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:“菩萨得无生法忍,入第八地,入不动地。……住不动地,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,乃至佛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尚不现前,何况当生诸世间心!佛子!是菩萨随顺是地,以本愿力故;又诸佛为现其身,……皆作是言:善哉!善哉!善男子!……一切法性,一切法相,有佛无佛常住不异,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,声闻、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。……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,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。”(《华严经》〈十地品〉,大正九·五六四中-下;大正一○·一九九上-中)
[29] 有部主张“忍违恶趣”。故声闻种性行者,在暖、顶位以前,容有回小向大的可能,一旦入了忍位,就不能回小向大了。如《大毗婆沙论》说:“转声闻种性忍,起独觉种性忍,非转声闻、独觉种性忍,能起佛种性忍。所以者何?忍违恶趣,菩萨发愿生恶趣故。”(大正二七·三三中)《俱舍论》亦说:“声闻种性暖、顶已生,容可转成无上正觉;彼若得忍,无成佛理。谓于恶趣已超越故。菩提萨埵利物为怀,为化有情必往恶趣。彼忍种性不可回转,是故定无得成佛义。”(大正二九·一二○下)
[30] 见《胜鬘经》,大正一二·二一九下-二二○上。
[31] 一、《小品般若经》:“若人已入正位[正性离生],则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何以故?已于生死作障隔故。”(大正八·五四○上)
二、“大迦叶波言:我等今者心相续中,生死种子悉已燋败,终不能发正等觉心;宁可成就五无间业,不作我等诸阿罗汉究竟解脱。所以者何?成就五种无间业者,犹能有力尽无间业,发于无上正等觉心,渐能成办一切佛法;我等六尽发罗汉永无此能。如缺根士,于妙五欲,无所能为。如是漏尽诸阿罗汉,诸结永断,即于佛法无所能为,不复志求诸佛妙法。是故异生能报佛恩,声闻、独觉终不能报。所以者何?异生闻佛法僧功德,为三宝种,终无断绝,能发无上正等觉心,渐能成办一切佛法。声闻、独觉假使终身闻说如来力无畏等,乃至所有不共佛法一切功德,终不能发正等觉心。”(《说无垢称经》,大正一四·五七五下-五七六上)
三、“问:回向菩提声闻,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可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?答: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。所以者何?以无余依涅槃界中,远离一切发起事业,一切功用皆悉止息。”(《瑜伽师地论》,大正三○·七四九上)
四、“想起泥洹,疑尽灭身而生死不断。罗汉得泥洹,譬如寐人,其身在床,一时休息,命不离身。罗汉得禅,故是大疑。”(《无极宝三昧经》,大正一五·五○七下)印顺导师解说:罗汉入了涅槃,以为生死已断尽了。其实如熟睡般,虽心识不起而命不离身。阿罗汉所得的涅槃,只是定力,等到定力尽了,感觉到生死未尽,就会见佛听法而向佛道——回小向大。(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,页一一八二-一一八三)
[32] 大众部不立“无记法”(大正四九·一五下),有部才立“无记法”(一六中)。
[33] 一、有部主张“一切随眠,皆是心所,与心相应,有所缘境”,“心心所法体各实有”。(大正四九·一六中-下)
二、有部主张:“心与心所相应,心所亦与心所相应,心所亦与心所相应,心所又得与心相应,唯心与心无相应义”(大正二七·二七○上)。“心心所必俱时生,有相应义”,“相应者,必俱时生,别有自体”(五六四中)。“心心所俱时而生,展转相应”(七四五上)。
三、按:有部立足在自性实有的观点,主张心、心所有各别自体,把心定义在“了别”上,而“心与心所相应”,“心、心所必俱时而生”。假如心与贪、瞋等恶心所相应,即是恶心;反之,与信、惭、愧等善心所相应,即是善心。如不与善恶心所相应,即是无记心。
[34] “如来未为诸比丘结戒,何以故?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。若有犯有漏法者,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,断彼有漏法故。舍利弗!比丘乃至未得利养,故未生有漏法;若得利养,便生有漏法。……舍利弗!比丘未生有漏法者,以未有名称为人所识、多闻、多财业故。若比丘得名称,乃至多财业,便生有漏法。若有漏法生,然后世尊当为结戒。”(大正二二·五六九下)
[35] 《四分律》记载:“不得在佛塔中止宿,除为守护故,应当学。……不得安佛塔在下房,己在上房住,应当学。”(大正二二·一○二一中-下)一共有二十六条。
[36] 汉译《四分律》,是法藏部奉持的律典。
