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記印順導師《印度之佛教》的特見——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識學者的異同,導師認爲有叁點應該確認:一、唯識學是以《瑜伽師地論》〈本地分〉爲根本論(十七地論)。十七地中,以“五識身地”,“意地”爲先,表示了一切以心識爲主的佛法。二、唯識學是在發展中完成的,是瑜伽學者以唯識所現的信念(修驗),與“一類經爲量者”的細心受熏持種說,合流而形成,由渾而劃,由簡而詳,是論師們論究的成果。叁、無著與世親,有舊義與新義的成立。唯識學者對自宗學說的闡明,常有不同異義,即使爲本論作釋,也不一定依文釋義,總是決擇、會通(甚至修改論文),使論義更精確、圓滿。因此,論究唯識,唯識的不同派系,應從論師的依據不同,思想不同去理解 [61]。這樣,才能掌握異說的症結點,也才不會互是非對,引生許多無謂的爭辯。

  伍、真常唯心論

  真常唯心的思想(如來藏學說),發源于東南印,起源的時間甚早,約在西元叁世紀,而成爲真常唯心論流傳,約與虛妄唯識同時、或稍後,在西元四、五世紀間,非常興盛,是印度大乘佛教兩大唯心學派之一。然真常爲依的唯心論,起初的如來藏學說,還是以真常心爲依,正向唯心發展,後來才與唯識學之阿賴耶識結合,成爲“如來藏藏識”的真常唯心論。

  一、真常唯心論之思想淵源及成立

  真常唯心論之思想淵源,當然得上溯于聲聞部派。印順導師認爲:“真常唯心論,是真常心與真常空的糅合,自真常心來,非即真常心”。這不僅一語道破了真常唯心論學說是晚于龍樹的性空唯名,同時點出了其思想來源是真常心,但非即真常心,因爲它是經過性空宗的啓發。

  形成真常心的思想,最初是爲了說明有情業果相續、生命緣起問題。部派佛教中,大衆部、分別說部,是依心立我論者,在一心相續中,安立補特伽羅作爲有情前生與後世的移轉依據。又說“心性本淨,客隨煩惱之所雜染,說爲不淨”。一般的六識,有生滅,有間斷的時候,而想其六識在心心相續中,有一內在的常淨不變性。後又分爲本末二心(七心):“意界是常”而六識生滅;或說“根本識”爲六識生起之所依。此則真常淨心,爲意界或根本識了。了了明覺的心性(心性本淨),爲客塵煩惱所染,業集所熏,成生死流轉。客塵煩惱,大衆部、分別說部認爲是“隨眠”(種子),是有情的俱生我執,其微細部分,是阿羅漢不斷的習氣,到了大乘佛教時代,就演化爲大乘不共斷的所知障。所知障,又名無始無明住地,是隱覆淨心的客塵。心性本淨,是有情清淨之因,是常住真心中本具的淨能,不離有情之蘊界處中,只是未嘗顯發而已。

  又有部、犢子部、說轉部,是依蘊立我論者。其中,犢子部在體用(不一不異)的不異上立“依蘊處界假施設名”——不可說我;說轉部在體用統一上立“勝義補特伽羅”。不可說我,勝義補特伽羅,同樣是輪回的主體,系縛解脫的連系,且都有真常我的意味存在。真常我與依心立我論者之真常心,在大乘佛教中結合,成爲真常唯心論。不過,從真常心進步的真常唯心論,還有賴性空大乘的啓發。

  心性本淨,是學派诤論的項目之一 [62]。初期大乘,如《般若經》中說:“一切法本性空”,“一切法本清淨”[63]。心是一切法之一,故約心空性來說,亦可說心性本淨。《大智度論》則說:“畢竟空,即是畢竟清淨,以人畏空,故言清淨”(大正25.508下)。然而,在一切空中,倘若不知空也是假名安立,是爲了遣離妄見而假施設,卻誤以爲有這真實的空性存在,漸而形成有一常住之“真常空”爲萬有的實體了。由是諸法實相之真常淨與心性之真常淨結合,真常淨心成爲萬有的實體。往昔部派中之心性本淨,爲客塵所染,業習所熏,成生死而與淨心別體;今大乘真心論者之真常淨心,是客塵業集之熏染淨心,幻現生死,真常淨心而爲一切之實體。如此,真常心乃可說唯心。

  值得留意的是:在部派中,真常心,是有情輪回之主體,系縛解脫之連系;大乘佛教中,真常淨心,則是有情之染淨依,不僅生死與涅槃皆依而安立,更是有情所迷所證之如實性(本有的如來智慧功德)了。然探尋造成思想轉變的原因,還在于:大衆、分別說部之真常心,犢子部、說轉部之真常我,與性空者之性空糅合,成爲“如來法性”、“如來藏”的緣故。如經上說:

  如來法性,在有情類蘊、界、處中,從無始來展轉相續,煩惱不染,本性清淨。……說名無相,非所作法,無生無滅”。(大正7.936下)

  世尊!生死者,依如來藏;以如來藏故,說本際不可知。世尊!有如來藏故說生死,是名善說。……如來藏常住不變,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。……如來藏者,是法界藏,法身藏,出世間上上藏,自性清淨藏。此自性清淨如來藏,而客塵煩惱、上煩惱所染,不思議如來境界。”(《勝鬘經》,大正12.222中)

