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应言菩萨犹是异生。诸结未断,若未已入正性离生,于异生地未名超越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中-下)。有部认为:有情经过了三无数劫具修种种难行苦行,倘若未修习“妙相业”者,还不是菩萨;要能“造作增长相异熟业”,才能称为菩萨。亦即有情经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,进入百劫修“妙相业”;具修妙相业时,“菩提决定,趣决定”,“若人、若天共识,知彼是菩萨”,以及“得五胜事、舍五劣事”。如此,才够资格称为“真实菩萨”(大正二七·八八六下)。然即使是真实菩萨了,但还是异生菩萨,因为“诸结未断,若未已入正性离生,于异生地未名超越”,乃至最后身菩萨,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,尚起贪欲、瞋恚、损害等三恶寻,直到依第四静虑起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,以三十四心断尽一切烦恼,才成为圣者佛陀。菩萨“犹是异生,诸结未断”,所以可能由于业力的牵引,堕入恶趣。然而,有部亦主张“忍违恶趣,诸得忍性者,于诸恶趣得非择灭,菩萨有时乘大愿力,生诸恶趣,饶益有情”(大正二七·三五二上)。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,是顺决择分善根,尚是凡夫位。那么,有部是认为“入忍位”的异生菩萨,可能由发愿而往生恶趣了。果真如此,岂不是比(大众部)圣者菩萨发愿往生恶趣更难能可贵吗!盖一为凡夫,不畏业力而发愿往生恶趣;一为圣者,随愿而去恶趣度化众生。凡圣殊途,愿力之大小,也就不可以道里计了。
就在这里,大众部和有部的菩萨观,出现了学理的困境。以声闻圣果的道次第来说,行者断五下分结││欲贪、瞋恚、我见、戒禁取、疑,得证三果。三果远离欲贪、瞋恚,才远离男女情欲。那么,既然大众部“一切菩萨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”,何以(释迦菩萨)还转世投生、娶妻生子[16]?于是大众部(及分别论者)说:“不染污心,亦令有相续”(大正二七·三○八下)。菩萨入胎时,无颠倒想,亦无染爱、亲爱之情,这样会通了菩萨是圣者说。然“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”的菩萨,是泛指已入决定的“一切菩萨”,还是“最后身”菩萨?由于定位上出了问题,反应在大乘佛教中,就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了[17]。不过,从龙树菩萨说:“八人若智、若断,乃至辟支佛若智、若断,皆是菩萨无生法忍”,亦透露了一些讯息:菩萨入第二阿僧只,因“迦叶佛之教语,入决定”,就成为圣者,“得不退转”(阿鞞跋致相),再不断向上进修,一直到最深刻的“无生法忍”(八地或七住地)位,断尽一切烦恼而习气未断(等同阿罗汉);菩萨就是藉由烦恼习因缘去转世投生的。
有部严谨的规范菩萨犹是异生,乃至最后身菩萨在菩提树下未证圣果前,还是凡夫异生,于是又说“唯染污心,能令有相续”(大正二七·三○九上)。菩萨入胎时,虽然正知入母胎,但仍有亲爱之情、染污之心。菩萨是异生,就没有转世投生娶妻生子的问题。然在菩萨道长远,业力可畏下,就不容易发展成大乘菩萨道了。从另一角度来说,有部主张入“忍”位的异生菩萨,“有时乘大愿力,生诸恶趣,饶益有情”。又说:释迦“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趣”。而且,菩萨过去生中未曾起顺决择分善根,“菩萨所有殊胜善根,谓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,皆此生中依第四静虑一坐引起”,“菩萨唯依第四静虑起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,入正性离生”(大正二七·三三上—中),以“三十四心刹那证得无上菩提”(七八○中)。这样一来,就没有发愿往生恶趣的异生菩萨了,故而旁生趣中的小鸟、猴王等(传言的释尊本生),是业力所生,非是圣者菩萨示现了;释迦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趣(恒生善趣:天、人),表示了菩萨是以人为主,在人间修行,在人间成佛。
有部为了对治“实非菩萨,起菩萨增上慢”者,特别强调:菩萨行者“虽经于三无数劫,具修种种难行苦行,若未修习妙相业者,犹未应言我是菩萨”。直到“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”,才名“真菩萨”(八八六下)。面对释尊“本生”故事时,亦以自己本宗思想加以抉择[18],因而在高推菩萨之余,终究无法跨越声闻佛教的鸿沟。本生故事里旁生趣中的小鸟、猴王等有情,是由业力牵引而堕入的,并不是菩萨的慈悲示现。因此,其所见的菩萨,会是以释迦菩萨为典范,再论及传说中的本行菩萨,强调释尊“经三无数大劫,修习百千难行苦行”,所成就的大悲(唯佛成就),可随愿往返各趣去救度有情[19]。大众部力主圣者菩萨,“菩萨为欲饶益有情,愿生恶趣,随意能往”。旁生趣的小鸟、猴王等有情,是菩萨的大悲示现。自然其所见的菩萨,会以释尊本生为主(恶趣的鬼神、旁生菩萨),再论及未成正觉前的释迦菩萨了。然而,圣者可随愿往生恶趣,恶趣中的有情,究竟是圣、是凡,则实难以判明。
