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勝過其他的妙香(南傳五八·叁四叁-叁四四)。
[12] 一、《佛所行贊》說:“一切諸牟尼,成道必伽耶;亦同迦屍國,而轉正*輪。”(大正四·二九上)
二、《俱舍論》說:“南贍部洲,……唯此洲中有金剛座,上窮地際,下據金輪。一切菩薩將登正覺,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。”(大正二九·五七下-五八上)這是說諸佛成道必在閻浮提——印度。《大毗婆沙論》亦有此說法,見大正二七·一五六上。
叁、“一切諸部論師皆說:一切諸佛皆從閻浮提出。”(《入大乘論》,大正叁二·四七上)
[13] 一、《法顯傳》:凡諸佛有四處常定:一者、成道處,二者、轉*輪處,叁者、說法論議伏外道處,四者、上忉利天爲母說法來下處。余者,則隨時示現焉(大正五一·八六一中)。法顯、道整初到只洹精舍,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,“自傷生在邊地”,共諸同志遊曆諸國,而或有還者,或有無常者,今日乃見佛空處,怆然心悲(八六○下)。道整誓言:自今已去至得佛,願不生邊地,故遂停不歸(八六四中-下)。
二、據遁倫《瑜伽論記》記載:玄奘大師雲:八卷《楞伽經》辨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不定、闡提等五種性,其中,菩薩闡提,畢竟無成佛義,斷善闡提遇勝緣必得成佛。而《大莊嚴論》雲無佛性人,謂常無性。“若至本國,必不生信,願于所將種論之”,故玄奘大師語戒賢論師:“人欲來之,時諸大德論無性人文”。〔戒賢〕呵曰:“彌離車人解何物?而辄爲彼損!”(遁倫《瑜伽論記》,大正四二·六一五上-中)
叁、《大毗婆沙論》:達拏及蔑戾車人不能入正性離生(大正二七·八六八下)。西方有蔑戾車,名曰目迦,起如是見,立如是論:父母衰老,及遭痼疾,若能殺者,得福無罪(六○五下);母女姊妹及兒妻等,于彼行欲,悉無有罪(六○六上)。
四、按:從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記載,蔑戾車人是毫無正見的愚癡有情,不可能成爲聖者(正性離生);而戒賢呵斥“邊國”人:“彌離車人解何物?而辄爲彼損!”由此可見“中國”(指印度)意識的強烈!
[14] 大衆部、案達羅學派:菩薩經二大阿僧只劫修行,因迦葉佛語入決定,入決定即是正性離生,從此進入聖者之流。菩薩是聖者,爲了救度惡趣苦難衆生,而往生于彼,行同事攝,所以說“菩薩爲欲饒益有情,願生惡趣,隨意能往。”(南傳五七·叁六六—叁七一;大正四九·一五下)
[15] 大衆部說:“一切菩薩入母胎中,皆不執受羯剌藍、頞部昙、閉屍、鍵南爲自體;一切菩薩入母胎時,作白象形;一切菩薩出母胎時,皆從右脅。一切菩薩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。菩薩爲欲饒益有情,願生惡趣,隨意能往。”(大正四九·一五下)
[16] 一、大衆部主“一切菩薩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”。窺基法師的解釋是:“此部中說:入第二阿僧只即名聖者,從此已後乃至百劫,更亦不起此叁種想,況最後身複起叁想!不同諸部,猶許佛起。”(《異部宗論論述記》,卍續八叁·四四六上-下)印順導師《印度之佛教》說:“得決定道,即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;願生惡趣,即隨意能往,或現同類只身而濟拔之。”(頁一四八)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:此是最後身菩薩(頁一五○)。
