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“菩薩得無生法忍,入第八地,入不動地。……住不動地,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,乃至佛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尚不現前,何況當生諸世間心!佛子!是菩薩隨順是地,以本願力故;又諸佛爲現其身,……皆作是言:善哉!善哉!善男子!……一切法性,一切法相,有佛無佛常住不異,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爲佛,聲聞、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。……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,是菩薩畢竟取于涅槃。”(《華嚴經》〈十地品〉,大正九·五六四中-下;大正一○·一九九上-中)
[29] 有部主張“忍違惡趣”。故聲聞種性行者,在暖、頂位以前,容有回小向大的可能,一旦入了忍位,就不能回小向大了。如《大毗婆沙論》說:“轉聲聞種性忍,起獨覺種性忍,非轉聲聞、獨覺種性忍,能起佛種性忍。所以者何?忍違惡趣,菩薩發願生惡趣故。”(大正二七·叁叁中)《俱舍論》亦說:“聲聞種性暖、頂已生,容可轉成無上正覺;彼若得忍,無成佛理。謂于惡趣已超越故。菩提薩埵利物爲懷,爲化有情必往惡趣。彼忍種性不可回轉,是故定無得成佛義。”(大正二九·一二○下)
[30] 見《勝鬘經》,大正一二·二一九下-二二○上。
[31] 一、《小品般若經》:“若人已入正位[正性離生],則不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何以故?已于生死作障隔故。”(大正八·五四○上)
二、“大迦葉波言:我等今者心相續中,生死種子悉已燋敗,終不能發正等覺心;甯可成就五無間業,不作我等諸阿羅漢究竟解脫。所以者何?成就五種無間業者,猶能有力盡無間業,發于無上正等覺心,漸能成辦一切佛法;我等六盡發羅漢永無此能。如缺根士,于妙五欲,無所能爲。如是漏盡諸阿羅漢,諸結永斷,即于佛法無所能爲,不複志求諸佛妙法。是故異生能報佛恩,聲聞、獨覺終不能報。所以者何?異生聞佛法僧功德,爲叁寶種,終無斷絕,能發無上正等覺心,漸能成辦一切佛法。聲聞、獨覺假使終身聞說如來力無畏等,乃至所有不共佛法一切功德,終不能發正等覺心。”(《說無垢稱經》,大正一四·五七五下-五七六上)
叁、“問:回向菩提聲聞,爲住無余依涅槃界中可能發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?爲住有余依涅槃界耶?答: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。所以者何?以無余依涅槃界中,遠離一切發起事業,一切功用皆悉止息。”(《瑜伽師地論》,大正叁○·七四九上)
四、“想起泥洹,疑盡滅身而生死不斷。羅漢得泥洹,譬如寐人,其身在床,一時休息,命不離身。羅漢得禅,故是大疑。”(《無極寶叁昧經》,大正一五·五○七下)印順導師解說:羅漢入了涅槃,以爲生死已斷盡了。其實如熟睡般,雖心識不起而命不離身。阿羅漢所得的涅槃,只是定力,等到定力盡了,感覺到生死未盡,就會見佛聽法而向佛道——回小向大。(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,頁一一八二-一一八叁)
[32] 大衆部不立“無記法”(大正四九·一五下),有部才立“無記法”(一六中)。
[33] 一、有部主張“一切隨眠,皆是心所,與心相應,有所緣境”,“心心所法體各實有”。(大正四九·一六中-下)
二、有部主張:“心與心所相應,心所亦與心所相應,心所亦與心所相應,心所又得與心相應,唯心與心無相應義”(大正二七·二七○上)。“心心所必俱時生,有相應義”,“相應者,必俱時生,別有自體”(五六四中)。“心心所俱時而生,展轉相應”(七四五上)。
叁、按:有部立足在自性實有的觀點,主張心、心所有各別自體,把心定義在“了別”上,而“心與心所相應”,“心、心所必俱時而生”。假如心與貪、瞋等惡心所相應,即是惡心;反之,與信、慚、愧等善心所相應,即是善心。如不與善惡心所相應,即是無記心。
[34] “如來未爲諸比丘結戒,何以故?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。若有犯有漏法者,然後世尊爲諸比丘結戒,斷彼有漏法故。舍利弗!比丘乃至未得利養,故未生有漏法;若得利養,便生有漏法。……舍利弗!比丘未生有漏法者,以未有名稱爲人所識、多聞、多財業故。若比丘得名稱,乃至多財業,便生有漏法。若有漏法生,然後世尊當爲結戒。”(大正二二·五六九下)
[35] 《四分律》記載:“不得在佛塔中止宿,除爲守護故,應當學。……不得安佛塔在下房,己在上房住,應當學。”(大正二二·一○二一中-下)一共有二十六條。
[36] 漢譯《四分律》,是法藏部奉持的律典。
