,下嫁织师,产下一予。残无人性的织师,因小事生隙,把亲身儿子投进热油中烧煮,强迫瘦瞿答弥食用。在厌恶痛绝中的瘦瞿答弥,逃离了织师。途中遇到商主,被纳为室,不幸地,商主被贼冠杀害,贼寇强占为妻。后来盗贼被北方国王诛杀,瘦瞿答弥又被纳为王夫人。成为王夫人,对尝尽风霜之苦的瘦瞿答弥来说,应走苦尽甘来才对,事实不然,命运之神,似乎对他特别过不去,不久国王就驾薨了,依照习俗,瘦瞿答弥被殉葬于墓中。或许命不该绝,正奄奄一息的当儿,适巧群贼盗墓,被挖出来,而逃过一劫。

  瘦瞿答弥从伴夫携予回娘家待产以来,遭受接二连三无情的打系,即使是铁人也会崩溃,何况是瘦小的妇人,此时的瞿答弥已然神智不清,丧失记忆,癫狂裸形,到处飘荡,最后来到室罗伐城的逝多林。

  此时,世尊正在逝多林说法。当瘦翟答弥趋前看到世尊庄严无比的德相时,倏尔灵光一现,惊醒过来。回过神,看到自己的狼狈模样,羞愧得无地自容。世尊慈愍,命阿难拿衣给他披上,接着为他说法。瘦瞿答弥当下获证预流果。不久后,跟随大世主出家,勤行不倦,终于证得阿罗汉果。世尊誉为:

  “于我弟子苾刍尼中,瘦瞿答弥持律第一。” (大正廿四·三五五下)

  关于瘦瞿答弥善持戒律的事缘,《根有律》有一段记载得相当详细。事件的起源是:释种比丘尼请问吐罗难陀比丘尼,在修道上,若碰到:

  “欲心烦恼,实难禁制,常恼女人,云何能止”的问题时,应如何处理

  吐罗难陀尼告以可以还俗结婚,用以欲息欲的方法。释种比丘尼听了,感到疑惑而议论纷纷,最后决议,前往请教圣者瘦瞿答弥。

  瘦瞿答弥了解释种比丘尼的困惑后,就敬以应观察淫欲过患,如世尊所说,有智慧的人,应知淫欲的五种过失,常思出家的五种功德胜利(大正廿四·三五七中) 。大家既舍俗出家已,应以殷重,心舍诸世俗胃网,求出世解脱功德。瘦瞿答弥如走开导后,并以现身经验,宣说自己令生习欲的诸种苦恼,乃至癫狂迷乱的遭遇,接着,观看释种比丘尼的根性,随机说法,因而释种比丘尼证得了预流果。

  从瘦瞿答弥教导释种比丘尼,以深观淫欲过患,常思出家功德胜利的方法,止息烦恼,并不以满足感官的欲乐,作息欲因缘,实足较正确的解决之道。同时,为令诸比丘尼深信淫欲过患,不惜以自己痛苦的切身经验作教材,加以劝喻,随后又观机逼敬的宣说妙法,使诸释种比丘尼证果。如此彻底的釜底抽薪之计,瘦翟答弥实不愧足一位善于持律的大德比丘尼。

  五、惭愧第一——耶输陀罗

  比丘尼(注十九)

  依据《根有律》的记载,耶输陀罗足执仗释种女(大正廿四· 一 一 一下) 。容色端正,世上罕有,走世尊出家前之夫人。世尊出家六年,方生儿子罗怙罗,被世人疑谤为不贞。后以予抱石投池不沈之方法,息诸疑谤。世尊成道六年后,回到故乡劫比罗(迦毗罗卫)城。耶输陀罗曾以方便,想要诱引世尊重回怀抱,世尊不为所动,以慈愍故,为他宣说四圣谛法,令证预流果。从此,耶输陀罗化情执为圆智,于佛法发起信乐,出家后,勤敏修习,获证阿罗汉果。世尊记以:

  “我一切苾刍尼众中,耶

  输陀罗苾刍尼,最具惭愧

  。” (大正二四 · 一六二

  上)

  以耶输陀罗的事缘来说:他以太子妃之尊,世尊出家后,因生子而遭人非议。十二年后,世尊返回故园,他一心希望世尊垂怜故旧之情,世尊却度走了他相依为命的儿子罗怙罗。当世尊为宫女们宣说四谛法时,宫女等都证预流,唯他因烦恼困扰,未获法味。幸世尊垂愍,再次为说四谛法,始摧破我见,获证初果。出家后,勤行不懈,证得阿罗汉果。因处于众中常怀惭愧,所以世尊记为:尼众中最具惭愧者。至于耶输陀罗因何最具惭愧

  律中未说明,所以不得而知。然而,在这里衍生了一个问题:一个梵行已立,所作已辨,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圣者,何以常具惭愧

  

  首先,从经、律中对“惭愧”忻下的定义来说: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云:

  “惭耻之服,于诸庄严,最

  为第一 。惭如铁钩,能制人

  非法,是故比丘,常当惭取

  ,无得暂替。若离惭取,则

  失诸功德,有愧之人,则有

  善法,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

  ,无相异也。” (大正十二

  · 一 一 一 一中)

  北本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

  “有二白法能救众生:一惭

  :二愧。惭者,自不作罪:

  愧者,不教他作。惭者,内

  自羞取:愧者,发露向人。

  惭者,羞人:愧者,羞天,

  是名惭愧。无惭愧者,不名

  为人,名为畜生。” (大正

  十二·四七七中)

  经典的解释,大概来说是:惭是自己不造恶,对于过恶,内心有一股羞恶感:愧走不教人犯罪,自己如果犯了罪过,向人发露时,会感觉很羞耻。而惭愧是人和兽的分野。

  接着,看论典的解释。《大

  毗婆沙论》云:

  “于自在者,有怖畏转是惭

  :于诸罪中,深见怖畏是愧

  。有所恭敬是惭:有所怖畏

  是愧·” (大正二七· 一 八

  一上)

  《俱舍论》云:

  “有敬、有崇、有所忌难

  ,有所随属,说名禺惭;

  于罪见怖,说名为愧。”

  “于所造罪,自观有耻,

  说名为惭:观他有取,说

  名为愧。” (大正二九·

  二 一 上)《成唯识论》云:

  “云何为惭

  依自法力,

  崇夏贤善为性。对治无惭…

《佛典中的杰出女中丈夫——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那耶广律为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