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很重要。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,若连跟人沟通的能力都没有,那么修安忍恐怕只是句空话了。在这个社会上,宽容和谅解非常需要,假如我们能摆脱自私自利,经常体谅别人、理解别人,即便别人做错了也能原谅他,那这样的大乘理念,就会给当今社会带来一种新气象。
最近我遇到了一些韩国人,其国内正在筹划举办佛教文化节,以庆祝《高丽大藏经》出版1000周年。他们很想了解《大藏经》对人类社会到底起到什么作用,于是便对我进行了采访。我由衷地告诉他们:“佛陀的《大藏经》,确实是世间上唯一的如意宝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你们想一想,汉传佛教极个别的经典,如《金刚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影响了多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?寥寥几部经就有这么大力量,那么《大藏经》的所有内容如果有人去研究、去领会、去修持,这个意义将是什么样的?大家可想而知。拿如今的藏地来说,不管是西方人、东方人,纷纷都来这里探求,原因是什么呢?就是因为它在《大藏经》方面,有着完整的研究和传授,无数人从中得到了真实的利益。
现在这个社会,各种各样的书籍琳琅满目、数不胜数,但即便如此,人类唯一的珍宝,我认为就是佛陀的语言。佛陀在2500多年前所传授的教义,尽管没有音频、也没有视频,只有文字完好无损地存留于世,但它的内容只要你懂得一点点,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、团体、家庭,即会得到真实的快乐。
我们都知道,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,然而它并非安立于物质上,而是心灵上的一种满足。若想得到这种快乐,几部佛经便已足够,正如《水木格言》中所言[2],一个极度干渴的人,并不需要喝光所有的江河,只要喝了江河里的一部分水,就足以解渴。因此,《大藏经》对当前人类来讲特别重要!”
总之,刚才也讲了,离间语的过失非常大,我们造过这种恶业的话,一方面应该对此生起追悔心,另一方面,以后要尽量化解自他之间的怨恨,哪怕看见两个人在吵架、关系不和,也应当尽心尽力去劝解。否则,据说现在个别学校的老师,见学生打架就非常兴奋,觉得特别好看,不但不去劝架,反而在一旁煽风点火,唯恐天下不乱。这种行为就非常不好,将来的果报也会相当可怕,大家一定要注意!
恶语:前世爱说恶语的人,今生会感得经常听到不悦耳的话语,自己所说的语言也成了争论的话柄。《华严经》云:“恶口之罪……若生人中,得二种果报:一者常闻恶音;二者所可言说恒有诤讼。”
在所有不善业中,恶语的罪业极为严重。藏地有句谚语说:“虽无箭尖利刃语,亦能刺入人心间。”汉地也有种说法是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“利刀割体痕易合,恶语伤人恨难消。”尤其是修行比较差的人,听你讲了100天的教言,可能一个偈颂也记不住,但若有一次批评他10分钟,他会记性特别好,永远把它记在心里:“啊!您批评的这句话,把我的心彻底伤透了……”
特别是一些女众,心很奇怪,不注意的话,就把她们得罪了。甚至有时你根本没有批评她,她却觉得:“上师在批评我啊,完蛋了!哇——天也垮下来了,地也裂开了,整个世界一片黑暗。我没有希望了,只有离开了!”其实,天本来是无为法,不可能垮下来;地震又没有出现,地也不会无故裂开,但在她的分别念中,认为刚才这句话足以令天崩地裂、日月无光。所以,我对女众不敢随便批评,一般都是赞叹、赞叹,因为她们的心很脆弱,稍不留神,就被有些话刺伤了。
不过,口出恶语的过失,确实可怕。尤其是对严厉的对境,像上师、圣者、三宝等,哪怕只说一字一句,比如恶口骂人、恶语中伤,或取外号来取笑他的缺陷,也会酿成多生累世不能从恶趣中解脱的苦果。举个例子来说,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》中记载[3]:从前,在广严城一次大节日时,五百个渔夫在众人的帮助下,费尽全力捕到了一条庞大的摩竭鱼。这条鱼形状怪异,有人头、马头、象头、牛头等[4],长着十八个头、三十六只眼睛。大家见后觉得特别稀有,辗转相告,引来了众人的围观。
这时,佛陀也带领诸位比丘来到河边,以神通加持摩竭鱼回忆起前世,讲说人语:原来,此鱼在人寿两万岁的迦叶佛时期,名为劫比罗,其父是位外道婆罗门,学识渊博、智慧超群,除佛的声闻弟子外,再无有出其右者。劫比罗长大后,父亲临终前嘱咐他:“我去世后,你去诸大辩论场所都无须疑惧,但唯有迦叶佛的声闻弟子,因彼宗甚深难测,世论不能折服,俗智难以了知,千万不要跟他们辩论,否则难以取胜。”
后来,国王有一次举行大型辩论赛,劫比罗技压群雄、大获全胜,保住了国王先前赐封给父亲的封邑。母亲因顾虑佛的声闻弟子会辩败劫比罗,现有的封邑仍可能失去,就要劫比罗不顾其父亲的遗嘱,去与比丘们辩论。劫比罗前去试探,结果发现无力折服比丘。母亲便让他出家,待学完三藏佛法后,再与比丘们辩论。
