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一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他們中行持外道行爲,而且誹謗迦葉佛,說“光頭沙門沒什麼解脫法”,以此贏得了外道信任,最終將其引入佛門。由于這位大菩薩發心賢善,此舉不但沒有構成罪業,反而成了積累福德的善法。此外,文殊菩薩去外道中弘揚大乘佛法,也有類似的經曆[2]。

  世間人的心態,其實跟修行人的完全不同,對他們若不施以善巧,剛開始就一句廢話都不說,則無法真正引導他們。因此,爲了令其進入佛門,權巧方便說些绮語是開許的。但如果你說的話沒有絲毫意義,讓自己心生散亂,讓別人也産生貪嗔癡,這種無稽之談則不開許。

  

  以上講了可以開許的七種身語業,它唯一的前提就是要對衆生有利。假如對衆生沒有利,是在煩惱驅使下行持的,那永遠也不會開許。由此亦可推知,由于貪、嗔、邪見不可能轉變成善妙的動機,只要一生起,就必然是不善業,誠如《寶鬘論》所言:“貪嗔癡及彼,所生業不善;無有貪嗔癡,及彼生業善。”故而,叁種意罪業在任何時候、對任何人也沒有開許。

  要知道,萬法皆從心生,《華嚴經》中也說:“諸業從心生,故說心如幻,若離此分別,普滅諸有趣。”一切業皆依心而起,心的本體也不實如幻,若離開了這樣的分別,叁界六道就統統滅盡了。故《正法念處經》雲:“一切皆心作,一切皆因心。”所有善和惡的作者,唯一是自己的這顆心。倘若心善,就會帶來快樂;心惡,則會帶來痛苦,《寶鬘論》也說:“不善生諸苦,投轉諸惡趣;善業生善趣,世世享安樂。”

  因此,外在的形式並不重要,縱然身體的一舉一動、口中的一言一語沒表露出來,但內心的分別念,往往會帶來巨大的善果或惡果。這一點,佛陀在《正法念處經》中也講過:“若聞正法,聽受其義,生一念善,能滅無量百千劫生死。”——今天中午,慈誠羅珠堪布給我打電話,他問:“你在幹什麼?”我說:“正處于一種歡喜的境界中。”“什麼歡喜的境界?”“《正法念處經》裏有個很好的教證,我正在想:聽法真的很重要,其他什麼都比不上。”“經中說了什麼?”“說我們聽聞正法、領受其義,就算只生一個善念,也能滅千百萬劫的生死。我覺得佛陀講得特別好!”他聽後也十分贊同。

  真的,我們平時學習佛法、思維佛法,是最有意義的事情了。當然,做對衆生有利的事、調伏自己的煩惱,也非常好。但除此之外,現在世間的各種瑣事,確實沒有多大實義。也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、生活習慣不同吧,畢竟我們在這樣的聞思道場中,度過了很長時間,哪怕産生一個善念,也覺得非常難得。因此,在所有的善法中,我最喜歡的就是每天上課。爲什麼呢?因爲對我講者而言,在講課的時候,不可能一邊講一邊生惡念,此時所有惡念之門皆已關閉,這是很難得的機會;同時,對你們聽課的人來講,就算偶爾會生一些分別念,但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,心都在隨順法義,對凡夫人來說,這是相當不容易的。這一點,你們不妨也細細思維。

  作爲修行人,我們應經常觀察自己的心,並將其養成一種習慣。倘若心常處在善念中,就應生起歡喜心,盡量使其與日俱增;假如處于惡意中,那必須要立即忏悔,並暗自譴責:“我這個人真是惡劣!聽聞了那麼多正法,竟然還生這樣的惡分別念,真是愧對上師叁寶。”並下決心:“從今以後,我一定要努力使這樣的分別念永不再現!”若能如此,這就是一種修行境界。

  其實,叁世如來甚深和廣大的一切教理,歸根到底就是善心和善行。法王如意寶在《叁世佛語合而爲一》中也說:“叁世諸如來,所有深廣理,攝于善心行,有緣者當修。”我記得特別清楚,上師如意寶去美國時,在華盛頓、波士頓等地,給西方人講了很多甚深竅訣,盡管語言看似簡單,卻令無數人受益匪淺。他們雖聽過許多大德的教言,但依靠法王的教誡,最終深深明白: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,就是心地善良。當時上師著重揭示的,也正是這個。因此,我們務必要切記,心善的話,一切都會好;心如果不善,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。

  關于心善一切都會好,漢地的《德育古鑒》中講過一則故事:從前有個人叫元自實,他對缪材有恩,可缪材卻忘恩負義,做出很對不起他的事情。元自實感到憤恨不平,天未亮就帶著刀,准備要去殺死缪材。

  路上經過一座庵堂,庵主軒轅翁是位有道之士,很早就起來誦經。他見幾百個奇形怪狀的鬼跟著元自實,每個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,殺氣騰騰,樣子非常凶惡。沒過多久,元自實又回來了,軒轅翁看到這次跟隨他的,都是頭上戴著金冠、身上佩有玉佩的神人,手持香花幡幢,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。

  軒轅翁深感訝異,就上前詢問元自實原因。元自實說:“姓缪的忘恩負義,我正要前去殺他,但到了他家門口,我突然心想:他雖對不起我,但他妻子兒女卻是無辜的,況且他還有老母在堂,我若殺了他,豈不是等于殺了他一家嗎?因而于心不忍,念頭一轉,就回來了。”

