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憨山老人夢遊集第41-45卷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太平。故曰在親民。其次爲己爲民。不可草草半途而止。大家都要做到徹底處。方才罷手。故曰在止于至善。果能學得者叁件事。便是大人 兩個明字。要理會得有分曉。且第二個明字。乃光明之明。是指自己心體。第一個明字。有兩意。若就明德上說自己工夫。便是悟明之明。謂明德是我本有之性。但一向述而不知。恰是一個迷人。只說自家沒了頭。馳求不得。一日忽然省了。當下知得本頭自在。原不曾失。人人自性本來光明廣大自在。不少絲毫。但自己迷了。都向外面他家屋裏討分曉。件件去學他說話。將謂學得的有用。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明明。一些不欠缺。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。故曰明明德。悟得明德。立地便是聖人。此就工夫爲己分上說。若就親民分上說。第一個明字。乃是昭明之明。乃曉谕之意。又是揭示之義。如揭日月于中天。即是大明之明。二意都要透徹 問。如何是至善。答。自古以來。人人知見。只曉得在善惡兩條路上走。只管教人改惡遷善。此是舊來知見。有何奇特。殊不知善惡兩頭。乃是外來的對待之法。與我自性本體。了不幹涉。所以世人作惡的可改爲善。則善人可變而爲惡。足見善不足恃也。以善不到至處。雖善不善。故學人站立不住。以不是到家去處。非可止之地。以此看來。皆是舊日知見習氣耳。今言至善。乃是悟明自性本來無善無惡之真體。只是一段光明。無內無外。無古無今。無人無我。無是無非。所謂獨立而不改。此中一點著不得。蕩無纖塵。若以善破惡。惡去善存。此猶隔一層。即此一善字。原是客塵。不是本主。故不是至極可止之地。只須善惡兩忘。物我迹絕。無依倚。無明昧。無去來。不動不搖。方爲到家時節。到此。在己不見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見有可新之民。渾然一體。乃是大人境界。無善可名。乃名至善。知此始謂知止。

 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 一節

   定字。乃指自性本體。寂然不動。湛然常定。不待習而後定者。但學人不達本體本來常定。乃去修習強要去定。只管將生平所習知見。在善惡兩頭。生滅心上求定。如猢孫入布袋。水上按葫蘆。似此求定。窮年也不得定。何以故。病在用生滅心。存善惡見。不達本體。專與妄想打交滾。所謂認賊爲子。大不知止耳。苟能了達本體。當下寂然。此是自性定。不是強求得的定。只如六祖大師。開示學人用心雲。不思善。不思惡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。學人當下一刀兩段。立地便見自性。狂心頓歇。此後再不別求。始悟自家一向原不曾動。此便是知止而後有定的樣子。又雲。汝但善惡都莫思量。自然得見心體。此便是知止的樣子。所以學人貴要知止。知止自然定 靜字與定字不同。定是自性定體。此靜乃是對外面擾擾不靜說。與定體遠甚。何也。以學人一向妄想紛飛。心中不得暫息。只管在知見上強勉遏捺。將心主靜。不知求靜愈切。而亂想益熾。必不能靜。何以故。蓋爲將心覓心。轉覓轉遠。如何得一念休息耶。以從外求入。如人叫門不開。翻與守門人作鬧。鬧到卒底。若真主人不見面。畢竟打鬧不得休息。若得主人從中洞開重門。則守門者亦疾走無影。而求入者真見主人。則求見之心。亦歇滅無有矣。此謂狂心歇處爲靜耳。若不真見本體。到底決不能靜。故曰定而後能靜 安字。乃是安穩平貼之義。又如安命之安。謂自足而不求余也。因一向求靜不得。雜念紛紛。馳求不息。此心再無一念之安。而今既悟本體。馳求心歇。自性具足。無欠無余。安安貼貼。快活自在。此等安閑快活。乃是狂心歇處而得。故曰靜而後能安 慮字不是妄想思慮之慮。亦不是憂慮之慮。乃是不慮之慮。故曰。易無思也。無慮也。寂然不動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又曰百慮而一致。又曰。不慮而遍。正是者個慮字。謂未悟時。專在妄想思慮上求。即一件事。千思萬慮。到底沒用。也慮不到。多思多慮。于心轉見不安。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。舉心動念。圓滿洞達。天下事物了然目前。此等境界不是聰明知見算計得的。乃是自心本體光明照耀。自然具足的。故曰安而後能慮 得字。不是得失之得。乃是不滲漏之義。聖人泛應曲當。群情畢照。一毫不謬。徹見底原。一一中節。故謂之得。非是有所得也。初未明明德時。專用妄想思慮。計較籌度。縱是也不得。何以故。非真實故。今以自性光明。齊觀並照。群情異態。通歸一理。故能曲成而不遺。此非有所得。蓋以不慮之慮。無得之得。故曰慮而後能得。言非偶爾合節。特由慮而合故。