[37] 《根有律雜事》記載:大世主(佛姨母)及五百比丘尼取涅槃。“世尊即舉大世主喬答彌,及五百苾刍尼所蓋上衣,告諸苾刍曰:汝等看此,大世主喬答彌等壽百二十歲,身無老相,如十六歲童女。”時與會大衆,鹹皆起疑:大世主及五百比丘尼等,作何業而得此果報?佛告大衆:彼等過去生中,曾以香花等供養迦葉塔,發願言:“以此供養無上福田所有善根,願我生生乃至壽終,身無老相”。由此福力,乃至今生百二十歲無有老相,猶如十六童女。(大正二四·二四九上-中)
[38] 據《遊行經》記載:世尊將欲滅度,阿難請問世尊:佛滅度後,葬法如何?佛告阿難:汝且默然!思汝所業,諸清淨士,自樂爲之(大正一·二○上)。由此,世尊滅後之荼毗、建塔供養,皆是在家居士所應爲。建塔,以香花、缯蓋、伎樂供養,並非真正供養如來,唯有“能受法,能行法,斯乃名曰供養如來。”(二一上)
[39] 一、“目連入定聞聲”的事緣,見《發智論》,大正二六·一○二一下-一○二二上;《大毗婆沙論》,大正二七·九二九中-下。
二、“提婆達多破僧”的事緣,見《大毗婆沙論》,大正二七·六○一下-六○四下。
[40] 《十誦律》,大正二叁·一二下-一叁上;四四一上;《根有律》,大正二叁·六八○中。
[41] 一、有部主張:“唯欲色界定有中有”,無色界無中有,因“無色界無色”故。(《異部宗輪論》,大正四九·一六中;《大毗婆沙論》,大正二七·四叁一中,四九五下)
二、又有部認爲定中意識,無見色聞聲的作用,所以說“等引位中無發語者”。又主張“眼等五識身,有染無離染,但取自相,唯無分別”。(《異部宗輪論》,大正四九·一六下)
[42] 一、“一比丘不能破和合僧,若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亦不能破和合比丘僧。極少乃至九清淨同見比丘,能破和合比丘僧。”(大正二叁·二六七上)
二、“若一芘刍,是亦不能破僧伽也,若二、若叁,乃至于八,亦複不能破和合衆。如其過九,或複過斯,有兩僧伽,方名破衆。作其羯磨,並複行籌。”(大正二四·一五叁中)
[43] “破羯磨僧,極少八人。四人已上,方名爲僧,叁人不爾。于一界內,有二部僧,各各別住,作布灑陀、羯磨、說戒,乃得名爲羯磨壞故。破*輪僧,極少九人。以一界內,有二部僧,各各別住,于無慚愧部中,定別有一衆所尊重,能教誨者,當知則是提婆達多。于正衆中,極少四人,于邪衆中,極少五人,如是極少下至九人,則*輪僧壞。”(大正二七·六○二下)
[44] 《根有律破僧事》說:提婆達多犯了叁無間罪,當墮無間地獄受苦,經阿難的勸誨,深心殷重,至誠懇切,歸依世尊,而後墮入地獄。世尊告諸比丘:提婆達多善根已續,于一大劫生于無間地獄中,其罪畢已,後得人身,展轉修習,終得證悟,成爲辟支佛,名爲具骨(大正二四·一五○上-中)。
[45] 有部論師則說:“甯作提婆達多墮無間獄,不作嗢達洛迦曷邏摩子,生非想非非想天。所以者何?提婆達多雖造叁無間業,斷諸善根,墮無間獄,而于人壽四萬歲時,當得獨覺菩提,利根勝舍利子等。……天授(即提婆達多)已種順解脫分善根故,雖造衆惡生地獄中,而當成獨覺,勝舍利子等。”(大正二七·八八五下-八八六上)
[46] “彼若遇多聞善友,具戒辯才,言詞威肅,能爲說法,引發其心。告言:汝于因果正理,應生信解,勿起邪謗。如于我所,以淳淨心恭敬供養,于其余尊重同梵行邊,亦應如是,由此令汝長夜獲得安穩。彼聞言若歡喜領受,當知即是已續善根。”(大正二七·一八四上-中)
[47] 一、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,大正二叁·五叁八上-中。
二、《十誦律》:“阿練兒處者,去聚落五百弓。于摩伽陀國是一拘盧舍,于北方國則半拘盧舍。”(大正二叁·五七中,一叁叁上)
叁、《四分律》:“阿蘭若處者,去村五百弓。遮摩邏國弓長四肘,用中肘量取。”(大正二二·六叁二中-下,六九七下)
四、《僧只律》:“阿練若處住者,若離城邑聚落五百弓,弓長五肘,于其中間無人住,是名阿練若處。”(大正二二·叁八九中)
[48] “去村五百弓,名阿練若處,從此已去,名邊遠處。即五百弓成摩揭陀國一俱盧舍,成北方半俱盧舍。所以者何?摩揭陀國其地平正,去村雖近而不聞聲,北方高下遠猶聲及,是故北方俱盧舍大。”(《大毗婆沙論》,大正二七·七○二上)
[49] 如《西域記》說:“睹貨邏國,……冬末春初,霖雨相繼,故此境已南,濫波已北,其國風土,並多溫疾。而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,叁月十五日解安居,斯乃據其多雨,亦是設教隨時也。”(《西域記》,大正五一·八七二上)
[50] 價值觀異,毗尼亦異:“阿耨達龍王,請諸比丘于宮五百金銀衆寶窟中安居。諸比丘不敢往,以是白佛。佛言:聽往。諸比丘欲作階道,安置坐石及洗腳石,而皆是金銀,慚愧不敢,以是白佛。佛言:彼金銀猶此土石,隨意用之。”(《五分律》,大正二二·一二九中)
[51] 如《五分律》是化地部,《四分律》是法藏部,《善見律》是銅鍱部,《僧只律》是大衆部,《十誦律》、《根有律》、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、《薩婆多毗尼摩得勒伽》等是有部,《解脫戒經》是飲光部,《毗尼母經》是雪山部;《律二十二明了論》是正量部。
《修證篇概論(下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