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必備的叁個竅訣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際上,佛教雖然也承認世俗中“我”是如幻如夢的假象,然而詳細去觀察,鼻子不是“我”,耳朵不是“我”,身體不是“我”,心不是“我”……這樣一一剖析下來,所謂的“我”根本找不到。

  當然,這需要有一定的佛教水平,否則,剛開始學佛就說“我”不存在,有些人可能會害怕的。正因爲大乘的空性法門極其深奧,當年在印度,許多小乘佛教徒都不接受;包括現在的泰國、緬甸等小乘國家,對大乘佛教也並不是很贊同。所以,了知無我空性的殊勝之後,希望大家要好好學習。

  法王如意寶以前常講宗喀巴大師的《叁主要道論》,這部論的大致內容,就是依次介紹了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無二慧,這也是我今天所講的內容。其實,佛教中雖有不同教派,但它們在教義上並無相違,不管是漢傳佛教、藏傳佛教,藏傳佛教中不管是格魯派、噶舉派、甯瑪派,其究竟見解都是一致的、圓融的。

  以上給大家講了幾個最關鍵的問題,剛才堪布也說了,以後有時間的話,他會給大家講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、《入菩薩行論》等法要。這些法都非常殊勝,希望你們要系統地聞思,不然,表面上當個佛教徒、皈依了叁寶,這樣盡管也有功德,《譬喻經》中就有皈依佛一聲便可逃脫摩竭魚之口的故事,但若想真正獲得解脫,最重要的還是系統學習佛法,然後詳細對照自己,不斷地調伏內心。

  看看曆史上的高僧大德,他們每天早上叁四點鍾就開始修行了,整個人生都是在精進、智慧、悲心中度過的。可我們凡夫俗子,大多數都是吃喝玩樂,把特別寶貴的人身渾渾噩噩就浪費了,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!所以,你們來到這裏以後,一定要好好學習、好好修行。這個道場山清水秀、鳥語花香,周圍非常寂靜,算得上是人間淨土了,不像大城市裏到處鬧哄哄的,什麼都令人眼花缭亂。到了這裏以後,如果你有因緣,哪怕每年抽出一兩個月來實修,也是非常有意義的。

  我們這個人生,不是爲了錢財,也不是爲了地位,而是要想方設法獲得解脫——不僅從暫時的痛苦中脫離,還要從輪回的鐐铐裏解脫。若想達到這個目的,沒有一定基礎的話,恐怕非常困難。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,務必要通達以上的道理。

  你們在城市裏生活的人,物質方面特別優越,但從精神方面來看,確實非常非常貧乏。因此,若能在這裏呆一天,也會給心裏帶來一種甯靜。一旦自心得到了甯靜,對叁寶的信心、對衆生的悲心會油然生起。所以,前輩大德贊歎依止寂靜地方的功德,原因也在于此,你們應該好好地感受感受。

  今天也是一個緣起,跟堪布和大家集聚在這裏,我想什麼就胡言亂語說了一通。接下來,不知堪布有沒有什麼開示?在座各位若有佛教方面或人生中的困惑,可以提出來互相交流,這樣大家也會比較放松。不然,就我一個人喋喋不休地在這裏啰唆,你們不一定有興趣聽。雖然我回答得不一定好,但借此機會可以共同學習,好不好?

  主持人結語:

  非常感謝索達吉堪布爲我們開示!我真的很感動,感動得要流淚了,但是怕你們笑話,就只好忍住了。

  我學佛的因緣是與生俱來的,我出生于一個佛教家庭,先不論自己學得好不好,但在這二叁十年的時間裏,到最後確實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。開始的時候,八萬四千法門很多,有點像在北京逛“新東方”商場,看到這個覺得好,看到那個覺得更好……但到了最後,這些全部可以涵攝在今天上師所講的“叁主要道”中,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,一個人如果要解脫,唯一就是這條路。所以,今天得到這個法,我個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,真的很高興、很歡喜!我想在座的同修們,應該也都是一樣的!

