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證篇概論(下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精神。

   以佛塔來說,世尊入滅後,以轉輪王葬法荼毗,並建塔供養。在諸部廣律的“衆學法”中,與佛塔有關的條目,唯獨《四分律》記載著有二十六條之多[35]。何以故?《善見律毗婆沙》的解說是:“佛塔中止宿及藏物,此二戒梵本無有。所以無者?佛在世,未有塔。此戒佛在世製,是故無“著革屣入佛塔,手捉革屣入佛塔,……不得繞佛塔四邊涕唾,向佛塔舒腳、安佛置下房”。此上二十戒,梵本無有,如來在世,塔無佛故。”(大正二四·七八七上—中)

   《善見律》說:著革屣入佛塔等,此“二十戒,梵本無有,如來在世,塔無佛故”。這種說法,透露出一個訊息:與佛塔有關的學法,是佛滅後律師之增入的。而探尋《四分律》增入“不得在佛塔中止宿”等衆學法的主要意趣,實與《四分律》者的學派思想有關[36]。如《異部宗輪論》記載:製多山、西山住、北山住部,及化地部末宗異義主張:“于窣堵波興供養業,不得大果”;法藏部則認爲:“于窣堵波興供養業,獲廣大果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上,一七上)。

   法藏部認爲供養佛塔能獲廣大果,律典中則說“學菩薩道,能供養爪發者,必成無上道。以佛眼觀天下,無不入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”(大正二二·七八五下)。而有部論師主張:“于未曾立窣堵波處,爲佛舍利起窣堵波,是名第一補特伽羅能生梵福”(未曾立僧伽藍處,爲佛弟子起僧伽藍,亦同,大正二七·四二五下)。亦即建塔供養佛陀舍利,能生梵天受樂一劫;而以香花等供養佛塔,亦能隨心滿願[37]。于是本由在家居士營建的塔寺[38],也就漸漸轉變爲僧衆所經營、修建、管理,進而阿羅漢之經營塔寺、僧坊等修福事業,也成爲“住持佛法”之要項了(大正二七·八九五中)。

   又有關“目連入定聞聲”,以及“提婆達多破僧”之事緣,是廣爲教界所熟知的,有部論師也曾以此事緣作爲論題,並加以分別[39]。在目連入定聞聲方面,有部系的《十誦律》、《根有律》,在敘述“目連入定聞聲”的事緣時說:無色定已破壞色相,舍離聲相,定中是不可能聽到聲音的,目連是不善分辨入出定相,遂産生定中聞聲的錯覺[40]。律師這樣的解說,亦符合于有部“等引位中無發語者”、以及“無色界無色”的主張[41]。

   在提婆達多破僧方面,《十誦律》、《根有律》,在分別破僧人數時說:一比丘乃至八比丘,不能破僧,只可說是僧诤;一定要有九人,若過九人(第九人唱言取籌),才是破僧[42]。破*輪最少要有九人,此亦與有部論師的說法相合:“極少下至九人,則*輪僧壞”[43]。然何以破*輪僧必須有九人?原來還與有部“八支聖道是正*輪,非如來語皆爲轉*輪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下)的主張有關。提婆達多提出“五法是道”,違反世尊“八支聖道”的教說,故提婆達多是破*輪。破*輪者,最少要有九人,而破羯磨僧,則最少爲八人。

   還有一則與“提婆達多破僧”有關。《根有律破僧事》說:提婆達多造叁惡業,將墮入地獄受苦,經阿難的勸誨,深心殷重,至誠懇切,歸依世尊。由此因緣,世尊說:提婆達多善根已續,將來能得解脫[44]。律師說:提婆達多善根已續,將來能得解脫;而有部論師則說:已種順解脫分善根,將來能得解脫[45]。如此,二者的說法似乎不同了。不過,探尋二者學說之主要意趣,還在于:斷了善根以後,若遇到善知識教導,引發其心,倘能歡喜領受,即是善根已續。而且,善根斷了能再續的思想,亦符合于有部論師的主張[46]。

   另外,律師在注解“毗奈耶”時,亦會把地理環境納入考量,如有部的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,注解“阿練若處”的定義時說:“阿練若處者,去聚落五百弓,名阿練若處。……摩竭國一拘屢舍,于北方半拘屢舍。中國地平,是故近也;北方山陵高下,是故遠耳。又雲:中國多風,遠則不聞鼓聲,近則聞之,是故近耳。北方少風,遠聞鼓聲,是故遠也。所以南北有遠近者,以聞鼓聲有遠近故。”[47]律師視地勢、氣象不同,而界定阿練若處的距離,有部論師亦有相同的解說[48]。這些在在說明了戒律亦與學派思想有關。