总之,大众部与有部,二者菩萨观相异的症结点在于:菩萨是圣者,还是凡夫的认知差异。然进一步追溯造成二者认知差异的背后原因,还在于:二者断惑证真的道次第,及学派重定、重慧之风格不同所致[20]。由此学派思想、风格,以及道次第之不同,又影响了大乘佛教中菩萨的身分,是以人菩萨为主,还是以天神、外道、夜叉等菩萨为主了。
【未完待续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《俱舍论》说:“有漏法云何?谓除道谛,余有为法。所以者何?诸漏于中等随增故。缘灭、道谛,诸漏虽生而不随增,故非有漏。”(大正二九·一下)
[2] 一、佛智方面,大众部主张“一刹那心了一切法,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。诸佛世尊尽智、无生智恒常随转,乃至般涅槃”;有部主张“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”。(《异部宗轮论》,大正四九·一五下;一六中)
二、佛语言方面,大众部主张:“佛以一音说一切法”,“如来答问不待思惟。佛一切时不说名等,常在定故,然诸有情谓说名等,欢喜踊跃”。有部则主张“八支圣道是正*轮,非如来语皆为转*轮。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,世尊亦有不如义言。佛所说经非皆了义,佛自说有不了义经”。(《异部宗轮论》,大正四九·一五中-下,一六中-下)
[3] 有部认为念有忆念过去的作用,虽以一刹那间虽没有能知自心,但后念能忆念以前的心。(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页三三九)
[4] 按:有部认为:烦恼尽,身中初起及遍有的是尽智,必尽智后,方现起无生智。无生智,非遍有,亦非初起(大正二七·五二八下-五二九上)。以此定义来说,有部的时解脱阿罗汉,若遇到退缘,还会现起烦恼而退,因为有部是三世实有论者(自性实有),“阿罗汉断诸烦恼,非令全无,过去未来烦恼性相犹实有故。”(三一二下)
[5] 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一切世间真实善语,微妙好语,皆入佛法中。”(大正二五·六六中)
[6] 按:既然*轮是八支圣道,佛弟子若不行八正道,不以八正道教人,即是破*轮了。如《毗尼母经》说:“破有二种:一、破*轮,二、破僧。*轮者,八正道不行,邪法流布,用愚为正,智障邪显,是名坏*轮。破僧者,一伽蓝中,一人布萨,乃至五人布萨,或一人为二人羯磨,乃至为大众羯磨,是名破僧。”(大正二四·八三○中)《十诵律》亦说:“破〔法〕轮者,轮名八种圣道分。令人舍八圣道,入邪道中,是名破〔法〕轮。”(大正二三·四一七下)
[7] 各宗的时间观,与心识论、解脱论、认识论的连带关系,笔者于〈部派思想概论〉,曾探讨过,详细情形,请检阅拙作《部派佛教》系列上编:实相、业果篇(页一一-一八)。
[8] 一、“有于一时二心俱起,道与烦恼容俱现前”,“心遍于身”。(大正四九·一六上)
二、大众部:“于大众部阿笈摩中,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,如树依根。”(《摄大乘论》,大正三一·一三四上)
[9] 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最主要的理由,共有五项:自性实有,有当果故,识起必缘实境,实有成就、不成就性,二心不能并生。此中,自性实有,是三世实有论的最根本依据。大众部是现在无为实有论者,它说“有为相体是无为”;或说“有为法的自性是真如、是无为”。现在有者主张:二心能并生,有无所缘心(非实境可为所缘)等。详细情形,笔者于〈论师的时间观〉已作了说明,见拙作《部派佛教》系列上编。
[10] 一、有部譬喻师说“离思无异熟因,离受无异熟果”(大正二七·九六上,二六三下,七四一中);“身口意业皆是一思”(五八七上)。把业因业果安立于心法上。
二、经部譬喻师则说:“如外种果,感赴理成,如是应知业果感赴。谓如外种,由遇别缘,为亲传因,感果已灭。由此后位,遂起根、芽、茎、枝、叶等诸相异法,体非不住而相异转。于最后位,复遇别缘,方能为因生于自果。如是诸业,于相续中,为亲传因,感果已灭。由此于后自相续中,有分位别异相法起,体虽不住而相续转。于最后位,复遇别缘,方能为因生于自果。……如是诸业,亦非亲为因,令自果生,然由展转力。内外因果相续理同,外谓种根芽等,不断名为相续;内法相续,谓前后心,恒无间断。故无外道所难过失。”(大正二九·五三五上)
[11] 南传《论事》:大众部说:十方世界有佛住世(南传五八·四一二-四一三)。方广部说:真实的佛陀,在兜率天上,并未住此世间,人间的佛,只是示现的身相(南传五八·三三七-三三九);所以佛未说法,我们见佛说法,只是佛的化现而已(南传五八·三三九-三四一)。案达罗与北道派更说:佛的大小便…
《修证篇概论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