  在這裏我講一句,希望大家不要忘:你們以後如果有機會,或者盡量去創造機會,要有系統地學習佛法。剛才也說了,上師今天講的“叁主要道”,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,但若想通達這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,還是需要有一個過程。這個過程是什麼呢?就是系統地學習佛法,若能這樣,你最後會明白“我知道叁主要道就足夠了”。

  我們這幫人,以前沒有參加過索達吉堪布的傳法,希望今天借這個最好的緣起,加入上師的弘法大團體。我們今天只是個開始,只是去學校注冊登記了,但我真的很高興,有緣可以參加這個團體——這是我今天最想說的,也是我今天的目的!我很高興,覺得目的達到了,對長期關心我、支持我的人也有個交代了。最後會有什麼樣的成績?這還要看每個人自己,希望你們以後要好好學習。

  接下來就是上師慈悲給我們一個互動的空間,大家有什麼問題,可以自己請教上師。

  問:剛才上師講了空性的問題,我們作爲居士,怎樣才能更好地趨入、認識、證悟空性?

  答:認識或證悟空性有兩種途徑:一是長期學習《中觀四百論》、《中觀根本慧論》等般若方面的經論;還有一個就是通過修加行,依靠上師的竅訣,逐漸證悟大圓滿的境界。

  問:人臨終的時候,如何把握自己?

  答:人在臨終時,按照顯宗和密宗的觀點,應該有兩種方法:密宗的話,蓮花生大士在中陰竅訣裏有“刹那往生法”,或要有想前往清淨刹土的強烈意念;顯宗的話,臨終時一定要心不顛倒,不能紛亂,處于念阿彌陀佛的狀態中,這一點很重要!

  問:家裏有老人去世時,我們具體該怎麼做才能送他往生?

  答:具體的做法,前不久我造了個《助念往生儀軌》,專門講了需要注意的事項。特別是此時應該請一些同修佛友,共同給亡人助念佛號。

  對亡人而言,生前要依靠長期學習,深刻認識到叁界輪回猶如苦海,自己很想從中出離。就像《極樂願文》中所說,如同犯人從監獄裏逃出來一樣,義無反顧地舍棄娑婆世界,前往極樂世界。在反反複複對比了世間的過患、解脫的功德之後,最終應生起堅定的出離心,滿懷信心想前往清淨刹土。

  問:我從2004年隨您學習《入行論》,生起了願菩提心,但經常還是有自私自利的心,這該如何對治?

  答:許多人學了《入行論》後,最初生起願菩提心比較容易,但實際上真正觀察的話,正如我剛才講的那個簡單比喻,僅僅是一個悲無量心也很難做到,菩提心就更不用說了。但即便如此,菩提心也仍要不斷串習,不斷去聞思《學集論》、《經集論》等大乘論典,不斷去了解菩提心的功德、自私自利心的危害。

  你們也許沒有發現,一個人只要有痛苦,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裏的,全是自利心所導致,這一點你們務必要牢記!在生活中也好、感情上也好,只要你心裏不舒服,就肯定跟自私自利心有關。明白這一點後,大家今後一定要學利他的菩提心。

  問:當我們往生以後,心識是進入下一個肉身,還是到哪裏去了?

  答:要說“死了”以後,不是“往生”以後。往生的話,一般都是到清淨刹土去了。

  我們死了以後,身體已經舍棄,而心會隨著自己的業力,也許再生于人間,也許墮爲旁生等。此時,一切都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任何東西也帶不走,唯有業力永遠跟著自己的心,善業帶來快樂,惡業帶來痛苦。

  佛教中特別關鍵的問題,就是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。這一點,唯物論者認爲只是種傳說,或某種宗教的教條主義,這種觀點十分不合理。正如種下毒藥的種子,它長出的果必定是毒,不會變成妙藥;種下妙藥的種子,它的果必定是妙藥,不會變成毒,這就是因果的基本法則。所以,若想生生世世得到快樂,以後就一定要多做善事,這樣善業才會一直跟隨著自己的心,永遠帶來快樂。

  問:我們在實修過程中,違緣、障礙、煩惱現前時,有時候用因果正見和空性智慧對治了,但還是隨著煩惱習氣走,這怎麼辦呢?

