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立本于有部的北方瑜伽師,本著有部的根本思想,取入經部的現在有、種子熏習說,以及禅觀的修持經驗(境隨心轉),而大成以虛妄分別識爲依的唯識學。亦即唯識學的思想,是從瑜伽師的禅觀經驗而來,承續經部種子熏習說,以及依循有部、經部譬喻師“依實立假”的思想路線,成立了世間的雜染、出世的清淨,都依此虛妄生滅的阿賴耶識(攝持種子)爲依止的唯識說。
一、虛妄唯識論要義
阿賴耶識之攝藏一切種子,是承續“一類經爲量者”細心相續的思想而成立的,如世親論師說:
一類經爲量者,……心有二種:一、集起心,無量種子集起處故;二、種種心,所緣行相差別轉故。……異熟果識攝藏種種諸法種子。……有說頌言:“心與無邊種,俱相續恒流。遇各別熏緣,心種便增盛,種力漸次熟,緣合時與果,如染拘橼花,果時瓤色赤。”世尊依此,于《解深密》大乘經中,說如是頌:“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暴流,我于凡愚不開演,恐彼分別執爲我。”能續後有、能執持身,故說此名阿陀那識;攝藏一切諸法種子,故複說名阿賴耶識;前生所引業異熟果,即此亦名爲異熟果識。(《大乘成業論》,大正31.784中-下)
依論文,《解深密經》的阿陀那識,是依一類經爲量者的集起心而來的。集起心,阿陀那識,阿賴耶識,異熟果識,都是同一識之異名 [33]。由此,唯識學者依部派佛教而來的細意識說,種子熏習說,成立以虛妄分別的阿賴耶識(種子識)爲依止的唯識學說了。
緣起是佛教的根本大義,依之安立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。唯識學者,則依生滅虛妄識來說明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。那麼,唯識學如何解說“緣起”呢?他把緣起分爲二:緣起和緣所生法相。以《攝大乘論》爲例:
一、緣起:《攝大乘論》引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頌說:“言熏習所生,諸法此從彼,異熟與轉識,更互爲緣生”[34]。這是說,從名言熏習,生起前七轉識(一切法);轉識——諸法,又熏習在第八異熟識內。異熟識與前七轉識,種子與現行,相互爲緣而生起,就是緣起。重要的在于:第八攝藏種子識,是生起一切法的各各差別的潛能,一切法依種子而顯現出來;生起的一切法,又反熏而成爲種子。然在諸行無常下,人有生死,六識有間斷,這種子潛藏在身心的那裏?
唯識學者承續部派佛教以來的思想,成立了攝藏一切種子心識的“阿賴耶識”。阿賴耶識,在攝藏種子、生起一切法的作用外,還有執持(根)身的作用,是與身同安危的。這樣一來,唯識學者,是把生死流轉與還滅,都依此種子心識而成立了 [35]。如此的解說緣起,與《阿含經》所說有些不同,于是《攝大乘論》立二緣起:分別自性緣起,和分別愛非愛緣起 [36]。分別愛非愛緣起,是十二緣起,有情業感輪回于五趣中,及受善惡報的差別,就是以十二支緣起爲緣性的。分別自性緣起,是“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”,由于阿賴耶識裏攝藏了千差萬別的一切種子,所以能現起世間的種種千差萬別的法,如有情在生死五趣中,起善、惡的種種心心所法,種種色法等,這一切法,都是各各差別而有自性的。此中,分別愛非愛緣起,是共叁乘的;分別自性緣起,是大乘不共的,也是大乘瑜伽者所要成立的緣起,它重在種子生起一切。《攝大乘論》〈所知依品〉,主要是成立這一緣起:依虛妄生滅的阿賴耶識(攝藏種子),爲依緣性,世間、出世間等一切法,都依此而成立,這是緣起義。然而,種子生現行,何以成“唯識”說?這就得進入分別識變——緣所生法相。
二、緣所生法相:在瑜伽學中,緣起重在阿賴耶識(種子),緣所生法重在轉識 [37]。《攝大乘論》說:
複次,彼轉識相法,有相、有見,識爲自性。又彼以依處爲相,遍計所執爲相,法性爲相,由此顯示叁自性相。如說:從有相、有見,應知彼叁相。(大正31.141中)
“從有相、有見,應知彼叁相”,是瑜伽學的唯識說。叁相,即是叁自性,遍計所執自性,依他起自性,圓成實自性。唯識學者的依他起,即是緣起。依著虛妄分別識現起時,現起所分別的相(相分),能分別的見(見分),這都是以識爲性的(依他起相),所以說“唯識”。不了解唯識所現,以爲心(見)外有境(相),也就是相在見外,這就是遍計所執相了。如正知見、相都以識爲自性,不執外境是有,那就是遍計所執相空。沒有離心的境,也就沒有離境的心,而依他起識相不起;境、識並泯,就是證入圓成實性。
故而遍計所執、依他起、圓成實等叁相,不只是唯識學,而且是修行的唯識觀。如《辯中邊論頌》說:“依識有所得,境無所得生;依境無所得,識無所得生。由識有所得,亦成無所得,故知二有得、無得性平等”(大正31.477下)。
這樣,唯識學有二個層次:一、以虛妄分別攝持種子爲依,依此而現起一切法,一切法都是以識爲性,都是唯識現,這是“緣起”的從因生果,重在阿賴耶的種子識變。二、依虛妄分別識現起的一切法中,有見識,有相識。此見、相二識,是相互緣生的能所關系,境不離識,識不離境,一切唯識現,這是“緣起所生”的依心有境,重在阿賴耶識的現行識變。種子識變,爲因能變,分別識變,爲果能變,以之組成唯識學,則阿賴耶識爲“義(因)識”,曰根本分別。然在唯識論典中,有重在阿賴耶的種子識變者(一能變),如《攝大乘論》系統;有重在阿賴耶識的現行識變者(叁能變),如《成唯識論》系統。雖然有此二個系統,然都是以虛妄分別識爲依止的唯識,故而導師稱之爲“虛妄唯識論”。
唯識學者,依生滅虛妄識,說明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。它以叁相成立唯識學說,即此叁相,也是它的唯識觀行。然有情無始以來就是虛妄雜染的,它如何說明轉染還淨呢?唯識學者,提出了“轉依”說 [38]。如《攝大乘論》,以阿賴耶識爲“染淨依”:
