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证篇概论(上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胜过其他的妙香(南传五八·三四三-三四四)。

  [12] 一、《佛所行赞》说:“一切诸牟尼,成道必伽耶;亦同迦尸国,而转正*轮。”(大正四·二九上)

   二、《俱舍论》说:“南赡部洲,……唯此洲中有金刚座,上穷地际,下据金轮。一切菩萨将登正觉,皆坐此座上起金刚喻定。”(大正二九·五七下-五八上)这是说诸佛成道必在阎浮提——印度。《大毗婆沙论》亦有此说法,见大正二七·一五六上。

   三、“一切诸部论师皆说:一切诸佛皆从阎浮提出。”(《入大乘论》,大正三二·四七上)

  [13] 一、《法显传》:凡诸佛有四处常定:一者、成道处,二者、转*轮处,三者、说法论议伏外道处,四者、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来下处。余者,则随时示现焉(大正五一·八六一中)。法显、道整初到只洹精舍,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,“自伤生在边地”,共诸同志游历诸国,而或有还者,或有无常者,今日乃见佛空处,怆然心悲(八六○下)。道整誓言:自今已去至得佛,愿不生边地,故遂停不归(八六四中-下)。

   二、据遁伦《瑜伽论记》记载:玄奘大师云:八卷《楞伽经》辨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不定、阐提等五种性,其中,菩萨阐提,毕竟无成佛义,断善阐提遇胜缘必得成佛。而《大庄严论》云无佛性人,谓常无性。“若至本国,必不生信,愿于所将种论之”,故玄奘大师语戒贤论师:“人欲来之,时诸大德论无性人文”。〔戒贤〕呵曰:“弥离车人解何物?而辄为彼损!”(遁伦《瑜伽论记》,大正四二·六一五上-中)

   三、《大毗婆沙论》:达拏及蔑戾车人不能入正性离生(大正二七·八六八下)。西方有蔑戾车,名曰目迦,起如是见,立如是论:父母衰老,及遭痼疾,若能杀者,得福无罪(六○五下);母女姊妹及儿妻等,于彼行欲,悉无有罪(六○六上)。

   四、按:从《大毗婆沙论》的记载,蔑戾车人是毫无正见的愚痴有情,不可能成为圣者(正性离生);而戒贤呵斥“边国”人:“弥离车人解何物?而辄为彼损!”由此可见“中国”(指印度)意识的强烈!

  [14] 大众部、案达罗学派:菩萨经二大阿僧只劫修行,因迦叶佛语入决定,入决定即是正性离生,从此进入圣者之流。菩萨是圣者,为了救度恶趣苦难众生,而往生于彼,行同事摄,所以说“菩萨为欲饶益有情,愿生恶趣,随意能往。”(南传五七·三六六—三七一;大正四九·一五下)

  [15] 大众部说:“一切菩萨入母胎中,皆不执受羯剌蓝、頞部昙、闭尸、键南为自体;一切菩萨入母胎时,作白象形;一切菩萨出母胎时,皆从右胁。一切菩萨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。菩萨为欲饶益有情,愿生恶趣,随意能往。”(大正四九·一五下)

  [16] 一、大众部主“一切菩萨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”。窥基法师的解释是:“此部中说:入第二阿僧只即名圣者,从此已后乃至百劫,更亦不起此三种想,况最后身复起三想!不同诸部,犹许佛起。”(《异部宗论论述记》,卍续八三·四四六上-下)印顺导师《印度之佛教》说:“得决定道,即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;愿生恶趣,即随意能往,或现同类只身而济拔之。”(页一四八)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:此是最后身菩萨(页一五○)。

   二、这问题,也正是大乘佛教中要解决的课题。如《大智度论》中,龙树菩萨批评了有部“菩萨不断结使,乃至坐道场然后断”,大乘行者“得无生法忍菩萨,一切烦恼及习都尽”之说,然后提出:菩萨在“得无生法忍时断烦恼,得佛时断烦恼习。”(大正二五·二六一中-下)“菩萨入法位,住阿鞞跋致地,末后肉身尽,得法性生身,虽断诸烦恼,有烦恼习因缘,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”(大正二五·二六四中)的见解。可以说,龙树把菩萨类分为生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,以及菩萨得无生忍时断烦恼,得佛时断尽一切烦恼习气,抉择会通了从声闻佛法以来难解的问题。”