  答:那走吧,開玩笑!

  我們修行還沒有到位之前,雖然理論上懂得因果正見、無我空性,懂得對治嗔恨、貪心的一些竅訣,可是因爲沒有長期串習,在面對根深蒂固的煩惱時,用這些不一定馬上就能奏效。

  所以,高僧大德們始終要求:修行的時間要越長越好。若能如此,到了一定時候,即使你的煩惱現前,也像春天的微風一樣力量不強,不像冬天的寒風那樣凜冽刺骨。那個時候,就算煩惱和痛苦現前了,也會被智慧的光芒慢慢消除。

  問:宗喀巴大師在《叁主要道論》中說,對世間八法刹那不起羨慕心,才是生起出離心的標志。但我們作爲居士,還有一些世間瑣事,那我們的標准是什麼?像我們在做好世間事的同時,盡量把時間用在修行佛法上、聞思上,這樣能算有出離心嗎?

  答:你問的這個,是辯論場上比較深的一個問題。確實,《叁主要道論》裏說,對世間一切盛事刹那羨慕心也不生,才算生起了出離心。但這是特別嚴格的界限,一般人很難真正做到。

  不過,按照其他上師的教言,出離心也可以這樣定義:比如你是監獄裏的犯人,雖然監獄裏的生活待遇非常好,你也許會生起歡喜心,但它始終都是監獄,認識到這一點後,你並不會貪戀暫時的快樂,而是渴望盡快離開。這樣的心態,就叫做出離心。

  宗喀巴大師在《叁主要道論》的立意,並非指對世間産生一刹那的執著,就變成了無有出離心。而是從長遠來講,整個輪回就像監獄,對此若沒有特別貪執,像華智仁波切的上師那樣,對榮華富貴的一切對境,不管是美麗的、富饒的、有地位的,不生絲毫羨慕之心,這就可以稱爲出離心。

  問:我們的煩惱都依從八識田,眼耳鼻舌身遇到外塵就起煩惱,若想真正獲得解脫,怎樣才能斷除煩惱,把八識轉成智慧?

  答:唯一的辦法,就是長期修學佛法的各種理論、竅訣,然後去實地修行。若能如此,極個別的利根者,依靠上師的竅訣,當下即可斷除一切煩惱而開悟;有些人可以壓製自己的煩惱;還有些人這輩子不行,但在相續中可以播下解脫的種子,來世直接或間接能斷除煩惱。

  問:上師再叁強調要系統聞思佛法,那什麼是系統聞思呢?

  答:所謂的系統聞思,就像世人學習知識,要從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生、博士生依次讀上去。那麼佛教也是同樣,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,從初步的佛教基礎學起,然後依次學習五部大論,最後再學大幻化網、大圓滿等特別高深的修法。

  現在很多佛教徒,皈依以後什麼都不懂,直接就求特別高的法,或對佛教理論一無所知,就到處去宣揚“我是個佛教徒”,實際上這樣不太合理。世間知識既然都需要系統學習,那極爲甚深的佛教就更不用說了。所以,不管你學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,都應該花幾年功夫先打好基礎,再用十到十五年慢慢去學上面的法,只有這樣,自稱爲佛教徒才算名副其實。

  漢地的曆史上,系統聞思方面比較欠缺,到寺院裏也好、居士群體中也罷,很多人看起來非常虔誠,但真正懂得佛理的,除了極個別人以外,自古以來就很少很少。相比之下,我們藏傳佛教曆來對這方面很重視,就算在一個小山溝裏有個小小的寺院,這小小的寺院也是個聞思的道場,也有講經說法的法師。因此,藏傳和漢傳在某些地方截然不同,藏地的任何一個寺院,都保留著系統學習佛法的傳統,而漢地盡管學佛的人很多,可是真正懂佛理的卻寥寥無幾。所以,大家今後對系統學習一定要重視!

  《極樂願文》雲:“無解輪回海,如罪犯脫獄,願義無反顧,趨往極樂刹。”

  

《解脫必備的叁個竅訣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