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八節課

  

第六十八節課

  

思考題

  268、佛教徒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?爲什麼?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?

  269、一切爲業之自性,是否就是“命裏有時終須有,命裏無時莫強求”?請談談你對它的理解。

  270、爲什麼要重視業因果之理?假如你周圍的人對此根本不相信,你打算如何說服他們?

  271、佛陀在成佛之後,還感受了哪些果報?這是往昔什麼業力所致?明白這個道理,對你有何幫助?

 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
 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
 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
  
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
  
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  
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
  今天講“因果不虛”的第叁個問題——一切爲業之自性。

  這個內容很重要。現在許多人皈依佛教、修學佛法,認爲自己是多年的佛教徒,可真正用智慧觀察內心時,或許連因果正見都沒有,對善惡有報半信半疑,行持善法也沒有動力,究其原因,這種種現象就是不信因果所致。所以,對于因果不虛的道理,我們平時要去研究、去思維,在相續中經常串習。如果沒有這樣,只是表面上辦個皈依證,表面上依止一位上師,表面上看看書、守戒律,內心中卻連因果正見也不具足,那並不是真正的佛教徒。

  大家既然對佛教有信心,這種信心就千萬不要變成迷信。現在無論是藏地還是漢地,這種情況相當普遍。其實佛教不是迷信,它的教義千真萬確,可佛教徒中有些不明白這個道理,有些根本沒有去思維,如此,其見解就帶有邪見的成分,信心帶有迷信的成分,一旦遇到不良的環境或不好的朋友,就會像劣質産品脫色、變質一樣,自己也是人雲亦雲、隨風而轉。

  因此,佛教徒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?就是真正感受到佛教的教義。這一點,我叁番五次地強調過,這也是我自己多年修行積累的經驗。假如你們將大乘教義乃至佛教中任何一個道理,與自己的心融爲一體,這比獲得金錢財富都來得珍貴。作爲一個修行人,倘若能擁有正見的如意寶,就算你身無分文,也依然十分富裕。

  爲了達到這一點,我們最關鍵的是什麼?就是要學習佛法、思維佛法、再再串習修行,若能如此,不管你遇到什麼違緣、障礙,信心和智慧都不會退。這種不退是否有意義呢?當然有。假如佛教不符合實際真理,像一些世間學說和思想,完全是顛倒、錯誤的,不會給今生來世帶來快樂,那退了也沒什麼可惜。但佛教的教義並非如此,經過無數的實踐證明,它能給我們生生世世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,所以,佛教中強調的業因果、依止善知識等內容,我們每個佛教徒都不能忽略、輕視。否則,縱然高攀再大的法,除非你是利根者,不然,普通根基的人完全是舍本逐末,沒有多大意義。

  當然,大圓滿、大手印這些高深莫測的境界,我自己也很有信心,年輕時依靠上師的慈悲攝受,在不同地方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言,並將其一直視爲如意寶,有時間就不斷修持。因此,高法的確也非常重要,這個我並不否認。我之所以不斷強調不能高攀大法,並不是讓你們永遠停留在加行或顯宗教言的基礎上,不能希求更深一層的竅訣,而是在提醒大家:若想得到這樣的深法,它的前提條件必須要具備,聞思基礎一定要打好。這一點務必要了解!

  丁叁、一切爲業之自性:

  這是什麼意思呢?即我們快樂也好、痛苦也好,生活中所發生的許許多多事,都跟前世或今生的業力有關。當然,這並不是宿命論,認爲一切皆爲命中注定,根本無法改變絲毫,而是說我們今生所感受的苦樂,是以前世業力爲主因,今生的行爲、發心爲助緣。這一點,在《俱舍論》中也講得很清楚。

  上至有頂、下到無間地獄的一切有情,乃至人類中一家的兄弟姐妹,有些特別快樂,有些非常痛苦,有些過得平平淡淡,他們所感受的千差萬別、不可思議的苦樂,都與往昔所積累的惡業與善業有不可分割的關系。

  就拿人類來講,有些人無勤中就吃穿不愁、才華橫溢、具足美德,而有些人從小一直努力奮鬥,到頭來卻一無所有,除了痛苦還是痛苦,同樣是人,爲什麼境遇如此不同呢?這就是源于前世的業力。佛陀在《百業經》中雲:“衆生諸苦樂,佛說由業生,諸業亦種種,造種種衆生,漂泊于輪回,業網極廣大。”我們所遭受的苦和樂,大慈大悲的佛陀以無二智慧揭示,此皆由前世的業力所生。由于業力有各種各樣,有些是貪心、嗔心、癡心、嫉妒、驕傲等煩惱;有些是信心、悲心、智慧、出離心等善念;有些是善念與惡心交替出現,從而使以業所生的衆生各不相同,衆生的苦樂也迥然有異。

  在座的道友,有些真的很快樂,就像夏嘎巴·措竹讓周[1]一樣,一生修行沒有出現過違緣,度化衆生的事業也極爲廣大;有些顯現上則吃了很多苦,從小到現在,身體也不好,心情也不好,情緒也不好。在我的印象中,如今聽課的四衆道友中,有人就整天愁眉苦臉,怨聲載道:“怎麼辦呢?我身體不好,頭也痛,心髒也痛……”這種人什麼痛苦都有,吃得也不好,穿得也不好,氣色也不好,甚至走路也常被石頭絆倒,不像別人一切都很順利、很快樂,這就是前世的業力所感。

