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節課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願望後,禅師立即抛棄畫筆,退隱山林,從此不複再畫。他只說了這樣的話:“畫虎畫皮難畫骨,畫人畫面難畫心。”這時人們才知道他很了不起,其所作所爲真正是爲了佛法、爲了衆生。

  由此可見,不能單憑外在去評論一個人好壞。有時候特別平凡的人,或許就是文殊、觀音等佛菩薩的化現,單看表面,是根本看不出來的。現在漢地有些人認爲,大成就者肯定是胖胖的,所以有些假活佛爲了顯得胖一點,就吃各種各樣的東西。其實這種行爲很荒謬,經典中並沒有講特別胖的才是菩薩,否則,那老豬最可能是菩薩的化現了。

  所以,我們要對一切衆生都觀清淨心,這樣才不會有罪過。然而,這對凡夫來說比較難,在他們眼裏,除了自己以外都是壞人,這個也不好、那個也不好,從而很容易誹謗菩薩。因此,真正想修行解脫的人,這些無意義的罪業都應該避免!

  

  绮語:前世愛說绮語的人,今生將感得自己的話沒有威力、沒有份量,口才拙劣,明明坦率直言,可別人卻不信以爲真,在大庭廣衆中講起話來,也感覺自己氣勢薄弱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無義語罪……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;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了。”

  因此,我們平時要說些有意義的話語,如佛經方面、利益衆生方面的,而沒有意義的語言,沒必要一直講個沒完沒了。《正法念處經》也說:“觀绮語如刀,一切常遠離,常行于正語,是人生善道。”绮語就像鋒利的刀一樣,能夠傷害自他,沒有什麼利益,故要常講與解脫生死有關的話,若能這樣,此人便可轉生于善道。否則,說绮語的果報也很嚴重。

  

  貪心:前世貪心重的人,今生會感得凡事不能稱心如意,經常事與願違,遭遇不幸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貪欲之罪……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多欲;二者無有厭足。”

  《正法念處經》中也說:“多欲大惡瘡,若生于心中,其人貪欲故,晝夜不得樂。”什麼意思呢?貪欲就像一個大惡瘡,如果生在你心裏,那無論是貪人還是貪財,白天晚上都不會快樂,晚上睡也睡不著,白天也會過得很痛苦。而且對貪心重的人來說,就算金銀財寶、各種資具如雨般降下,他也不會感到滿足。《中阿含經》雲:“天雨妙珍寶,欲者無厭足,欲苦無有樂,慧者應當知。”所以,具有智慧的人理應了知,欲妙只能帶來痛苦,絕不會有快樂可言。故我們不要每天拼命地希求錢財,而應盡量住于知足少欲的生活中。

  

  害心:前世害心重的人,今生將感得經常擔驚受怕、危機四伏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嗔惱之罪……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常爲一切求其長短;二者常爲衆人之所惱害。”

  佛經中也說:“心是第一怨,此怨最爲惡。”可見,怨恨、傷害別人的心,是世間上最惡的。反過來說,《大集經》言:“忍爲世間最,忍是安樂道。”安忍是世間上最好的,是最快樂的道。因此,我們要經常修持安忍。

  

  邪見:前世邪見重的人,今生往往陷入惡見之中,常被欺诳攪得心煩意亂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邪見之罪……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生邪見家;二者其心谄曲。”

  尤其是往昔造惡、沒有福報之人,即生很容易就生邪見;反之,有福報、有善根的人則並非如此。在我們學院,福報不錯的人,輕而易舉就能生起正見,只要學了一兩部論典,因果正見、空性正見馬上便可産生。可是福德淺薄的人,就算學了再多經論、依止了再多上師、流了再多眼淚,自己的邪見依然根深蒂固、無法動搖。如《法華經》雲:“薄德少福人,衆苦所逼迫,入邪見稠林。”這種人每天被痛苦所逼惱,今天身體不行、明天生活不行,今天被這人欺負、明天跟那人關系不好,而且看誰都不順眼,覺得上師講得不對、道友講得不對,甚至佛陀也講得不對。以前就有個人跟我說:“如果釋迦牟尼佛還在世,我很想跟他辯論辯論。”——很可笑啊,這就是邪見的感受等流果。

  總而言之,但願我們生生世世不要有貪心、害心、邪見,這叁大特別可怕的煩惱務必要斷除。縱然不能從種子上根除,也應該了知它的過患,依止正見而聞思修行,盡量做到無貪、無嗔、無邪見!

  

  
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
  
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
  

  


  [1] 當熱瓦,指當熱地區的人。據說帕單巴尊者有一百個“當熱瓦”的教言。此頌的意思是,夫妻聚在一起也是無常短暫的,就像集市場上的兩個人,偶爾接觸一下,很快便各自分開了。

  

  

  [2] 《水木格言》雲:“諸法縱難知全,少知亦得大利,江河雖難全飲,少飲亦能解渴。”

  

  

  [3] 詳見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卷9中劫比羅的公案。

  

  

  [4] 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雲:“其摩竭魚有一十八頭、叁十六眼,或有人頭,或有象頭,或有馬頭、駱駝頭、驢頭、牛頭、猕猴頭、師子頭、虎頭、豹頭、熊頭、罴頭、貓頭、鹿頭、水牛頭、豬頭、狗頭、魚頭。”

  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