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很重要。作爲學習大乘佛法的人,若連跟人溝通的能力都沒有,那麼修安忍恐怕只是句空話了。在這個社會上,寬容和諒解非常需要,假如我們能擺脫自私自利,經常體諒別人、理解別人,即便別人做錯了也能原諒他,那這樣的大乘理念,就會給當今社會帶來一種新氣象。

  最近我遇到了一些韓國人,其國內正在籌劃舉辦佛教文化節,以慶祝《高麗大藏經》出版1000周年。他們很想了解《大藏經》對人類社會到底起到什麼作用,于是便對我進行了采訪。我由衷地告訴他們:“佛陀的《大藏經》,確實是世間上唯一的如意寶。爲什麼這麼講呢?你們想一想,漢傳佛教極個別的經典,如《金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影響了多少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?寥寥幾部經就有這麼大力量,那麼《大藏經》的所有內容如果有人去研究、去領會、去修持,這個意義將是什麼樣的?大家可想而知。拿如今的藏地來說,不管是西方人、東方人,紛紛都來這裏探求,原因是什麼呢?就是因爲它在《大藏經》方面,有著完整的研究和傳授,無數人從中得到了真實的利益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,各種各樣的書籍琳琅滿目、數不勝數,但即便如此,人類唯一的珍寶,我認爲就是佛陀的語言。佛陀在2500多年前所傳授的教義,盡管沒有音頻、也沒有視頻,只有文字完好無損地存留于世,但它的內容只要你懂得一點點,不管是什麼樣的社會、團體、家庭,即會得到真實的快樂。

  我們都知道,快樂是每個人都追求的,然而它並非安立于物質上,而是心靈上的一種滿足。若想得到這種快樂,幾部佛經便已足夠,正如《水木格言》中所言[2],一個極度幹渴的人,並不需要喝光所有的江河,只要喝了江河裏的一部分水,就足以解渴。因此,《大藏經》對當前人類來講特別重要!”

  總之,剛才也講了,離間語的過失非常大,我們造過這種惡業的話,一方面應該對此生起追悔心,另一方面,以後要盡量化解自他之間的怨恨,哪怕看見兩個人在吵架、關系不和,也應當盡心盡力去勸解。否則,據說現在個別學校的老師,見學生打架就非常興奮,覺得特別好看,不但不去勸架,反而在一旁煽風點火,唯恐天下不亂。這種行爲就非常不好,將來的果報也會相當可怕,大家一定要注意!

  

  惡語:前世愛說惡語的人,今生會感得經常聽到不悅耳的話語,自己所說的語言也成了爭論的話柄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惡口之罪……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常聞惡音;二者所可言說恒有诤訟。”

  在所有不善業中,惡語的罪業極爲嚴重。藏地有句諺語說:“雖無箭尖利刃語,亦能刺入人心間。”漢地也有種說法是:“良言一句叁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”“利刀割體痕易合,惡語傷人恨難消。”尤其是修行比較差的人,聽你講了100天的教言,可能一個偈頌也記不住,但若有一次批評他10分鍾,他會記性特別好,永遠把它記在心裏:“啊!您批評的這句話,把我的心徹底傷透了……”

  特別是一些女衆,心很奇怪,不注意的話,就把她們得罪了。甚至有時你根本沒有批評她,她卻覺得:“上師在批評我啊,完蛋了!哇——天也垮下來了,地也裂開了,整個世界一片黑暗。我沒有希望了,只有離開了!”其實,天本來是無爲法,不可能垮下來;地震又沒有出現,地也不會無故裂開,但在她的分別念中,認爲剛才這句話足以令天崩地裂、日月無光。所以,我對女衆不敢隨便批評,一般都是贊歎、贊歎,因爲她們的心很脆弱,稍不留神,就被有些話刺傷了。

  不過,口出惡語的過失,確實可怕。尤其是對嚴厲的對境,像上師、聖者、叁寶等,哪怕只說一字一句,比如惡口罵人、惡語中傷,或取外號來取笑他的缺陷,也會釀成多生累世不能從惡趣中解脫的苦果。舉個例子來說,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中記載[3]:從前,在廣嚴城一次大節日時,五百個漁夫在衆人的幫助下,費盡全力捕到了一條龐大的摩竭魚。這條魚形狀怪異,有人頭、馬頭、象頭、牛頭等[4],長著十八個頭、叁十六只眼睛。大家見後覺得特別稀有,輾轉相告,引來了衆人的圍觀。

  這時,佛陀也帶領諸位比丘來到河邊,以神通加持摩竭魚回憶起前世,講說人語:原來,此魚在人壽兩萬歲的迦葉佛時期,名爲劫比羅,其父是位外道婆羅門,學識淵博、智慧超群,除佛的聲聞弟子外,再無有出其右者。劫比羅長大後,父親臨終前囑咐他:“我去世後,你去諸大辯論場所都無須疑懼,但唯有迦葉佛的聲聞弟子,因彼宗甚深難測,世論不能折服,俗智難以了知,千萬不要跟他們辯論,否則難以取勝。”

  後來,國王有一次舉行大型辯論賽,劫比羅技壓群雄、大獲全勝,保住了國王先前賜封給父親的封邑。母親因顧慮佛的聲聞弟子會辯敗劫比羅,現有的封邑仍可能失去,就要劫比羅不顧其父親的遺囑,去與比丘們辯論。劫比羅前去試探,結果發現無力折服比丘。母親便讓他出家,待學完叁藏佛法後,再與比丘們辯論。