二、這問題,也正是大乘佛教中要解決的課題。如《大智度論》中,龍樹菩薩批評了有部“菩薩不斷結使,乃至坐道場然後斷”,大乘行者“得無生法忍菩薩,一切煩惱及習都盡”之說,然後提出:菩薩在“得無生法忍時斷煩惱,得佛時斷煩惱習。”(大正二五·二六一中-下)“菩薩入法位,住阿鞞跋致地,末後肉身盡,得法性生身,雖斷諸煩惱,有煩惱習因緣,故受法性生身非叁界生”(大正二五·二六四中)的見解。可以說,龍樹把菩薩類分爲生身菩薩和法性生身菩薩,以及菩薩得無生忍時斷煩惱,得佛時斷盡一切煩惱習氣,抉擇會通了從聲聞佛法以來難解的問題。”
叁、若是無生忍菩薩(等同阿羅漢),已經斷盡所有的煩惱了,何以還轉世受生?堅意菩薩說:菩薩無諸煩惱,“以方便力故,現受五欲,作諸過惡,舍四天下轉輪王位,令使衆生得厭離心”(《入大乘論》,大正叁二·四四上)。
[17] 一、無生忍法的階次,經論中出現不同說法。有說:二乘若斷若智,都是菩薩無生法忍:“八人若智、若斷,乃至辟支佛若智、若斷,皆是菩薩無生法忍。智,名學人八智,無學或九或十。斷,名斷十種結使,所謂上、下分十結。須陀洹、斯陀含,略說斷叁結,廣說斷八十八結;阿那含略說斷五下分結,廣說斷九十二;阿羅漢略說叁漏盡,廣說斷一切煩惱;是名智斷,智斷皆是菩薩忍。”(大正二五·六六二中,六五九下,六七六上,四○五中)有說:七住得無生法忍:“或有菩薩得無生法忍,法性生身,在七住地,住五神通,變身如佛,教化衆生。”(大正二五·二七叁中,一叁二上-中)有說:八地得無生忍。如《華嚴經》說:“菩薩得無生法忍,入第八地,入不動地。”(大正九·五六四中-下;大正一○·一九九上-中)
二、“問曰:何等是阿鞞跋致地?答曰:……無生忍法,即是阿鞞跋致地。複次,入菩薩位,是阿鞞跋致地;過聲聞、辟支佛,亦名阿鞞跋致地。……有二種阿鞞跋致:一者、得無生忍法;二者、雖未得無生忍法,佛知其過去、未來所作因緣,必當作佛,爲利益傍人故,爲其授記。是菩薩生死肉身,結使未斷,于諸凡夫中爲最第一,是亦名阿鞞跋致相。若得無生忍法,斷諸結使,此則清淨,末後肉身盡,得法性生身,結使所不礙,不須教戒。”(大正二五·二六叁下-二六四上)
[18] 一、有部說:“然燈佛本事,當雲何通?……答:此不須通。所以者何?此非素怛纜、毗奈耶、阿毗達磨所說,但是傳說。諸傳所說,或然不然。若必欲通者,應知過去燈光城,即是今婆羅 斯,過去喝利多羅山,即是今仙人鹿苑。”(大正二七·九一六中)
二、按:有部認爲“然燈佛本事”非叁藏,不須會通,但是傳說,諸傳所說,或然不然。這帶有以本宗思想抉擇釋尊本生的意含存在。傳說釋迦菩薩在第二阿僧只劫滿時,遇然燈佛授記未來當成佛,而成爲聖者。菩薩是聖者,就與本宗菩薩“猶是異生”不合了。
[19] 一、“爲度無量難化有情,造作難爲大劬勞事,故名大悲。謂佛雖居極尊貴位,爲衆生故,或作陶師,或作商人,或作力士,或作獵主,或作俳優,或販花鬘,或賃船筏,作如是等諸猥雜業,拔濟種種所化有情。或將阿難(四二八下,作難陀)遊曆五趣,晝夜無間,饒益有情;或爲指鬘得度脫故,延促地界,時遠時近,令其調伏,然後化之。雖複成就增上慚愧,而爲有情現陰藏相,令彼見已,誹謗止息。……如是等事,無量無邊,一切皆由大悲威力。”(大正二七·一五九下-一六○上;四二八下)
二、《婆沙論》中,引用之佛本生,有一切施王(大正二七·七六四下);忍辱仙人(世尊)和羯利王(憍陳如)(九一四下-九一五上);釋迦菩薩(八九○中-下);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(六六○上)等。
[20] 見拙作〈部派思想概論〉,收錄于《部派佛教》系列上編——實相、業果篇(頁一八-二叁)。或〈論師的菩薩觀〉之“異生不斷欲貪瞋恚”章節。
《修證篇概論(上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