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证篇概论(下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精神。

   以佛塔来说,世尊入灭后,以转轮王葬法荼毗,并建塔供养。在诸部广律的“众学法”中,与佛塔有关的条目,唯独《四分律》记载著有二十六条之多[35]。何以故?《善见律毗婆沙》的解说是:“佛塔中止宿及藏物,此二戒梵本无有。所以无者?佛在世,未有塔。此戒佛在世制,是故无“着革屣入佛塔,手捉革屣入佛塔,……不得绕佛塔四边涕唾,向佛塔舒脚、安佛置下房”。此上二十戒,梵本无有,如来在世,塔无佛故。”(大正二四·七八七上—中)

   《善见律》说:着革屣入佛塔等,此“二十戒,梵本无有,如来在世,塔无佛故”。这种说法,透露出一个讯息:与佛塔有关的学法,是佛灭后律师之增入的。而探寻《四分律》增入“不得在佛塔中止宿”等众学法的主要意趣,实与《四分律》者的学派思想有关[36]。如《异部宗轮论》记载:制多山、西山住、北山住部,及化地部末宗异义主张:“于窣堵波兴供养业,不得大果”;法藏部则认为:“于窣堵波兴供养业,获广大果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上,一七上)。

   法藏部认为供养佛塔能获广大果,律典中则说“学菩萨道,能供养爪发者,必成无上道。以佛眼观天下,无不入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”(大正二二·七八五下)。而有部论师主张:“于未曾立窣堵波处,为佛舍利起窣堵波,是名第一补特伽罗能生梵福”(未曾立僧伽蓝处,为佛弟子起僧伽蓝,亦同,大正二七·四二五下)。亦即建塔供养佛陀舍利,能生梵天受乐一劫;而以香花等供养佛塔,亦能随心满愿[37]。于是本由在家居士营建的塔寺[38],也就渐渐转变为僧众所经营、修建、管理,进而阿罗汉之经营塔寺、僧坊等修福事业,也成为“住持佛法”之要项了(大正二七·八九五中)。

   又有关“目连入定闻声”,以及“提婆达多破僧”之事缘,是广为教界所熟知的,有部论师也曾以此事缘作为论题,并加以分别[39]。在目连入定闻声方面,有部系的《十诵律》、《根有律》,在叙述“目连入定闻声”的事缘时说:无色定已破坏色相,舍离声相,定中是不可能听到声音的,目连是不善分辨入出定相,遂产生定中闻声的错觉[40]。律师这样的解说,亦符合于有部“等引位中无发语者”、以及“无色界无色”的主张[41]。

   在提婆达多破僧方面,《十诵律》、《根有律》,在分别破僧人数时说:一比丘乃至八比丘,不能破僧,只可说是僧诤;一定要有九人,若过九人(第九人唱言取筹),才是破僧[42]。破*轮最少要有九人,此亦与有部论师的说法相合:“极少下至九人,则*轮僧坏”[43]。然何以破*轮僧必须有九人?原来还与有部“八支圣道是正*轮,非如来语皆为转*轮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下)的主张有关。提婆达多提出“五法是道”,违反世尊“八支圣道”的教说,故提婆达多是破*轮。破*轮者,最少要有九人,而破羯磨僧,则最少为八人。

   还有一则与“提婆达多破僧”有关。《根有律破僧事》说:提婆达多造三恶业,将堕入地狱受苦,经阿难的劝诲,深心殷重,至诚恳切,归依世尊。由此因缘,世尊说:提婆达多善根已续,将来能得解脱[44]。律师说:提婆达多善根已续,将来能得解脱;而有部论师则说:已种顺解脱分善根,将来能得解脱[45]。如此,二者的说法似乎不同了。不过,探寻二者学说之主要意趣,还在于:断了善根以后,若遇到善知识教导,引发其心,倘能欢喜领受,即是善根已续。而且,善根断了能再续的思想,亦符合于有部论师的主张[46]。

   另外,律师在注解“毗奈耶”时,亦会把地理环境纳入考量,如有部的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,注解“阿练若处”的定义时说:“阿练若处者,去聚落五百弓,名阿练若处。……摩竭国一拘屡舍,于北方半拘屡舍。中国地平,是故近也;北方山陵高下,是故远耳。又云:中国多风,远则不闻鼓声,近则闻之,是故近耳。北方少风,远闻鼓声,是故远也。所以南北有远近者,以闻鼓声有远近故。”[47]律师视地势、气象不同,而界定阿练若处的距离,有部论师亦有相同的解说[48]。这些在在说明了戒律亦与学派思想有关。