   三、若是无生忍菩萨(等同阿罗汉),已经断尽所有的烦恼了,何以还转世受生?坚意菩萨说:菩萨无诸烦恼,“以方便力故,现受五欲,作诸过恶,舍四天下转轮王位,令使众生得厌离心”(《入大乘论》,大正三二·四四上)。

  [17] 一、无生忍法的阶次,经论中出现不同说法。有说:二乘若断若智,都是菩萨无生法忍:“八人若智、若断,乃至辟支佛若智、若断,皆是菩萨无生法忍。智,名学人八智,无学或九或十。断,名断十种结使,所谓上、下分十结。须陀洹、斯陀含,略说断三结,广说断八十八结;阿那含略说断五下分结,广说断九十二;阿罗汉略说三漏尽,广说断一切烦恼;是名智断,智断皆是菩萨忍。”(大正二五·六六二中,六五九下,六七六上,四○五中)有说:七住得无生法忍:“或有菩萨得无生法忍,法性生身,在七住地,住五神通,变身如佛,教化众生。”(大正二五·二七三中,一三二上-中)有说:八地得无生忍。如《华严经》说:“菩萨得无生法忍,入第八地,入不动地。”(大正九·五六四中-下;大正一○·一九九上-中)

   二、“问曰:何等是阿鞞跋致地?答曰:……无生忍法,即是阿鞞跋致地。复次,入菩萨位,是阿鞞跋致地;过声闻、辟支佛,亦名阿鞞跋致地。……有二种阿鞞跋致:一者、得无生忍法;二者、虽未得无生忍法,佛知其过去、未来所作因缘,必当作佛,为利益傍人故,为其授记。是菩萨生死肉身,结使未断,于诸凡夫中为最第一,是亦名阿鞞跋致相。若得无生忍法,断诸结使,此则清净,末后肉身尽,得法性生身,结使所不碍,不须教戒。”(大正二五·二六三下-二六四上)

  [18] 一、有部说:“然灯佛本事,当云何通?……答:此不须通。所以者何?此非素怛缆、毗奈耶、阿毗达磨所说,但是传说。诸传所说,或然不然。若必欲通者,应知过去灯光城,即是今婆罗 斯,过去喝利多罗山,即是今仙人鹿苑。”(大正二七·九一六中)

   二、按:有部认为“然灯佛本事”非三藏,不须会通,但是传说,诸传所说,或然不然。这带有以本宗思想抉择释尊本生的意含存在。传说释迦菩萨在第二阿僧只劫满时,遇然灯佛授记未来当成佛,而成为圣者。菩萨是圣者,就与本宗菩萨“犹是异生”不合了。

  [19] 一、“为度无量难化有情,造作难为大劬劳事,故名大悲。谓佛虽居极尊贵位,为众生故,或作陶师,或作商人,或作力士,或作猎主,或作俳优,或贩花鬘,或赁船筏,作如是等诸猥杂业,拔济种种所化有情。或将阿难(四二八下,作难陀)游历五趣,昼夜无间,饶益有情;或为指鬘得度脱故,延促地界,时远时近,令其调伏,然后化之。虽复成就增上惭愧,而为有情现阴藏相,令彼见已,诽谤止息。……如是等事,无量无边,一切皆由大悲威力。”(大正二七·一五九下-一六○上;四二八下)

   二、《婆沙论》中,引用之佛本生,有一切施王(大正二七·七六四下);忍辱仙人(世尊)和羯利王(憍陈如)(九一四下-九一五上);释迦菩萨(八九○中-下);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(六六○上)等。

  [20] 见拙作〈部派思想概论〉,收录于《部派佛教》系列上编——实相、业果篇(页一八-二三)。或〈论师的菩萨观〉之“异生不断欲贪瞋恚”章节。

  

《修证篇概论(上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修证篇概论(下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