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,论定部派分化的次第及系谱;在错综复杂的部派论义中,归纳了学派发展的两条思想路线——“依蕴立我”和“依心立我”。导师抓出部派佛教思想的两大动脉——“依蕴立我”与“依心立我”,这是最卓越的特见。此与导师之依着缘起教法安立生死与涅槃的一贯性,以抉择大乘三系,立名性空唯名、虚妄唯识、真常唯心,以及一针见血点出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代,已奠定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“真空妙有”与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“真常唯心”,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九、笔者问:法师对于导师的其他著作是否还有哪些领悟?
法师答:
导师的所有著作,在不同的时节、因缘研读,就有不同的领悟,不同的受益。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七章之第三节“瑜伽行派学要”,导师以“缘起”与“缘所生法相”解说唯识学的两大系统:重种子识变的唯识(一能变),重分别识变的唯识(三能变)。这样鞭辟入里的说明,是导师的精华所在。而且,可以与《印度之佛教》第十四章之第四节“虚妄唯识论述要”,及第十六章之“虚妄唯识者之分流”,对照阅读,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。
第八章之第二节“融唯识而成的“真常唯心论””,导师抉发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结合而成“如来藏藏识”——“真常(为依止的)唯心论”,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占有重要的关键地位。此可与《印度之佛教》第十五章之“真常唯心论述要”对照研读。第三章之第三节“方便易行的大乘”,导师谈到“造像与写经”。佛像的塑造,当然是使信者礼拜,得种种功德,而重要的是,激发念佛三昧的修行。《般舟三昧经》说:“作佛形像,用成是(般舟)三昧故。”修念佛三昧,依《坐禅三昧经》、《思惟要略法》、《观佛三昧海经》等说,都是先取像相,忆念不忘,然后正修念佛三昧。修般舟三昧成就,佛现在其前,能为行者说法,答行者的疑问。修行瑜伽者因此理解到:佛是自心所作,三界也是自心所作的。自心是佛,唯心所现,在“后期大乘”、“秘密大乘”中发扬起来(页114)。
这是非常卓越的特见,导师从“造像”激发念佛三昧的修行,以初期大乘《般舟三昧经》的修行理论,理解到后期大乘虚妄唯识学之唯心(识)所现的思想(页270–272),如来藏心的观佛,念如来藏,观自身本有的佛(页403–407),乃至密教修天色身的,皆本于此一理论为解行基础(页427–429)。
再者,《中国禅宗史》中,导师说:
“修证,有小乘与大乘,或三乘与一乘的区别,区别在哪里?就大乘法说,如宗密所举的“息妄修心”,“泯绝无寄”,“直显心性”,区别都在见地上。依印度大乘法说,有“唯识见”(依他起“非实有全无,许灭解脱故”,近于“息妄修心”);“中观见”(主要为“极无所住”,近于“泯绝无寄”。也有说“理成如幻”的);还有“藏性见”,即“究竟显实”或“直显心性”宗。以“楞伽印心”,达摩所传的禅法,本质是“如来藏”法门;“如来禅”就是“如来藏禅”。”(页20)。
唐代圭峰宗密(784–841)依据禅师的见地,分判当时的禅法为:息妄修心、泯绝无寄、直显心性等三宗。导师依印度大乘法的三系,分配圭峰宗密的三宗:唯识见──息妄修心;中观见──泯绝无寄;藏性见──直显心性。
导师从禅三宗之思想,配属印度大乘三系,这是非常深刻的识见。
十、笔者问:法师对佛教思想史的理解,有哪些体会?
法师答:
佛教思想史,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。它使我知道佛教在流传过程中思想的流变,而透过学习,更体会了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的道理。
十一、笔者问:您认为印顺学派可以成立吗?其未来发展之可能方向为何?
法师答:
以印顺导师思想著作为标竿的末学,当然希望它成为事实。不过,我很相信因缘法。不管目前是否已经形成“印顺学”、“印顺学派”,只要后继者能认真研究,随分随力弘扬,自然水到渠成。
“未来发展之可能方向”,导师之佛学思想著作,非常博大精深,想要研究者,不管是“照着讲”或“接着讲”,都有宽广的空间。最重要的是,导师并不是发挥自己的思想,而是把佛陀的教法,本着佛教最根本的思想——缘起教法及佛教的实践性,把它抉发出来,让后学者能认识佛陀的精神,以及流传过程中“世谛流布”的流变。因此,导师的佛学著作,不但可以作为佛教信仰者的依凭,也可以成为教界、学界研究佛法者的指南,而不是印顺学之信仰者的专利而已。
十二、结语
悟殷法师出家学佛的因缘,单纯又简单。她相信每个人都有得度因缘。未出家前接触第一本佛书就是导师的《成佛之道》。1981年出家、受具足戒,插班入了福严佛学院就读,历逾二年半。1985年,到阳明山的妙德兰若能净法师“慧观学处”,过着学院化的生活。1986年,能净法师特别聘请当时在福严佛学院教授国文、对导师《妙云集》深有研究的昭慧法师,来带领学子仔细的研读《妙云集》,才开始有系统的研读导师著作,渐渐地发现导师著作的精彩。
在佛教思想观念上的体会,尤其是导师《成佛之道》所说:“通论解脱道,经于种熟脱,修证有迟速,非由利钝别。”令法师感动尤深。对于过去中国佛教中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”、“无禅无净土,铜床并铁柱”的论调,不再产生畏怖,反而豁然开朗,大为安心,也生起无限信心。
法师好学多闻,对于导师著作中不懂之处,多次请教导师。导师对后学的指导,更令法师感动不已。有关部派的著作:《部派佛教上编——实相篇、业果篇》、《部派佛教中编——修证篇》、《部派佛教下编——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(一)》等,是法师对部派佛教研究的成绩;《中国佛教史略──原典资料汇编》与《印顺导师《印度之佛教》勘订与资料汇编》(上)(下),是法师研读过程中所累积的资料,方便后人的研读;而《循流探源——印顺导师印、中佛教史研究论集》,是法师研读导师印、中佛教史著作的论著。此外,对于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、《中国佛教史略》与《中国禅宗史》等导师思想的精辟处,法师一一与我们分享,内容丰硕,颇具启发性。
(本文原刊登于《妙心》杂志121期 )
《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──悟殷法师访谈录(邱敏捷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