   以上,简单的说明学派思想与戒律之关系。龙树菩萨曾说:“毗尼中结戒法,是世界中实,非第一实相法”(大正二五·六六中)。戒律有时与地的适应性,所以佛法分化各地而成立的部派,僧伽所依据的毗尼││律,也有多少适应性的变化。律师对于戒律,有时或依据自宗的学理,叙述世尊制戒的事缘;或依据各地的地势、气象,用来界定“阿练若处”的距离(犯相分别);或依据气温,而决定安居的时间[49];或依价值观,而作不同的规制[50]。如此,不仅说明了学派思想影响了戒律的解说,同时亦显示了戒律之随方毗尼的精神。而现存汉译广律,是不同部派奉持的律典[51],因此,即使是叙述同一事缘,各部广律的说明,有时会出现极大的差异,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说法。这种情形,我们必须从他的学派属性来瞭解其内容之差异。

  伍、结论

   以上,以学派的佛陀、菩萨、圣果、戒律观为例子,说明了学派的时间观、主要宗义、断惑证真的道次第,彼此间的相互关系,以及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之思想关连。从中可以发现,各学派的“时间观”,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地位。因此,研读部派佛教,只要能掌握各学派安立时间观的主要学理,顺者这些学理思想发展的自然倾向,配合著学派的道次第及其风格,去理解部派佛教,那么,部派的无边异义,及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,都可迎刃而解了。

   时间观,在学派的无边异义中,之所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还在于各学派安立“时间观”的主要意趣,就是为了圆满说明有情业果相续、生命缘起的问题。值得注意的是,以缘起教法来说: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所谓无明缘行……如是纯大苦聚集;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,所谓无明灭故行灭,……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。从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”等,是说明如何会生死流转(有为);而从“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”等,是说明如何可以涅槃解脱(无为)。这里,说明了一切事:缘起教法,它如何说明有情之生死流转,反其道而行,就如何说明有情之涅槃解脱。因此,在缘起教法下,每一学派自然都是它怎样说明生死流转,反其道而行,就如何安立涅槃解脱。而各学派时间观的安立,既然就是为说明有情业果相续、生命缘问题而设的,那么,掌握学派安立时间观的理论基础,自然就能掌握此一学派之思想要义;而此学派要义,即是如何从生死的此岸(有为),到涅槃的彼岸(无为)。

  

  【全文完】

  本文摘自《部派佛教系列》(中编——修证篇),全书500页,定价460元

  订购专线:02-87896108

  划拨帐号:15391324 法界出版社

  团体订购,另有优惠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[21] 关于“圣果”,大众部主张:“诸预流者,心心所法能了自性。有阿罗汉为余所诱,犹有无知,亦有犹豫,他令悟入”;“第八地中亦得久住,乃至性地法皆可说有退。预流者有退义,阿罗汉无退义”;“入正性离生时,可说断一切结。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”(大正四九·一五下);“诸预流者亦得静虑”(一六上)。有部主张:“预流者无退义,阿罗汉有退义。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”;“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。有阿罗汉增长福业”;“诸阿罗汉亦有非学非学法。诸阿罗汉皆得静虑,非皆能起静虑现前。有阿罗汉犹受故业”(一六中)等。

  [22] “修所断结依有事起,谓有净相,有不净相。彼由非理作意,观净相时,便于不净想退。见所断结依无事起,无有一法是我我所,可令彼观于无我见退。”(大正二七·九三三下,三一六中-下)

  [23] 见《印度之佛教》(页一四八-一四九)。

  [24] 契经说:瞿底迦阿罗汉,是时解脱阿罗汉,六反退已,于第七时,恐复退失,以刀自害而般涅槃(大正二七·三一二中)。有部论师即以此圣教为依据,证成“阿罗汉有退义”的主张。

  [25] 一、“问:何故阿罗汉已得解脱,而修此法自拘缚耶?答:彼阿罗汉先是菩萨种性,不忍有情造恶招苦,为拔彼故,恒作是念:“我无始来,与诸有情互起缠缚,轮回五趣,受诸剧苦。我幸得免,复应救彼。”又 作是念:“我无始来,或作倡妓,或作淫女等,鄙秽之身,百千众生于我起结,尚由此故长夜受苦。况我今者离贪恚痴,为世福田,于我起结而不招苦!故我今者不应复作烦恼因缘。”故阿罗汉虽自解脱,而为有情起无诤行。”(大正二七·八九八下-八九九上)

   二、唯“不时解脱阿罗汉”,能起无诤行,“以要得自在定及相续不为烦恼所持者,方能起故。”(大正二七·八九九下)

  [26] 《大毗婆沙论》说:不时解脱阿罗汉,常为了“饶益弟子、住持佛法、知世间安不安”等三种因缘,而现起愿智(大正二七·八九五上-下)。以“知世间安不安”来说,阿罗汉者,“或时观察所在国土及时分中,当有丰、俭、怖畏、安隐、疾疫等事,欲令自他知趣舍,故起愿智知。”(八九五中)如此,亦显示了阿罗汉对世间的关怀。

  [27] “福力最为胜,由福成佛道”,见《增一阿含》,大正二·七一九中。又说假部,主张“由福故得圣道,道不可修,道不可坏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上)。

  [28] 《华严经》说…

《修证篇概论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