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典中的傑出女中丈夫——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爲主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沒關系!不要阻止他。這位老婦人,過去五百生中,曾經足我的母親,所以才有這種母愛表現。如果斷然阻止,不讓他抱的話,老婦人將會傷心過度,吐熱血而死。世尊慈悲,不忍拒絕,只好讓他如願一抱,隨後就爲他說法。戰迦羅聽聞世草的開示後,馬上便證得預流果。後來,征得失婿同意,禮大世主出家,勤心修學,終于斷盡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。

  戰迦羅比丘尼既證得聖果後,每當世尊爲比丘尼略說法要,入室宴坐時,戰迦羅就把剛剛聽到的佛法,爲其他的人,分別廣說。他總能毫不厭煩地,钜細靡遺地,恰到好處地講解剖析,所以世尊記爲:

  “此敩迦羅,于我苾刍尼聲

  聞衆中,分析經法而得第一

  。” (大正二四·四四下)

  當世尊授記戰迦羅比丘尼,是尼衆中分析經法最爲第一時,與會大衆都非常驚訝,趕緊請問佛陀:戰迦羅比丘尼過去生中造什麼業

  發什麼願

  所以今世才會生在貧困的環境,飽受風霜之苦;曾經結婚,但沒有予息;在龍鍾之年,尚能欣逢世尊,聽聞佛法,出家、證阿羅漢,又蒙世尊記爲分析經法尼衆第一呢

  世尊爲去除大衆的疑惑,即爲宣說戰迦羅往昔因緣:我過去無數劫行菩薩道時,戰迦羅曾走我的母親,因爲障礙我行菩薩道:也曾墮胎:也曾罵辱式叉摩尼、有學、無學比丘尼等是婢女:她並曾在迦葉佛時,出家修持梵行,贊誦經典,然而未能證得聖果。當時,我亦在加葉佛座下修學佛法,迦葉佛記我:當來人壽百歲時,成等正覺,號釋迦牟尼。因此,戰迦羅臨命終時發願:願將來在釋迦如來法中出家、證果,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(大正二四·四四下) 。

  與會大衆,聆聽世尊娓娓敘述戰迦羅比丘尼的往昔因緣後,鹹感業力、願力不可思議,果報絲毫不爽,當一心勤修善業,以免將來受苦。同時,對于戰迦羅比丘尼老而彌堅的勤學精神,亦贊歎不已!

  叁、聞持第一——明月比丘

  尼(注十六)

  明月比丘尼是婆羅門女,跟隨大世主出家、受具。當大世主帶領比丘尼們前往聽世尊講授法義後,大世主再請求世尊慈悲,爲女衆講說毗奈耶,世尊以“無所是處,如來大師親對于尼說毗奈耶法,然于苾刍尼衆,有聞一遍,即能持者,我當爲說” (大正廿四·二七八中)的理由,加以回絕。這時明月比丘尼不慌不忙地站起來,合掌恭敬,懇請世尊爲尼衆宣說毗奈耶,他願意,也可以一聞毗奈耶敬,受持不忘。世尊首肯,即爲尼衆宣說。果然,明月比丘尼能毫無遣漏地背誦出來。因此,世尊贊爲:

  “于我法中聲聞尼衆, 一聞

  便領者,明月比丘尼斯爲第

  一 。” (大正廿四· 二七八

  中)

  明月比丘尼不但受持毗奈耶不忘,且能依循著世尊忻說教法

  “由依戒故,由住戒故,修

  習于我,若定、若慧,如理

  相應。” (大正廿四·二七

  八中)

  正勤策勵,勇猛精進,證得阿羅漢果,壞五趣輪,出生死海。

  由于明月比丘尼的聰慧穎悟,聞持不忘,所以世尊譽爲聞持第一。當時與會大衆,鹹皆起疑:明月比丘尼曾作何業,今世得大聰慧,有大辯才,在佛法中修行,斷諸煩惱,獲證聖果,又蒙世尊記爲聞持第一呢