  劫比羅遵母命出家後,廣學叁藏,成了大法師,辯才無礙。這時母親催促他摧伏佛的聲聞弟子,劫比羅說自己只精通教理而未證聖果,而其余比丘教證俱通,勢必難以摧伏。但母親仍再叁堅持,劫比羅無奈只好登上法座,初說正法,後說邪法,結果遭到諸比丘呵責。母親見後心生一計,讓劫比羅再次說邪法,被比丘們呵責時,口出惡言咒罵比丘,比丘們聽到咒罵必定默然不答,這時圍觀的人便會以爲比丘辯敗而無法作答。

  劫比羅天性孝順,因而再次辯論時,按照母親的要求,在理屈詞窮時,咒罵比丘們爲馬口、駱駝口、獅子口等,這時部分比丘果真閉口不言,大家就以爲他辯贏了。(一般來講,脾氣特別不好的人罵人時,智者誰都不會搭腔。)事後母親大喜,讓劫比羅還俗回家。但劫比羅因在僧團中呆了很長時間,對佛法已生起信心,故不願回家,並發願在生死輪回中,再莫遭遇如此惡知識母親。然而,因他惡口詈罵僧衆,命終後墮爲摩竭大魚,感受了無量的痛苦。

  這個公案,法王如意寶經常都會講,還有法王的上師托嘎如意寶也常提起,並要求所有眷屬和弟子不能給人取綽號。在我們學院,以前法王如意寶講《百業經》時,特別希望聽受的人越多越好,但不少法師認爲《百業經》只是故事,沒有什麼不懂的,當時就以各種借口出去了,上師顯得很不高興。其實惡語的果報相當可怕,如果不懂這一點,沒有這種因果基礎,那密法聽得再多也沒用。所以,大家以後在這方面一定要注意。

  還有,過去一位比丘尼,稱呼其他比丘尼爲“母狗”,結果自己五百世生爲母狗。這個故事出自《百業經》,經中說: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城中有一條母狗,它前世是迦葉佛時期的比丘尼,講經說法非常厲害,得到的供養也特別多。後來,她發心將所得的財物供養僧尼二衆,以維持他們的生活。有一次,她遇到急事請僧衆幫忙,但大家誦經很忙,不能舍離善法去幫她。于是這位比丘尼心生嗔恨,口出不遜道:“我平時對你們以財供養,事事關照,可我遇到急事,你們誰都不肯幫忙,一點良心也沒有,簡直像母狗一樣!”由于她惡口謾罵僧衆,最終五百世中都轉爲母狗。諸如此類的實例多之又多。

  所以,我講《極樂願文》時也說了,平時不管在居士團體還是出家僧團中,都不要罵別人是什麼動物,或以“瞎子”、“胖子”等名稱取笑他人。我學校裏就有個孩子,眼睛不好,別人常取外號嘲笑他,致使他在人群中特別自卑,好像活在人間沒有意義,人生過得非常可憐。所以,我們看見身體有殘缺的人時,千萬不能說難聽的話去傷害他。

  甚至說些讓人不歡喜的話語,也要盡量製止。有些人見病人身體憔悴,臉上皺紋比較多,就大驚小怪道:“啊!你那麼難看,頭發都白了,皺紋這麼多。哎喲,完了完了,你現在沒有希望了……”本來別人有許多美德,也有一些莊嚴的部分,但他卻視而不見、避而不談,非要把人家的缺陷拿出來放大。這樣的話,如果對方特別執著這些,就會痛苦萬分:“嗚嗚,所有人都覺得我老了!”因此,我們作爲大乘修行人,護持別人的心很重要,與此同時,口裏也不要說惡語,如果能這樣,《受十善戒經》中雲:“若能不惡口,是名大丈夫,人中端正者,一切皆樂見。”

  否則,有些人口齒伶俐、吹毛求疵,大家都不敢接近他,一接近的話,要麼說你的缺點,要麼說你的過失,贊歎的詞基本上沒有。這種人說過失就口若懸河、滔滔不絕,什麼詞都會用,而一講起功德就噤若寒蟬,這是非常不合理的。因此,我們平時在說話時,要和和氣氣、溫文爾雅,盡量不要說很難聽的語言。

 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常生活中,因爲菩薩顯現上跟凡夫一樣,有病有痛苦,平時也要吃飯走路,猶如混在人群中的便衣警察,裝得特別特別像,根本看不出哪些是菩薩、哪些是凡夫,因此,我們理當對一切有情都觀清淨心,宣說稱贊他人的功德。不然,如果對一位菩薩妄加誹謗、惡語中傷,這比殺害叁界所有衆生的罪過還嚴重。喬美仁波切在《極樂願文》中也說:“誹謗菩薩之罪業,較殺叁界有情重,發露忏悔無意罪。”

  以前曾有一位禅師,他非常善于繪畫,可是每次作畫前,都堅持買者先付款,否則決不動筆,這種作風讓許多人不理解,經常對他頗有微詞。而且他有時爲了賺錢,什麼都能畫,有次人們故意羞辱他,問他能否在女人的裙子上畫,他說可以可以,只要多給錢就沒問題。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,不知他爲何只要有錢就好,受到任何侮辱也無所謂。

  後來人們才發現:原來,這位禅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,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,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,貯存稻谷以供赈濟之需;此外,又因他師父生前發願修建一座寺院,爲了達成師父的遺願,禅師付出一切代價,不懼任何罵名毀謗。當完成這兩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