  世尊!如是如來法身,不離煩惱障,名如來藏。……世尊!有二種如來藏空智:世尊!空如來藏,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障;世尊!不空如來藏,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。(《勝鬘經》,大正12.221下)

  如來法性,即是如來藏,常住真心等,一切有情本具,從無始來展轉相續,煩惱不染的自性清淨藏;此自性清淨藏,被客塵煩惱、上煩惱所染,所以流轉生死;若離開一切煩惱,即圓顯本具之如來法性。如《勝鬘經》說:如來藏空性智有二:一、空如來藏,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障;二、不空如來藏,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。

  這樣,從部派以來說明流轉記憶與作業受報的主體真常心(及真常我),經性空宗的啓發,成爲如來藏學說(自性清淨如來藏),如來藏不僅是有情生死與流轉的依據,又一躍而爲有情本有的如來智慧功德,有情轉染還淨所證的如實性了。

  二、真常唯心論要義

  真常唯心者,以真常淨心爲一切之本體,依之說明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。既然是真常淨心,何以生死流轉?真常唯心者,有一共通的論義:在說明生死流轉方面,建立二元論:清淨真心與雜染妄習。清淨真心,爲無始雜染熏習,以致流轉生死。在說明涅槃還滅方面,建立絕對的一元論:有情本具真心,達本情空,向上要直體真常,圓顯本具真心 [64]。

  然本來之真常淨,究何事爲雜染所染而其淨性不變?倘若本有清淨性而起無明,那麼,如來何時複生煩惱 [65]?《勝鬘經》說:“有二法難可了知:謂自性清淨心,難可了知;彼心爲煩惱所染,亦難了知”。唯有成就甚深法智、隨順法智者,得以信解,其余的聲聞等,唯有信受佛語 [66]。

  真常唯心者,以真常妙有作爲雜染、清淨之依止,主要在于:他把刹那生滅無常,看作斷滅;把空當作都無,視無性從緣爲不可能 [67]。而且,七識念念生滅,“刹那不住,不種衆苦,不得厭苦、樂求涅槃”,非涅槃因 [68];一定要真實、不空、常住不變者,才能作爲生死、涅槃之依止。如經說:

  佛告大慧:如來之藏,是善不善因,能遍興造一切趣生。譬如伎兒變現諸趣。……無始虛僞惡習所熏,名爲識藏,生無明住地,與七識俱。如海浪身,常生不斷,離無常過,離于我論,自性無垢,畢竟清淨。其余諸識有生有滅,意、意識等,念念有七。……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。大慧!若無識藏名,如來藏者則無生滅。(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,大正16.510中-下)

  世尊!生死者,依如來藏;以如來藏故,說本際不可知。世尊!有如來藏故說生死,是名善說。……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:死者謂根壞,生者新諸根起。非如來藏有生有死,如來藏者離有爲相,如來藏常住不變。是故如來藏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。……世尊!若無如來藏者,不得厭苦、樂求涅槃。何以故?于此六識及心法智,此七法刹那不住,不種衆苦,不得厭苦、樂求涅槃。(《勝鬘經》,大正12.222中)

  “如來藏常住不變”,“若無如來藏者,不得厭苦、樂求涅槃”。故如來藏是有情生死流轉、涅槃還滅的依據,是有情雜染、清淨因了。這樣一來,就與大衆、分別說、犢子、說轉部等之立真常心、真常我,動機是一樣的,都是爲了說明有情業果相續、生命緣起的問題。

  既然如來藏是有情雜染及清淨因,那麼,他如何說明生死雜染呢?《楞伽經》以叁識來說:如來藏,是衆生本具的清淨心,是真常不變、清淨周遍的心體,名爲“真識”。這衆生本具的清淨心體——如來藏,被無始虛僞雜染惡習所熏染,而變爲似染的不清淨相,名爲“現識”,或名爲“藏識”,或稱爲“阿賴耶識”。又以現識中無始熏習爲所依,以現識所現之六塵爲所緣,而“轉識”得生。依現識所起的轉識,即意、意識等七識,亦名“分別事識”[69]。如此,真常論者言唯識,則有叁節:一、真識在纏而爲現識,是唯真識變。二、現識之現根、塵、空界,依之而起轉識,是唯種識變。叁、分別事識之施設名相而取六塵,則是分別識變。由此叁類識的變現,有情成生死流轉。論其體性,則唯有叁:一、真識爲“真相”(實體界);二、無始來之虛妄熏習,心能積極業,是業相(種子相);叁、染熏真而展起一切,是“轉相”(現行界)。

  如來藏既爲雜染生死依,也是清淨涅槃依。那麼,他是如何說明涅槃解脫呢?真常唯心論者認爲:如來藏是一切有情本具的清淨覺性,無始以來爲虛妄惡習熏染,迷惑生死,莫之能覺;由于本有性淨藏性,具足無量稱性淨德,所以能發厭苦求樂、向上向善的力量。如樂善知識,聽聞正法,如理熏修,必能破除煩惱,顯出本具的清淨性(法身藏)。

  其返染還淨之道次第,《楞伽經》有四禅說:

  大慧!有四種禅。雲何爲四?謂愚夫所行禅,觀察義禅,攀緣如禅,如來禅。雲何愚夫所行禅,謂聲聞、緣覺、外道修行者,觀人無我性,自相、共相、骨鎖、無常、苦、不淨相,計著爲首,如是相不異觀,前後轉進,想不除滅,是名愚夫…

《記印順導師《印度之佛教》的特見——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