  在無邊無際的輪回中,業網的確極爲廣大。世間人認爲衛星通訊、互聯網遍于全球,是最爲廣大的。實際上並非如此,它只在有器材的地方可以輻射得到,而所有的大海裏、虛空中,包括每一個衆生界,是不可能全部遍及的。但業網的話,誠如《正法念處經》所言:“化無量業網,諸心之種子,心集業難知,唯除諸如來。”變化出無量世界的業網,實爲衆生的心所形成,不同的心積聚了不同的業,不同的業幻現出包羅萬象的世界、千姿百態的有情。而這其中細微的因緣,我們凡夫人無法了知,甚至聲聞阿羅漢、菩薩也不能徹知,唯有斷除一切煩惱障、所知障的佛陀才能明知。因此,在業因果的甚深問題上,極個別人不要輕易斷言、妄下結論:“造惡業沒有果報,造善業也不會有快樂。”否則,這種誹謗因果的分別念,實在非常愚癡。

  現在有些人盡管大權在握、地位顯赫,有車、有房子、有錢財,擁有不計其數的受用,可人生幾十年過了以後,一旦死期到來,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著自己,只有此生的善惡業會緊緊跟隨,將自己分別引入善趣或惡趣。佛陀在《教王經》中也說:“國王趨入死亡時,受用親友不隨身,士夫無論至何處,業如身影緊隨後。”佛陀教誡國王道:當你死亡的時候,受用再豐富、眷屬再不舍,也不可能讓你帶走(現在的國家總統、聯合國秘書長也是如此),甚至最愛執的身體也會留在人間。到了那個時候,在業力的驅使下前往中陰長道,只有生前所造的業,會緊緊跟在後面,形影不離。如經雲:“親眷皆分離,唯業不相舍,善惡未來世,一切時隨逐。”

  不過現在的很多人,降生到這個世界時,身邊親友全是持邪見的,因爲環境和家庭影響,縱然自己有前世的善根和佛陀的加被,相續中偶爾閃現一些信心和智慧,但也很容易被周圍邪知邪見的黑雲所蒙蔽。因此,大家要經常以正知正見來護持自己,不要認爲“我從小便不信這一套”,就在別人的影響下無惡不作,跟著他們而墮入惡趣。

  要知道,你現在所造的善業、惡業,不像用刀割身體馬上就出血一樣,當下便現前果報,而是如農民種莊稼,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成熟;或者像學生讀書,畢業後所學的知識才會慢慢呈現它的作用。因果盡管不是同一時間存在,有些業在即生會成熟,有些在下世可以成熟,有些是幾千萬年後才會現前,但它在任何時候都毫厘不爽,一旦因緣聚合,必將自食其果,感受報應。如《百業經》雲:“衆生之諸業,百劫不毀滅,因緣聚合時,其果定成熟[2]。”《毗奈耶雜事》中也有個類似的教證:“假令經百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”

  這些甚深道理,我們一定要學習。不然,現在的世間太複雜、太惡劣,以此因緣,我們正見的日光,很可能被環境的惡雲遮蔽,以至于不能見到真相。我在小的時候,與生俱來就對因果有種正見,正因爲如此,現今在這方面也沒有任何懷疑。而我接觸的很多人,包括新一代的藏族人,對因果不爽的道理多半信半疑。其實這種懷疑是非理的,就像一個不懂稼穑的人,懷疑種子播下去會不會生果,而作爲一個農民,深知種子若沒有被火燒壞、被水淹沒等,只要因緣具足,果實定然成熟,這是不會有任何懷疑的。

  因此,如今的年輕人,一定要學習殊勝的佛教真理。有些人認爲文法、詩學、唱歌、跳舞很重要,平時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。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可以,從廣義上講,我們要獲得佛果的話,五明、十明全部要精通。但從另一個方面而言,我們的人生非常短暫,在這有限的時光中,要想掌握各種世間知識,不一定很現實,故應希求對了脫生死有利的法要,否則,當你臨死的時候會相當遺憾。

  我們附近縣城有個領導,幾年前跟學院有很殊勝的因緣,後來她一直學習佛法,見解各方面很不錯。前段時間她非要見我,說有些佛法的道理想問一下,我就專門安排了時間。她在來的路上,經過學院大門時,對法王和佛法生起了特別強烈的信心,當晚就做了一個夢。在夢境中,法王跟她說:“你現在遇到這麼好的上師和佛法,爲什麼不好好學?以後就算你想學,佛法也不一定有了!”她醒來後思維這句話,對今後的人生方向,還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。

  你們每個人學佛的途徑雖然不同,但總的來講,現在佛法也有、善知識也有,這種因緣遠遠超過世間的各種緣分。現在很多人認爲,做生意遇到好機遇,找工作遇到好同事、好部門,這是特別幸運的事,可是我覺得,從長遠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八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