[37] 《根有律杂事》记载:大世主(佛姨母)及五百比丘尼取涅槃。“世尊即举大世主乔答弥,及五百苾刍尼所盖上衣,告诸苾刍曰:汝等看此,大世主乔答弥等寿百二十岁,身无老相,如十六岁童女。”时与会大众,咸皆起疑:大世主及五百比丘尼等,作何业而得此果报?佛告大众:彼等过去生中,曾以香花等供养迦叶塔,发愿言:“以此供养无上福田所有善根,愿我生生乃至寿终,身无老相”。由此福力,乃至今生百二十岁无有老相,犹如十六童女。(大正二四·二四九上-中)
[38] 据《游行经》记载:世尊将欲灭度,阿难请问世尊:佛灭度后,葬法如何?佛告阿难:汝且默然!思汝所业,诸清净士,自乐为之(大正一·二○上)。由此,世尊灭后之荼毗、建塔供养,皆是在家居士所应为。建塔,以香花、缯盖、伎乐供养,并非真正供养如来,唯有“能受法,能行法,斯乃名曰供养如来。”(二一上)
[39] 一、“目连入定闻声”的事缘,见《发智论》,大正二六·一○二一下-一○二二上;《大毗婆沙论》,大正二七·九二九中-下。
二、“提婆达多破僧”的事缘,见《大毗婆沙论》,大正二七·六○一下-六○四下。
[40] 《十诵律》,大正二三·一二下-一三上;四四一上;《根有律》,大正二三·六八○中。
[41] 一、有部主张:“唯欲色界定有中有”,无色界无中有,因“无色界无色”故。(《异部宗轮论》,大正四九·一六中;《大毗婆沙论》,大正二七·四三一中,四九五下)
二、又有部认为定中意识,无见色闻声的作用,所以说“等引位中无发语者”。又主张“眼等五识身,有染无离染,但取自相,唯无分别”。(《异部宗轮论》,大正四九·一六下)
[42] 一、“一比丘不能破和合僧,若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,亦不能破和合比丘僧。极少乃至九清净同见比丘,能破和合比丘僧。”(大正二三·二六七上)
二、“若一芘刍,是亦不能破僧伽也,若二、若三,乃至于八,亦复不能破和合众。如其过九,或复过斯,有两僧伽,方名破众。作其羯磨,并复行筹。”(大正二四·一五三中)
[43] “破羯磨僧,极少八人。四人已上,方名为僧,三人不尔。于一界内,有二部僧,各各别住,作布洒陀、羯磨、说戒,乃得名为羯磨坏故。破*轮僧,极少九人。以一界内,有二部僧,各各别住,于无惭愧部中,定别有一众所尊重,能教诲者,当知则是提婆达多。于正众中,极少四人,于邪众中,极少五人,如是极少下至九人,则*轮僧坏。”(大正二七·六○二下)
[44] 《根有律破僧事》说:提婆达多犯了三无间罪,当堕无间地狱受苦,经阿难的劝诲,深心殷重,至诚恳切,归依世尊,而后堕入地狱。世尊告诸比丘:提婆达多善根已续,于一大劫生于无间地狱中,其罪毕已,后得人身,展转修习,终得证悟,成为辟支佛,名为具骨(大正二四·一五○上-中)。
[45] 有部论师则说:“宁作提婆达多堕无间狱,不作嗢达洛迦曷逻摩子,生非想非非想天。所以者何?提婆达多虽造三无间业,断诸善根,堕无间狱,而于人寿四万岁时,当得独觉菩提,利根胜舍利子等。……天授(即提婆达多)已种顺解脱分善根故,虽造众恶生地狱中,而当成独觉,胜舍利子等。”(大正二七·八八五下-八八六上)
[46] “彼若遇多闻善友,具戒辩才,言词威肃,能为说法,引发其心。告言:汝于因果正理,应生信解,勿起邪谤。如于我所,以淳净心恭敬供养,于其余尊重同梵行边,亦应如是,由此令汝长夜获得安稳。彼闻言若欢喜领受,当知即是已续善根。”(大正二七·一八四上-中)
[47] 一、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,大正二三·五三八上-中。
二、《十诵律》:“阿练儿处者,去聚落五百弓。于摩伽陀国是一拘卢舍,于北方国则半拘卢舍。”(大正二三·五七中,一三三上)
三、《四分律》:“阿兰若处者,去村五百弓。遮摩逻国弓长四肘,用中肘量取。”(大正二二·六三二中-下,六九七下)
四、《僧只律》:“阿练若处住者,若离城邑聚落五百弓,弓长五肘,于其中间无人住,是名阿练若处。”(大正二二·三八九中)
[48] “去村五百弓,名阿练若处,从此已去,名边远处。即五百弓成摩揭陀国一俱卢舍,成北方半俱卢舍。所以者何?摩揭陀国其地平正,去村虽近而不闻声,北方高下远犹声及,是故北方俱卢舍大。”(《大毗婆沙论》,大正二七·七○二上)
[49] 如《西域记》说:“睹货逻国,……冬末春初,霖雨相继,故此境已南,滥波已北,其国风土,并多温疾。而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,三月十五日解安居,斯乃据其多雨,亦是设教随时也。”(《西域记》,大正五一·八七二上)
[50] 价值观异,毗尼亦异:“阿耨达龙王,请诸比丘于宫五百金银众宝窟中安居。诸比丘不敢往,以是白佛。佛言:听往。诸比丘欲作阶道,安置坐石及洗脚石,而皆是金银,惭愧不敢,以是白佛。佛言:彼金银犹此土石,随意用之。”(《五分律》,大正二二·一二九中)
[51] 如《五分律》是化地部,《四分律》是法藏部,《善见律》是铜鍱部,《僧只律》是大众部,《十诵律》、《根有律》、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、《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》等是有部,《解脱戒经》是饮光部,《毗尼母经》是雪山部;《律二十二明了论》是正量部。
《修证篇概论(下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