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證篇概論(上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 “應言菩薩猶是異生。諸結未斷,若未已入正性離生,于異生地未名超越”(大正四九·一六中-下)。有部認爲:有情經過了叁無數劫具修種種難行苦行,倘若未修習“妙相業”者,還不是菩薩;要能“造作增長相異熟業”,才能稱爲菩薩。亦即有情經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,進入百劫修“妙相業”;具修妙相業時,“菩提決定,趣決定”,“若人、若天共識,知彼是菩薩”,以及“得五勝事、舍五劣事”。如此,才夠資格稱爲“真實菩薩”(大正二七·八八六下)。然即使是真實菩薩了,但還是異生菩薩,因爲“諸結未斷,若未已入正性離生,于異生地未名超越”,乃至最後身菩薩,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,尚起貪欲、瞋恚、損害等叁惡尋,直到依第四靜慮起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,以叁十四心斷盡一切煩惱,才成爲聖者佛陀。菩薩“猶是異生,諸結未斷”,所以可能由于業力的牽引,墮入惡趣。然而,有部亦主張“忍違惡趣,諸得忍性者,于諸惡趣得非擇滅,菩薩有時乘大願力,生諸惡趣,饒益有情”(大正二七·叁五二上)。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是順決擇分善根,尚是凡夫位。那麼,有部是認爲“入忍位”的異生菩薩,可能由發願而往生惡趣了。果真如此,豈不是比(大衆部)聖者菩薩發願往生惡趣更難能可貴嗎!蓋一爲凡夫,不畏業力而發願往生惡趣;一爲聖者,隨願而去惡趣度化衆生。凡聖殊途,願力之大小,也就不可以道裏計了。

   就在這裏,大衆部和有部的菩薩觀,出現了學理的困境。以聲聞聖果的道次第來說,行者斷五下分結││欲貪、瞋恚、我見、戒禁取、疑,得證叁果。叁果遠離欲貪、瞋恚,才遠離男女情欲。那麼,既然大衆部“一切菩薩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”,何以(釋迦菩薩)還轉世投生、娶妻生子[16]?于是大衆部(及分別論者)說:“不染汙心,亦令有相續”(大正二七·叁○八下)。菩薩入胎時,無顛倒想,亦無染愛、親愛之情,這樣會通了菩薩是聖者說。然“不起欲想、恚想、害想”的菩薩,是泛指已入決定的“一切菩薩”,還是“最後身”菩薩?由于定位上出了問題,反應在大乘佛教中,就出現衆說紛纭的現象了[17]。不過,從龍樹菩薩說:“八人若智、若斷,乃至辟支佛若智、若斷,皆是菩薩無生法忍”,亦透露了一些訊息:菩薩入第二阿僧只,因“迦葉佛之教語,入決定”,就成爲聖者,“得不退轉”(阿鞞跋致相),再不斷向上進修,一直到最深刻的“無生法忍”(八地或七住地)位,斷盡一切煩惱而習氣未斷(等同阿羅漢);菩薩就是藉由煩惱習因緣去轉世投生的。

   有部嚴謹的規範菩薩猶是異生,乃至最後身菩薩在菩提樹下未證聖果前,還是凡夫異生,于是又說“唯染汙心,能令有相續”(大正二七·叁○九上)。菩薩入胎時,雖然正知入母胎,但仍有親愛之情、染汙之心。菩薩是異生,就沒有轉世投生娶妻生子的問題。然在菩薩道長遠,業力可畏下,就不容易發展成大乘菩薩道了。從另一角度來說,有部主張入“忍”位的異生菩薩,“有時乘大願力,生諸惡趣,饒益有情”。又說:釋迦“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”。而且,菩薩過去生中未曾起順決擇分善根,“菩薩所有殊勝善根,謂從不淨觀乃至無生智,皆此生中依第四靜慮一坐引起”,“菩薩唯依第四靜慮起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入正性離生”(大正二七·叁叁上—中),以“叁十四心刹那證得無上菩提”(七八○中)。這樣一來,就沒有發願往生惡趣的異生菩薩了,故而旁生趣中的小鳥、猴王等(傳言的釋尊本生),是業力所生,非是聖者菩薩示現了;釋迦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(恒生善趣:天、人),表示了菩薩是以人爲主,在人間修行,在人間成佛。

   有部爲了對治“實非菩薩,起菩薩增上慢”者,特別強調:菩薩行者“雖經于叁無數劫,具修種種難行苦行,若未修習妙相業者,猶未應言我是菩薩”。直到“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”,才名“真菩薩”(八八六下)。面對釋尊“本生”故事時,亦以自己本宗思想加以抉擇[18],因而在高推菩薩之余,終究無法跨越聲聞佛教的鴻溝。本生故事裏旁生趣中的小鳥、猴王等有情,是由業力牽引而墮入的,並不是菩薩的慈悲示現。因此,其所見的菩薩,會是以釋迦菩薩爲典範,再論及傳說中的本行菩薩,強調釋尊“經叁無數大劫,修習百千難行苦行”,所成就的大悲(唯佛成就),可隨願往返各趣去救度有情[19]。大衆部力主聖者菩薩,“菩薩爲欲饒益有情,願生惡趣,隨意能往”。旁生趣的小鳥、猴王等有情,是菩薩的大悲示現。自然其所見的菩薩,會以釋尊本生爲主(惡趣的鬼神、旁生菩薩),再論及未成正覺前的釋迦菩薩了。然而,聖者可隨願往生惡趣,惡趣中的有情,究竟是聖、是凡,則實難以判明。