   以上,簡單的說明學派思想與戒律之關系。龍樹菩薩曾說:“毗尼中結戒法,是世界中實,非第一實相法”(大正二五·六六中)。戒律有時與地的適應性,所以佛法分化各地而成立的部派,僧伽所依據的毗尼││律,也有多少適應性的變化。律師對于戒律,有時或依據自宗的學理,敘述世尊製戒的事緣;或依據各地的地勢、氣象,用來界定“阿練若處”的距離(犯相分別);或依據氣溫,而決定安居的時間[49];或依價值觀,而作不同的規製[50]。如此,不僅說明了學派思想影響了戒律的解說,同時亦顯示了戒律之隨方毗尼的精神。而現存漢譯廣律,是不同部派奉持的律典[51],因此,即使是敘述同一事緣,各部廣律的說明,有時會出現極大的差異,甚至是南轅北轍的說法。這種情形,我們必須從他的學派屬性來瞭解其內容之差異。

  伍、結論

   以上,以學派的佛陀、菩薩、聖果、戒律觀爲例子,說明了學派的時間觀、主要宗義、斷惑證真的道次第,彼此間的相互關系,以及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之思想關連。從中可以發現,各學派的“時間觀”,占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地位。因此,研讀部派佛教,只要能掌握各學派安立時間觀的主要學理,順者這些學理思想發展的自然傾向,配合著學派的道次第及其風格,去理解部派佛教,那麼,部派的無邊異義,及彼此錯綜複雜的關系,都可迎刃而解了。

   時間觀,在學派的無邊異義中,之所以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還在于各學派安立“時間觀”的主要意趣,就是爲了圓滿說明有情業果相續、生命緣起的問題。值得注意的是,以緣起教法來說: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所謂無明緣行……如是純大苦聚集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所謂無明滅故行滅,……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。從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”等,是說明如何會生死流轉(有爲);而從“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”等,是說明如何可以涅槃解脫(無爲)。這裏,說明了一切事:緣起教法,它如何說明有情之生死流轉,反其道而行,就如何說明有情之涅槃解脫。因此,在緣起教法下,每一學派自然都是它怎樣說明生死流轉,反其道而行,就如何安立涅槃解脫。而各學派時間觀的安立,既然就是爲說明有情業果相續、生命緣問題而設的,那麼,掌握學派安立時間觀的理論基礎,自然就能掌握此一學派之思想要義;而此學派要義,即是如何從生死的此岸(有爲),到涅槃的彼岸(無爲)。

  

  【全文完】

  本文摘自《部派佛教系列》(中編——修證篇),全書500頁,定價460元

  訂購專線:02-87896108

  劃撥帳號:15391324 法界出版社

  團體訂購,另有優惠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[21] 關于“聖果”,大衆部主張:“諸預流者,心心所法能了自性。有阿羅漢爲余所誘,猶有無知,亦有猶豫,他令悟入”;“第八地中亦得久住,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。預流者有退義,阿羅漢無退義”;“入正性離生時,可說斷一切結。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”(大正四九·一五下);“諸預流者亦得靜慮”(一六上)。有部主張:“預流者無退義,阿羅漢有退義。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”;“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。有阿羅漢增長福業”;“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學法。諸阿羅漢皆得靜慮,非皆能起靜慮現前。有阿羅漢猶受故業”(一六中)等。

  [22] “修所斷結依有事起,謂有淨相,有不淨相。彼由非理作意,觀淨相時,便于不淨想退。見所斷結依無事起,無有一法是我我所,可令彼觀于無我見退。”(大正二七·九叁叁下,叁一六中-下)

  [23] 見《印度之佛教》(頁一四八-一四九)。

  [24] 契經說:瞿底迦阿羅漢,是時解脫阿羅漢,六反退已,于第七時,恐複退失,以刀自害而般涅槃(大正二七·叁一二中)。有部論師即以此聖教爲依據,證成“阿羅漢有退義”的主張。

  [25] 一、“問:何故阿羅漢已得解脫,而修此法自拘縛耶?答:彼阿羅漢先是菩薩種性,不忍有情造惡招苦,爲拔彼故,恒作是念:“我無始來,與諸有情互起纏縛,輪回五趣,受諸劇苦。我幸得免,複應救彼。”又 作是念:“我無始來,或作倡妓,或作淫女等,鄙穢之身,百千衆生于我起結,尚由此故長夜受苦。況我今者離貪恚癡,爲世福田,于我起結而不招苦!故我今者不應複作煩惱因緣。”故阿羅漢雖自解脫,而爲有情起無诤行。”(大正二七·八九八下-八九九上)

   二、唯“不時解脫阿羅漢”,能起無诤行,“以要得自在定及相續不爲煩惱所持者,方能起故。”(大正二七·八九九下)

  [26] 《大毗婆沙論》說:不時解脫阿羅漢,常爲了“饒益弟子、住持佛法、知世間安不安”等叁種因緣,而現起願智(大正二七·八九五上-下)。以“知世間安不安”來說,阿羅漢者,“或時觀察所在國土及時分中,當有豐、儉、怖畏、安隱、疾疫等事,欲令自他知趣舍,故起願智知。”(八九五中)如此,亦顯示了阿羅漢對世間的關懷。

  [27] “福力最爲勝,由福成佛道”,見《增一阿含》,大正二·七一九中。又說假部,主張“由福故得聖道,道不可修,道不可壞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上)。

  [28] 《華嚴經》說…

《修證篇概論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