  軒轅翁將剛才所見告訴了他,並恭喜道:“你的所作所爲,神明都已知道了,你將來必定會有厚福!”元自實聽了這番話,更加精進認真地行善,後來考取了功名,官做到宰相。而缪材卻頹廢身亡。[3]

  由此可見,一個人的心若是特別惡,旁邊就會有許多惡魔非人推波助瀾;若是産生特別善妙的念頭,比如普利一切衆生的大悲心,對上師叁寶的恭敬心、清淨心、歡喜心,那不但自己過得快樂,周圍氣氛也會變成和諧。所以對這個道理,每個人務必要有一種認識。如果你的心能常常處于利他狀態中,即使不看病、不吃藥,四大也會十分調和;倘若時時産生強烈的害他心,那身體肯定不會健康,而且動不動就發脾氣、擺臉色,讓旁邊的人也很不舒服。

  

  鑒于以上原因,我們在做一件善事之前,首先要詳細觀察自己的動機。如果動機是善,那不用問別人就可以去做。倘若是爲了與人競爭,或者裝模作樣、貪圖名譽,就必須認真加以糾正:能變成善心的話,便可以接著做;假如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,則還是延緩爲好。《佛遺教經》亦雲:“縱此心者,喪人善事。”所以,心態若沒有調整好,表面上做的善法再大,也沒有真正的功德。

  從前,有許多施主約定去拜訪奔公甲格西。當天上午,格西就在叁寶所依前,急急忙忙地擺設供品,裝飾得極其美觀。此時,他觀察自己的動機,發現心態很不清淨,竟是爲了在施主面前顯得莊嚴。于是順手向叁寶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,並自言自語:“你這個比丘,不要這麼虛僞好不好?”帕單巴尊者得知此事後,贊歎道:“西藏的所有供品中,要數奔公甲那一把灰塵最好!”

  要知道,在藏地民俗中,撒灰的對象通常是魔鬼、惡人,比如驅魔儀軌時要撒灰,關系特別不好的人離開時也要撒一把灰。而且盡管西藏並不富裕,但人們都喜歡在叁寶所依前,用最珍貴的供品作供養。那麼,尊者爲什麼說在所有的供品中,奔公甲的那把灰最殊勝呢?因爲他這是在調整自心,覺得自己行爲太惡劣,爲了懲罰自己才做的。

  關于奔公甲,我們講《開啓修心門扉》時經常會提到他。他在家的時候,身材魁梧高大,性格野蠻凶殘,平時總隨身攜帶著弓箭,腰間別著兩叁把刀子。西藏曾有一段時間,母親若遇到孩子啼哭不止,怎麼哄也沒辦法,往往就大喊一聲“奔公甲來了”,包管孩子立刻安靜下來。

  相傳有個喜歡惡作劇的人,有天和一位老婆婆開玩笑,出其不意地在她背後叫:“奔公甲來了!”驚訝的是,那老婆婆一動不動,居然沒有逃走。他還以爲老婆婆定力夠,沒想到向前一看,老婆婆竟被嚇死了!

  奔公甲就是這麼一個人見人怕的大惡人。他沒有出家之前,身上就算帶著再多武器,敵人也是多如牛毛;可是當他出家之後,由于上師叁寶的加持,身上連一根針也沒有,怨敵卻全都銷聲匿迹了。

  剛才那個故事,大家一定要好好地體會,自己也應像奔公甲一樣,隨時隨地觀察自相續。一旦心術不正,有造罪的苗頭出現,就應該馬上意識到,並且加以忏悔,絕不能讓自相續與惡業同流合汙。

  當然,我們作爲凡夫人,不生惡分別念也是不現實的。就像奔公甲,出家後盡管在山上閉關多年,但也經常跟煩惱作鬥爭。有一次,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念經。當時這家人都出去了,在空無一人的屋裏,他心裏琢磨:“我回山洞閉關,熬茶的話,茶葉也沒有。不如趁機偷一些,留著以後住山修行時用。”他就東看西看,確定沒人之後,把手伸進了茶葉袋裏。正在這時,他突然提起了正念,于是大聲呼喊:“快來人啊,我正在幹偷茶的勾當,請把這只手從手腕處砍斷!”

  像奔公甲這樣的人,時時能發現自己的錯誤,確實相當難得。以前孔子的弟子顔回,也是能夠“不遷怒,不二過”,不像我們有些人,就算自己犯了錯,也喜歡文過飾非,遷怒他人。《弟子規》中講過:“過能改,歸于無。倘掩飾,增一辜。”過失若能改正,這個過失就沒有了,畢竟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。但若對此加以掩飾:“不是我幹的,是他!我根本不是這種人,那個人實在太壞了,你可以去找他……”這樣只會讓自己又增加一條罪惡。

  除了奔公甲,阿底峽尊者反省錯誤時,也這樣說過:“自從我進入別解脫門之後,沒犯過一個微細的戒律,別解脫戒可謂一塵不染;對于菩薩學處(菩薩戒),偶爾出現一兩次過失;而步入密宗金剛乘以後,零零碎碎的過失雖屢有出現,但都是當下忏悔,從沒有讓墮罪過夜的情況。”尊者在行途中也是一樣,他去哪裏都隨身帶一個木製曼茶盤,每當閃現惡分別念時,馬上取出來,在路邊供曼茶忏悔,直至忏淨了才繼續趕路。對我們很多人而言,這一點可能很難做到,有時生了惡念也無所謂,根本不察覺。所以,修行好的人跟修行不好的人,行爲上確實差別很大。

  《大般涅槃經》講過:“世有二人,甚爲希有,如優昙花。一者不行惡法,二者有罪能悔。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