   總之,大衆部與有部,二者菩薩觀相異的症結點在于:菩薩是聖者,還是凡夫的認知差異。然進一步追溯造成二者認知差異的背後原因,還在于:二者斷惑證真的道次第,及學派重定、重慧之風格不同所致[20]。由此學派思想、風格,以及道次第之不同,又影響了大乘佛教中菩薩的身分,是以人菩薩爲主,還是以天神、外道、夜叉等菩薩爲主了。

  【未完待續】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[1] 《俱舍論》說:“有漏法雲何?謂除道谛,余有爲法。所以者何?諸漏于中等隨增故。緣滅、道谛,諸漏雖生而不隨增,故非有漏。”(大正二九·一下)

  [2] 一、佛智方面,大衆部主張“一刹那心了一切法,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。諸佛世尊盡智、無生智恒常隨轉,乃至般涅槃”;有部主張“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”。(《異部宗輪論》,大正四九·一五下;一六中)

  二、佛語言方面,大衆部主張:“佛以一音說一切法”,“如來答問不待思惟。佛一切時不說名等,常在定故,然諸有情謂說名等,歡喜踴躍”。有部則主張“八支聖道是正*輪,非如來語皆爲轉*輪。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,世尊亦有不如義言。佛所說經非皆了義,佛自說有不了義經”。(《異部宗輪論》,大正四九·一五中-下,一六中-下)

  [3] 有部認爲念有憶念過去的作用,雖以一刹那間雖沒有能知自心,但後念能憶念以前的心。(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頁叁叁九)

  [4] 按:有部認爲:煩惱盡,身中初起及遍有的是盡智,必盡智後,方現起無生智。無生智,非遍有,亦非初起(大正二七·五二八下-五二九上)。以此定義來說,有部的時解脫阿羅漢,若遇到退緣,還會現起煩惱而退,因爲有部是叁世實有論者(自性實有),“阿羅漢斷諸煩惱,非令全無,過去未來煩惱性相猶實有故。”(叁一二下)

  [5] 如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一切世間真實善語,微妙好語,皆入佛法中。”(大正二五·六六中)

  [6] 按:既然*輪是八支聖道,佛弟子若不行八正道,不以八正道教人,即是破*輪了。如《毗尼母經》說:“破有二種:一、破*輪,二、破僧。*輪者,八正道不行,邪法流布,用愚爲正,智障邪顯,是名壞*輪。破僧者,一伽藍中,一人布薩,乃至五人布薩,或一人爲二人羯磨,乃至爲大衆羯磨,是名破僧。”(大正二四·八叁○中)《十誦律》亦說:“破〔法〕輪者,輪名八種聖道分。令人舍八聖道,入邪道中,是名破〔法〕輪。”(大正二叁·四一七下)

  [7] 各宗的時間觀,與心識論、解脫論、認識論的連帶關系,筆者于〈部派思想概論〉,曾探討過,詳細情形,請檢閱拙作《部派佛教》系列上編:實相、業果篇(頁一一-一八)。

  [8] 一、“有于一時二心俱起,道與煩惱容俱現前”,“心遍于身”。(大正四九·一六上)

   二、大衆部:“于大衆部阿笈摩中,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,如樹依根。”(《攝大乘論》,大正叁一·一叁四上)

  [9] 有部成立叁世實有論最主要的理由,共有五項:自性實有,有當果故,識起必緣實境,實有成就、不成就性,二心不能並生。此中,自性實有,是叁世實有論的最根本依據。大衆部是現在無爲實有論者,它說“有爲相體是無爲”;或說“有爲法的自性是真如、是無爲”。現在有者主張:二心能並生,有無所緣心(非實境可爲所緣)等。詳細情形,筆者于〈論師的時間觀〉已作了說明,見拙作《部派佛教》系列上編。

  [10] 一、有部譬喻師說“離思無異熟因,離受無異熟果”(大正二七·九六上,二六叁下,七四一中);“身口意業皆是一思”(五八七上)。把業因業果安立于心法上。

   二、經部譬喻師則說:“如外種果,感赴理成,如是應知業果感赴。謂如外種,由遇別緣,爲親傳因,感果已滅。由此後位,遂起根、芽、莖、枝、葉等諸相異法,體非不住而相異轉。于最後位,複遇別緣,方能爲因生于自果。如是諸業,于相續中,爲親傳因,感果已滅。由此于後自相續中,有分位別異相法起,體雖不住而相續轉。于最後位,複遇別緣,方能爲因生于自果。……如是諸業,亦非親爲因,令自果生,然由展轉力。內外因果相續理同,外謂種根芽等,不斷名爲相續;內法相續,謂前後心,恒無間斷。故無外道所難過失。”(大正二九·五叁五上)

  [11] 南傳《論事》:大衆部說:十方世界有佛住世(南傳五八·四一二-四一叁)。方廣部說:真實的佛陀,在兜率天上,並未住此世間,人間的佛,只是示現的身相(南傳五八·叁叁七-叁叁九);所以佛未說法,我們見佛說法,只是佛的化現而已(南傳五八·叁叁九-叁四一)。案達羅與北道派更說:佛的大小便…

《修證篇概論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修證篇概論(下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