  世尊爲解大衆疑惑,即爲宣說明月比丘尼的往昔因緣

  讧十七) 。最後歸結,由于明月比丘尼過去的願力,加上今世現緣的努力,故獲此果報。

  在重口口相傳,書寫不張的時代,佛法的傳播,多虧聞持不忘者之背誦、闡揚,佛法慧命才得以延續不斷,明月比丘尼持誦毗奈耶受持不忘,可說是尼衆之龍。

  四、持律第一——瘦瞿答彌此

  丘尼(注十八)

  瘦瞿答彌是婆羅尼斯(波羅奈)城,瞿答摩長者的女兒。長得儀貌端莊,娴淑文靜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個兒小,又瘦骨嶙峋,一副風吹即倒的樣子,所以被稱爲瘦瞿答彌。

  瘦瞿答彌尚在娘胎,父親就把他指腹爲婚,配與商場好友,住在得叉(得叉屍羅)城名稱長者的兒子遊方。長大結婚生下一予後,噩運一再地襲擊瘦瞿答彌。先是伴夫攜予欲回娘衆生産,走在半路上,兒子就出世了。不幸的是夫婿被毒蛇咬死,而兩個兒子,一爲野于所害,一被河水溺斃。瘦瞿答彌悲傷之余,只好折返家中。然在返家的路上,仆人匆匆來報,家中父母親屬,全遭橫難,無一幸存。此時,瘦瞿答彌只得四處飄零,尋覓安身之處,後來到一聚落,權且依靠撚線老母,幫忙作活,換得棲身之地。也就由此因緣,下嫁織師,産下一予。殘無人性的織師,因小事生隙,把親身兒子投進熱油中燒煮,強迫瘦瞿答彌食用。在厭惡痛絕中的瘦瞿答彌,逃離了織師。途中遇到商主,被納爲室,不幸地,商主被賊冠殺害,賊寇強占爲妻。後來盜賊被北方國王誅殺,瘦瞿答彌又被納爲王夫人。成爲王夫人,對嘗盡風霜之苦的瘦瞿答彌來說,應走苦盡甘來才對,事實不然,命運之神,似乎對他特別過不去,不久國王就駕薨了,依照習俗,瘦瞿答彌被殉葬于墓中。或許命不該絕,正奄奄一息的當兒,適巧群賊盜墓,被挖出來,而逃過一劫。

  瘦瞿答彌從伴夫攜予回娘家待産以來,遭受接二連叁無情的打系,即使是鐵人也會崩潰,何況是瘦小的婦人,此時的瞿答彌已然神智不清,喪失記憶,癫狂裸形,到處飄蕩,最後來到室羅伐城的逝多林。

  此時,世尊正在逝多林說法。當瘦翟答彌趨前看到世尊莊嚴無比的德相時,倏爾靈光一現,驚醒過來。回過神,看到自己的狼狽模樣,羞愧得無地自容。世尊慈愍,命阿難拿衣給他披上,接著爲他說法。瘦瞿答彌當下獲證預流果。不久後,跟隨大世主出家,勤行不倦,終于證得阿羅漢果。世尊譽爲:

  “于我弟子苾刍尼中,瘦瞿答彌持律第一。” (大正廿四·叁五五下)

  關于瘦瞿答彌善持戒律的事緣,《根有律》有一段記載得相當詳細。事件的起源是:釋種比丘尼請問吐羅難陀比丘尼,在修道上,若碰到:

  “欲心煩惱,實難禁製,常惱女人,雲何能止”的問題時,應如何處理

  吐羅難陀尼告以可以還俗結婚,用以欲息欲的方法。釋種比丘尼聽了,感到疑惑而議論紛紛,最後決議,前往請教聖者瘦瞿答彌。

  瘦瞿答彌了解釋種比丘尼的困惑後,就敬以應觀察淫欲過患,如世尊所說,有智慧的人,應知淫欲的五種過失,常思出家的五種功德勝利(大正廿四·叁五七中) 。大家既舍俗出家已,應以殷重,心舍諸世俗胃網,求出世解脫功德。瘦瞿答彌如走開導後,並以現身經驗,宣說自己令生習欲的諸種苦惱,乃至癫狂迷亂的遭遇,接著,觀看釋種比丘尼的根性,隨機說法,因而釋種比丘尼證得了預流果。

