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研究部派思想之傑出比丘尼──悟殷法師訪談錄(邱敏捷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,論定部派分化的次第及系譜;在錯綜複雜的部派論義中,歸納了學派發展的兩條思想路線——“依蘊立我”和“依心立我”。導師抓出部派佛教思想的兩大動脈——“依蘊立我”與“依心立我”,這是最卓越的特見。此與導師之依著緣起教法安立生死與涅槃的一貫性,以抉擇大乘叁系,立名性空唯名、虛妄唯識、真常唯心,以及一針見血點出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代,已奠定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“真空妙有”與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“真常唯心”,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  九、筆者問:法師對于導師的其他著作是否還有哪些領悟?

   法師答:

   導師的所有著作,在不同的時節、因緣研讀,就有不同的領悟,不同的受益。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七章之第叁節“瑜伽行派學要”,導師以“緣起”與“緣所生法相”解說唯識學的兩大系統:重種子識變的唯識(一能變),重分別識變的唯識(叁能變)。這樣鞭辟入裏的說明,是導師的精華所在。而且,可以與《印度之佛教》第十四章之第四節“虛妄唯識論述要”,及第十六章之“虛妄唯識者之分流”,對照閱讀,解決許多複雜的問題。

   第八章之第二節“融唯識而成的“真常唯心論””,導師抉發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結合而成“如來藏藏識”——“真常(爲依止的)唯心論”,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占有重要的關鍵地位。此可與《印度之佛教》第十五章之“真常唯心論述要”對照研讀。第叁章之第叁節“方便易行的大乘”,導師談到“造像與寫經”。佛像的塑造,當然是使信者禮拜,得種種功德,而重要的是,激發念佛叁昧的修行。《般舟叁昧經》說:“作佛形像,用成是(般舟)叁昧故。”修念佛叁昧,依《坐禅叁昧經》、《思惟要略法》、《觀佛叁昧海經》等說,都是先取像相,憶念不忘,然後正修念佛叁昧。修般舟叁昧成就,佛現在其前,能爲行者說法,答行者的疑問。修行瑜伽者因此理解到:佛是自心所作,叁界也是自心所作的。自心是佛,唯心所現,在“後期大乘”、“秘密大乘”中發揚起來(頁114)。

  

   這是非常卓越的特見,導師從“造像”激發念佛叁昧的修行,以初期大乘《般舟叁昧經》的修行理論,理解到後期大乘虛妄唯識學之唯心(識)所現的思想(頁270–272),如來藏心的觀佛,念如來藏,觀自身本有的佛(頁403–407),乃至密教修天色身的,皆本于此一理論爲解行基礎(頁427–429)。

  

   再者,《中國禅宗史》中,導師說:

   “修證,有小乘與大乘,或叁乘與一乘的區別,區別在哪裏?就大乘法說,如宗密所舉的“息妄修心”,“泯絕無寄”,“直顯心性”,區別都在見地上。依印度大乘法說,有“唯識見”(依他起“非實有全無,許滅解脫故”,近于“息妄修心”);“中觀見”(主要爲“極無所住”,近于“泯絕無寄”。也有說“理成如幻”的);還有“藏性見”,即“究竟顯實”或“直顯心性”宗。以“楞伽印心”,達摩所傳的禅法,本質是“如來藏”法門;“如來禅”就是“如來藏禅”。”(頁20)。

   唐代圭峰宗密(784–841)依據禅師的見地,分判當時的禅法爲:息妄修心、泯絕無寄、直顯心性等叁宗。導師依印度大乘法的叁系,分配圭峰宗密的叁宗:唯識見──息妄修心;中觀見──泯絕無寄;藏性見──直顯心性。

   導師從禅叁宗之思想,配屬印度大乘叁系,這是非常深刻的識見。

  十、筆者問:法師對佛教思想史的理解,有哪些體會?

   法師答:

   佛教思想史,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。它使我知道佛教在流傳過程中思想的流變,而透過學習,更體會了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的道理。

  十一、筆者問:您認爲印順學派可以成立嗎?其未來發展之可能方向爲何?

   法師答:

   以印順導師思想著作爲標竿的末學,當然希望它成爲事實。不過,我很相信因緣法。不管目前是否已經形成“印順學”、“印順學派”,只要後繼者能認真研究,隨分隨力弘揚,自然水到渠成。

   “未來發展之可能方向”,導師之佛學思想著作,非常博大精深,想要研究者,不管是“照著講”或“接著講”,都有寬廣的空間。最重要的是,導師並不是發揮自己的思想,而是把佛陀的教法,本著佛教最根本的思想——緣起教法及佛教的實踐性,把它抉發出來,讓後學者能認識佛陀的精神,以及流傳過程中“世谛流布”的流變。因此,導師的佛學著作,不但可以作爲佛教信仰者的依憑,也可以成爲教界、學界研究佛法者的指南,而不是印順學之信仰者的專利而已。

  十二、結語

   悟殷法師出家學佛的因緣,單純又簡單。她相信每個人都有得度因緣。未出家前接觸第一本佛書就是導師的《成佛之道》。1981年出家、受具足戒,插班入了福嚴佛學院就讀,曆逾二年半。1985年,到陽明山的妙德蘭若能淨法師“慧觀學處”,過著學院化的生活。1986年,能淨法師特別聘請當時在福嚴佛學院教授國文、對導師《妙雲集》深有研究的昭慧法師,來帶領學子仔細的研讀《妙雲集》,才開始有系統的研讀導師著作,漸漸地發現導師著作的精彩。

  

   在佛教思想觀念上的體會,尤其是導師《成佛之道》所說:“通論解脫道,經于種熟脫,修證有遲速,非由利鈍別。”令法師感動尤深。對于過去中國佛教中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”、“無禅無淨土,銅床並鐵柱”的論調,不再産生畏怖,反而豁然開朗,大爲安心,也生起無限信心。

  

   法師好學多聞,對于導師著作中不懂之處,多次請教導師。導師對後學的指導,更令法師感動不已。有關部派的著作:《部派佛教上編——實相篇、業果篇》、《部派佛教中編——修證篇》、《部派佛教下編——諸部論師的思想與風格(一)》等,是法師對部派佛教研究的成績;《中國佛教史略──原典資料彙編》與《印順導師《印度之佛教》勘訂與資料彙編》(上)(下),是法師研讀過程中所累積的資料,方便後人的研讀;而《循流探源——印順導師印、中佛教史研究論集》,是法師研讀導師印、中佛教史著作的論著。此外,對于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、《中國佛教史略》與《中國禅宗史》等導師思想的精辟處,法師一一與我們分享,內容豐碩,頗具啓發性。

  (本文原刊登于《妙心》雜志121期 )

  

《研究部派思想之傑出比丘尼──悟殷法師訪談錄(邱敏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