 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一節

   此釋上本末先後之序。以驗明明德親民之實效也。就成己工夫上說。則以明明德爲本。新民爲末。蓋從根本說到枝末上去。今就成物上說。故從枝末倒說到根本處來。以前從一心知止上。做到慮而能得。到此則天下事物。皆歸我方寸矣。今欲要以我既悟之明德。以揭示天下之人。願使人人共悟。蓋欲字即是願力。謂我今既悟此明德之性。此性乃天下人均賦共禀者。豈忍自知而棄人哉。故我願揭示與天下之人。使其同悟同證。但恐負此願者。近于迂闊。難取速效。且天下至廣。豈可一蹴而遍。故姑且先從一國做將去。所謂知遠之近。若一國見效。則天下易化矣。昔堯都平陽。舜宅百揆。湯七十裏。文王百裏。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君也。孰不從願力來。余故曰。欲願力也 身爲天下國家之本。經文向後。總歸結在修身上。可見修身是要緊的事。而此一件事。最難理會。豈是將者血肉之軀。束斂得謹慎端莊。如童子見先生時。即此就可治國乎。豈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樣好看。如戲場上子弟相似。即此可以平天下乎。故修身全在心上工夫說。只如顔子問仁。孔子告以克己複禮爲仁。此正是真正修身的樣子。隨告之曰。一日克己複禮。天下歸仁。此便是真正治國平天下的實事。若不信此段克己是修身實事。如何顔子請問其目。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。且四勿。皆修身之事也。克己乃心地爲仁之工夫也。克己爲仁。即明明德也。天下歸仁。即新民也。爲仁由己。此己乃真己。即至善之地。故顔子隳聰明。黜肢體。心齋坐忘。皆由己之實效。至善之地也。夫人之一身作障礙者。見聞知覺而已。所謂視聽言動。皆古今天下。人人舊有之知見。爲仁須是把舊日的知見一切盡要刬去。重新別做一番生涯始得。不是夾帶著舊日宿習之見。可得而入。以舊日的見聞知覺。都是非禮。雜亂顛倒。一毫用不著。故剜心摘膽。拈出個勿字。勿是禁令驅逐之詞。謂只將舊日的視聽言動。盡行屏絕。全不許再犯。再犯即爲賊矣。此最嚴禁之令也。顔子一聞。當下便領會。遂將聰明隳了。將肢體黜了。一切屏去。單單坐。坐而忘。忘到無可忘處。翻身跳將起來。一切見聞知覺。全不似舊時的人。乃是從新自己別修造出一個人身來一般。如此豈不是新人耶。自己既新。就推此新以化民。而民無不感化而新之者。此所謂一日克己複禮。天下歸仁。正修身之效也。不如此。何以修身爲治國平天下之本耶 心乃本體。爲主。意乃妄想思慮。屬客。此心意之辨也。今要心正。須先將意根下一切思慮妄想。一齊斬斷。如斬亂絲。一念不生。則心體純一無妄。故謂之賊。蓋心邪由意不誠。今意地無妄。則心自正矣。故曰。欲正其心。先誠其意 知與意。又真妄之辨也。意乃妄想。知屬真知。真知即本體之明德。一向被妄想障蔽。不得透露。故真知暗昧受屈。而妄想專權。譬如權奸挾天子以令諸侯。如今要斬奸邪。必請上方之劍。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竊。故曰。欲誠其意。先致其知。知乃真主。一向昏迷不覺。今言致者。猶達也。譬如忠臣志欲除奸。不敢自用。必先致奸邪之狀。達于其主。使其醒悟。故謂之致。若真主一悟。則奸邪自不容其作祟矣。故曰。欲誠其意。先致其知 物即外物。一向與我作對者。乃見聞知覺視聽言動所取之境。知即真知。乃自體本明之智光。此一知字。是迷悟之原。以迷則內變真知爲妄想。故意不誠。不誠故不明。外取真境爲可欲。故物不化。不化故爲礙。是則此一知字。爲內外心境。真妄迷悟之根宗。古人雲。知之一字。衆妙之門。衆禍之門是也。今撥亂反正。必內仗真知之力。以破妄想。外用真知之照。以融妄境。格即禹格叁苗之格。謂我以至誠感通。彼即化而歸我。所謂至誠貫金石。感豚魚。格也。且知有真妄不同。故用亦異。而格亦有二。以妄知用妄想。故物與我相捍格。此格爲鬥格之格。如雲與接爲構。日與心鬥是也。以真知用至誠。故物與我相感通。此格乃感格之格。如雲格其非心是也。且如驢鳴蛙噪窗前草。皆聲色之境。與我作對爲捍格。而宋儒有聞驢鳴蛙噪。見窗前草而悟者。聲色一也。向之與我捍格者。今則化爲我心之妙境矣。物化爲知。與我爲一。其爲感格之格。複何疑 問。真知無物可對。如何感格于物。答。真知其實內外洞然。無物可對。而感物之理。最難措口。易曰。寂然不動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寂然不動。知體也。天下之故。外物也。感而遂通。格物也。感通雲者。不是真知鑽到物裏去。以真知蕩然。無物當前故也。真妄心境。不容兩立。外物如黑暗。真知如白日。若白日一升。群暗頓滅。殆約消化處說感通耳。以暗感明。則明成暗。今以明感暗。則暗自謝而明獨立。故雖感而本不相到。而重在明也。物體本虛。以妄取著。故作障礙。今以真知獨照。則解處洞然。無物可當情矣。以寂然不動之真知。達本來無物之幻物。斯則知不待感而自照。物不待通而自融。兩不相解。微矣微矣。故學人獨貴在真知。真知一立。則明德自明。元無一毫造作。大學工夫。所以言明。言知。而修齊治平。皆是物也。

   問。始綱領。說明德。親民。止至善。分明是叁件事。今條目上。只說明明德于天下。終歸到致知格物上。若一件事。是何意。答。聖人此意最妙。千古無人會得。此中八件事。單單只重在一個知字。此知字即明德。乃本體也。前雲。第一個明字。有二意。吾向所解致知…
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41-45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