  從瘦瞿答彌教導釋種比丘尼,以深觀淫欲過患,常思出家功德勝利的方法,止息煩惱,並不以滿足感官的欲樂,作息欲因緣,實足較正確的解決之道。同時,爲令諸比丘尼深信淫欲過患,不惜以自己痛苦的切身經驗作教材,加以勸喻,隨後又觀機逼敬的宣說妙法,使諸釋種比丘尼證果。如此徹底的釜底抽薪之計,瘦翟答彌實不愧足一位善于持律的大德比丘尼。

  五、慚愧第一——耶輸陀羅

  比丘尼(注十九)

  依據《根有律》的記載,耶輸陀羅足執仗釋種女(大正廿四· 一 一 一下) 。容色端正,世上罕有,走世尊出家前之夫人。世尊出家六年,方生兒子羅怙羅,被世人疑謗爲不貞。後以予抱石投池不沈之方法,息諸疑謗。世尊成道六年後,回到故鄉劫比羅(迦毗羅衛)城。耶輸陀羅曾以方便,想要誘引世尊重回懷抱,世尊不爲所動,以慈愍故,爲他宣說四聖谛法,令證預流果。從此,耶輸陀羅化情執爲圓智,于佛法發起信樂,出家後,勤敏修習,獲證阿羅漢果。世尊記以:

  “我一切苾刍尼衆中,耶

  輸陀羅苾刍尼,最具慚愧

  。” (大正二四 · 一六二

  上)

  以耶輸陀羅的事緣來說:他以太子妃之尊,世尊出家後,因生子而遭人非議。十二年後,世尊返回故園,他一心希望世尊垂憐故舊之情,世尊卻度走了他相依爲命的兒子羅怙羅。當世尊爲宮女們宣說四谛法時,宮女等都證預流,唯他因煩惱困擾,未獲法味。幸世尊垂愍,再次爲說四谛法,始摧破我見,獲證初果。出家後,勤行不懈,證得阿羅漢果。因處于衆中常懷慚愧,所以世尊記爲:尼衆中最具慚愧者。至于耶輸陀羅因何最具慚愧

  律中未說明,所以不得而知。然而,在這裏衍生了一個問題:一個梵行已立,所作已辨,不受後有的阿羅漢聖者,何以常具慚愧

  

  首先,從經、律中對“慚愧”忻下的定義來說: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雲:

  “慚恥之服,于諸莊嚴,最

  爲第一 。慚如鐵鈎,能製人

  非法,是故比丘,常當慚取

  ,無得暫替。若離慚取,則

  失諸功德,有愧之人,則有

  善法,若無愧者,與諸禽獸

  ,無相異也。” (大正十二

  · 一 一 一 一中)

  北本《大般涅槃經》雲:

  “有二白法能救衆生:一慚

  :二愧。慚者,自不作罪:

  愧者,不教他作。慚者,內

  自羞取:愧者,發露向人。

  慚者,羞人:愧者,羞天,

  是名慚愧。無慚愧者,不名

  爲人,名爲畜生。” (大正

  十二·四七七中)

  經典的解釋,大概來說是:慚是自己不造惡,對于過惡,內心有一股羞惡感:愧走不教人犯罪,自己如果犯了罪過,向人發露時,會感覺很羞恥。而慚愧是人和獸的分野。

  接著,看論典的解釋。《大

  毗婆沙論》雲:

  “于自在者,有怖畏轉是慚

  :于諸罪中,深見怖畏是愧

  。有所恭敬是慚:有所怖畏

  是愧·” (大正二七· 一 八

  一上)

  《俱舍論》雲:

  “有敬、有崇、有所忌難

  ,有所隨屬,說名禺慚;

  于罪見怖,說名爲愧。”

  “于所造罪,自觀有恥,

  說名爲慚:觀他有取,說

  名爲愧。” (大正二九·

  二 一 上)《成唯識論》雲:

  “雲何爲慚

  依自法力,

  崇夏賢善爲性。對治無慚…

《佛典中的傑出女中丈夫——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爲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