複次,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,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?又出世心昔未曾習,故彼熏習決定應無,既無熏習從何種生?是故應答: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。此聞熏習,爲是阿賴耶識自性?爲非阿賴耶識自性?若是阿賴耶識自性,雲何是彼對治種子?若非阿賴耶識自性,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?乃至證得諸佛菩提,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,寄在異熟識中,與彼和合俱轉,猶如水乳;然非阿賴耶識,是彼對治種子性故。……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,應知亦是法身種子,與阿賴耶識相違,非阿賴耶識所攝,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,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。又出世心雖未生時,已能對治諸煩惱纏,已能對治諸險惡趣,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,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。雖是世間,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。聲聞獨覺所得,唯解脫身攝。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,是法身解脫身攝。如如熏習,下中上品次第漸增,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,即轉所依。既一切種所依轉已,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,一切種永斷。(《攝大乘論》,大正31.136中-下)
《攝論》主張:有情的的無漏種子,是新熏的,是“從最清淨法界等流,正聞熏習種子所生”。意思是說,有情無始來是雜染的,出世的無漏心,是從聽聞佛陀的教法而來。佛陀的教法,是佛陀內自所證的清淨法界而說出來的,有情聽了世尊清淨法界等流的影像教法,熏成出世的清淨心種。此出世心種,“寄在異熟識中”,但不是“阿賴耶識”,是彼對治種子性故,它是“法身、解脫身攝”。亦即行者在進修中,正聞熏習的種子漸增,有漏雜染的種子也就漸減,最後一切雜染種子都去除了,阿賴耶異熟果識也就轉滅,成爲大圓鏡智。
依《攝大乘論》說:無漏種子是新熏的,新熏的無漏種,是“法身種子”,熏習寄存于阿賴耶識中,但非阿賴耶識所攝,它具有對治雜染種子的性能,是“法身、解脫身”所攝。然值得留意的是,《攝大乘論》轉依的“依”,都約依他起性說,而且是約通二性的依他起說。如論說:
《阿毗達摩大乘經》中,薄伽梵說:法有叁種:一、雜染分,二、清淨分,叁、彼二分。依何密意作如是說?于依他起自性中,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,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,即依他起是彼二分:依此密意作如是說。于此義中以何喻顯?以金土藏爲喻顯示。……識亦如是,無分別智火未燒時,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,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。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,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,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;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,如金土藏中所有二界。(大正31.140下)
遍計所執性是雜染分,圓成實性是清淨分,依他起是可通于雜染、清淨二分的。雜染清淨法的因,依此而有雜染清淨的,名爲所知依。依他起通二分,“雜染清淨性不成故”,所以隨染而成遍計所執性,隨淨而成圓成實性。依此來說轉依,就是轉雜染分依他起,成清淨分依他起(圓成實性)。然而,依他起是依阿賴耶識而現起的,那麼,爲什麼不說阿賴耶識通二分呢 [39]?又,由于“依他起雜染清淨性不成”,以及“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”的無漏種子,熏習在阿賴耶識中,是依“法身、解脫身”的。也就于此,唯識學者與真常論者,思想上有了關連,後來發展成“如來藏藏識”說。
二、虛妄唯識論者之诤論
唯識學者內部的诤論,印順導師從唯識論典中,發現唯識學的根本論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本地分〉,發展爲二大系統:《攝大乘論》、《莊嚴經論》等,是重于種子識變現的唯識;〈決擇分〉、《叁十唯識論》,是重于分別識變的唯識。由此偏重的不同,唯識學即出現不少異義,造成舊義、新義之诤。以下,列舉四項來說明,以見彼此诤議的焦點。
一、種子本有新熏之诤:有情最初的…
《記印順導師《印度之佛教》的特見——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