劫比罗遵母命出家后,广学三藏,成了大法师,辩才无碍。这时母亲催促他摧伏佛的声闻弟子,劫比罗说自己只精通教理而未证圣果,而其余比丘教证俱通,势必难以摧伏。但母亲仍再三坚持,劫比罗无奈只好登上法座,初说正法,后说邪法,结果遭到诸比丘呵责。母亲见后心生一计,让劫比罗再次说邪法,被比丘们呵责时,口出恶言咒骂比丘,比丘们听到咒骂必定默然不答,这时围观的人便会以为比丘辩败而无法作答。
劫比罗天性孝顺,因而再次辩论时,按照母亲的要求,在理屈词穷时,咒骂比丘们为马口、骆驼口、狮子口等,这时部分比丘果真闭口不言,大家就以为他辩赢了。(一般来讲,脾气特别不好的人骂人时,智者谁都不会搭腔。)事后母亲大喜,让劫比罗还俗回家。但劫比罗因在僧团中呆了很长时间,对佛法已生起信心,故不愿回家,并发愿在生死轮回中,再莫遭遇如此恶知识母亲。然而,因他恶口詈骂僧众,命终后堕为摩竭大鱼,感受了无量的痛苦。
这个公案,法王如意宝经常都会讲,还有法王的上师托嘎如意宝也常提起,并要求所有眷属和弟子不能给人取绰号。在我们学院,以前法王如意宝讲《百业经》时,特别希望听受的人越多越好,但不少法师认为《百业经》只是故事,没有什么不懂的,当时就以各种借口出去了,上师显得很不高兴。其实恶语的果报相当可怕,如果不懂这一点,没有这种因果基础,那密法听得再多也没用。所以,大家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。
还有,过去一位比丘尼,称呼其他比丘尼为“母狗”,结果自己五百世生为母狗。这个故事出自《百业经》,经中说:释迦牟尼佛在世时,城中有一条母狗,它前世是迦叶佛时期的比丘尼,讲经说法非常厉害,得到的供养也特别多。后来,她发心将所得的财物供养僧尼二众,以维持他们的生活。有一次,她遇到急事请僧众帮忙,但大家诵经很忙,不能舍离善法去帮她。于是这位比丘尼心生嗔恨,口出不逊道:“我平时对你们以财供养,事事关照,可我遇到急事,你们谁都不肯帮忙,一点良心也没有,简直像母狗一样!”由于她恶口谩骂僧众,最终五百世中都转为母狗。诸如此类的实例多之又多。
所以,我讲《极乐愿文》时也说了,平时不管在居士团体还是出家僧团中,都不要骂别人是什么动物,或以“瞎子”、“胖子”等名称取笑他人。我学校里就有个孩子,眼睛不好,别人常取外号嘲笑他,致使他在人群中特别自卑,好像活在人间没有意义,人生过得非常可怜。所以,我们看见身体有残缺的人时,千万不能说难听的话去伤害他。
甚至说些让人不欢喜的话语,也要尽量制止。有些人见病人身体憔悴,脸上皱纹比较多,就大惊小怪道:“啊!你那么难看,头发都白了,皱纹这么多。哎哟,完了完了,你现在没有希望了……”本来别人有许多美德,也有一些庄严的部分,但他却视而不见、避而不谈,非要把人家的缺陷拿出来放大。这样的话,如果对方特别执著这些,就会痛苦万分:“呜呜,所有人都觉得我老了!”因此,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,护持别人的心很重要,与此同时,口里也不要说恶语,如果能这样,《受十善戒经》中云:“若能不恶口,是名大丈夫,人中端正者,一切皆乐见。”
否则,有些人口齿伶俐、吹毛求疵,大家都不敢接近他,一接近的话,要么说你的缺点,要么说你的过失,赞叹的词基本上没有。这种人说过失就口若悬河、滔滔不绝,什么词都会用,而一讲起功德就噤若寒蝉,这是非常不合理的。因此,我们平时在说话时,要和和气气、温文尔雅,尽量不要说很难听的语言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常生活中,因为菩萨显现上跟凡夫一样,有病有痛苦,平时也要吃饭走路,犹如混在人群中的便衣警察,装得特别特别像,根本看不出哪些是菩萨、哪些是凡夫,因此,我们理当对一切有情都观清净心,宣说称赞他人的功德。不然,如果对一位菩萨妄加诽谤、恶语中伤,这比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还严重。乔美仁波切在《极乐愿文》中也说:“诽谤菩萨之罪业,较杀三界有情重,发露忏悔无意罪。”
以前曾有一位禅师,他非常善于绘画,可是每次作画前,都坚持买者先付款,否则决不动笔,这种作风让许多人不理解,经常对他颇有微词。而且他有时为了赚钱,什么都能画,有次人们故意羞辱他,问他能否在女人的裙子上画,他说可以可以,只要多给钱就没问题。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,不知他为何只要有钱就好,受到任何侮辱也无所谓。
后来人们才发现:原来,这位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,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,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,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;此外,又因他师父生前发愿修建一座寺院,为了达成师父的遗愿,禅师付出一切代价,不惧任何骂名毁谤。当完成这两…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六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