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一樣,那天我們去看了,據說有叁十多公裏,從北戴河別墅一直通往山海關機場,還是很厲害的。)
大臣到了嘎達亞那尊者所在之地,問:“國王及人民以何因緣,共同遭此災難?”
尊者答言:“過去無量劫前,某國有一長者女,住在樓上。一天早晨,她在樓上掃地,灰塵隨手倒了下去,剛好有個化緣的比丘經過,汙物全部倒在了他頭上。長者女見後,絲毫沒有忏悔之意。後來她嫁了一個好丈夫,很多女人問她以何因緣,得此良配。這個女人回答:“沒什麼別的。只是我在樓上掃地時,將灰塵掃到比丘頭上。以此因緣,嫁了一個好丈夫。”其他女人聽後,也紛紛效仿。由是業緣,如今全感受了這個果報。”
由此可見,這即是衆生的一種共業。那天我在玉樹地震現場,見到許多人被埋在地下、許多屍體被挖了出來,不禁暗自心想:“這些人往昔肯定造過同一個惡業,現在果報成熟了,就一起感受這樣的痛苦。”
前不久,聽說有個特別有錢的香港女人,在上海舉行盛大生日晚宴,人均消費兩萬人民幣,一晚上總共花了數百萬。當時吃的是頂級蟹宴,不少信佛的大明星也到場了,很多媒體都罵他們,說他們不該參加。試想,晚宴上全部吃螃蟹的話,那要死多少衆生?再過幾世,這些人共同會感受什麼果報?真的難以想象。
像幾日前的舟曲縣泥石流,死傷將近有兩千人。當時,那裏突降強降雨,晚上12點鍾時,泥石流沖進縣城,把人們全部埋在地下。所以,不管是兩千人也好、兩百人也罷,只要共同造了惡業,將來必會共同受報,這是一種必然規律。
總之,行善者受苦、造罪者得樂,其實皆是由往昔業力所致。我們現在無論行善、作惡,果報雖不一定馬上成熟,但在來世、來世的來世也必會現前。《親友書》雲:“有者所造諸罪業,縱未即時如刀砍,然死降臨頭上時,罪業之果必現前。”《佛說立世阿毗昙論》[4]也說:“初造惡業時,不如火即燒,如灰覆火上,隨逐燒罪人。”又雲:“惡業未熟時,癡人謂甜美,其業既熟已,方知是苦難。”世間上有些愚癡的人,認爲自己不受因果約束,殺生造業沒有果報,卻不知這只是時間早晚而已。你造業雖不一定馬上受報,但只要因緣成熟了,勢必會讓你感受痛苦。
因此,對于因果的道理,我們要時刻生起定解、加以取舍,萬萬不能以“善惡無分別”、“萬法唯心造”等禅宗或大圓滿的高深法語,來輕視因果。蓮師也曾對國王赤松德贊說:“君王,我的密乘見解極其重要,但行爲不能偏墮于見解方面,而要小心謹慎,不違背因果。否則,見解上一切萬法都不存在,不思善、不思惡,而行爲也是這樣的話,就會善空惡空黑法漫布,見解也將成爲魔見。同樣,見解也不能偏墮于行爲方面,否則,行爲上始終有實執,見解也是如此的話,將會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,從而在輪回中無有解脫之日。”
這個教言,大家一定要記住!法王如意寶也常引用《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》的教證[5]說,作爲一個修行人,見解上,要依止龍猛菩薩的空性無二見;而行爲上,則應隨學靜命菩薩的小乘別解脫行爲。但如今很多人往往與此相反:見解上連小乘的人無我、四法印都不懂,基本的出離心、因果觀都沒有,行爲上卻遠遠超過密宗的行爲,這完全是一種顛倒。
前段時間,不少人都在傳:藏地有個修行人,對許多信徒說:“你們在湖邊看著,龍王給我個伏藏品,我要從湖裏取出來。”然後就把一尊佛像用布纏在腿上,兩手空空地去到湖裏。他本打算偷偷解下那佛像,再當成伏藏品拿上來,沒想到,到了湖裏以後,腳一滑沒有站穩,竟然被淹死了。等他的屍體被撈上來後,人們才發現了他腿上的秘密。
還有一個真事,是外面很多領導講的:有個修行人爲了讓信徒生起信心,就把一尊銅佛像用布緊緊纏在腰間。過了幾天以後,佛像的印迹留在了他腰上。他就掀給很多人看,說自己身體自然出現了佛像……
這種人,不要說大圓滿的見解,就連最基本的因果也不相信。就算是個在家人,也不敢如此輕賤佛像,他們卻敢這麼做,這就叫“善空惡空黑法漫布”,如此行爲特別可怕!
因此,蓮花生大士所講的見解與行爲之關系,是特別關鍵的問題,希望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若想成爲一個佛教徒,即使造不了什麼善業,也沒必要以佛教的名義造下滔天大罪。正如蓮花生大士所說:“是故見比虛空高,取舍因果較粉細。”所以,我們即使有再高的實相見解,不管是大圓滿、大中觀、大手印,還是禅宗、淨土宗的殊勝見,取舍因果的行爲也要細致入微,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樣,絲毫的惡法也不做,點滴的善法也要行持。
當然,因果之間的關系,只有佛陀才能徹底了知,誠如《大智度論》所言:“雖空亦不斷,相續亦不常,罪福亦不失,如是法佛說。”因果雖是空性,但並非斷滅;雖然相續不斷,卻也不是常有;衆生所造的罪福,永遠都不會失壞。這種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,其中的甚深奧秘,凡夫人的粗大分別念無法抉擇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對因果法門有甚深的認識。
有人曾問帕單巴仁波切:“如果一個人證悟了空性,然後又造了罪,這對他有沒有害處呢?他會不會墮惡趣?”
帕單巴仁波切回答:“假如真正徹悟了空性,那就絕對不會造罪。爲什麼呢?因爲證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時的。”
所以,一個已經開悟的人,定會謹慎取舍因果,不可能殺害衆生,肆無忌憚地造惡業。由此也可以推知,倘若一個人隨隨便便造業,對因果根本不重視,那他肯定沒有證悟空性。現在有些人口口聲聲說開悟了,但平時造的業相當嚴重,由此,他的真實境界也可見一斑。
當然,對有些大成就者來說,爲了利益衆生,行爲像濟公和尚一樣吃肉喝酒,這對他的境界不會有任何影響。如《正法念處經》雲:“若知業果者,常見微細義,彼惡所不染,如空泥不汙。”倘若真正了知因果,取舍方面會極其細微,即使造了罪業也不會染汙相續,就像泥土無法玷汙虛空一樣。顯宗《正法念處經》的這個教證,跟密宗的行爲和見解頗有相似之處。不過我們作爲普通人,假如渴望修持正法,就必須將取舍因果放在主導地位,見解和行爲不能脫離或墮于一邊。如果隨著見解越來越高,行爲也越來越如法,對衆生的悲心越來越強烈,這說明你的修行沒有誤入歧途。(怎樣根據一個人的行爲推斷其境界,這在《十地經》中有很多方法。)
那麼,因果不虛之引導,在相續中生起的界限是怎樣的呢?
應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。
一次,弟子藏頓巴問米拉日巴尊者:“您的行爲已完全超出了凡夫人的意境,上師仁波切,您最初是金剛持,還是哪一位佛菩薩的化身?”
米拉日巴尊者回答:“認爲我是金剛持或某位佛菩薩的化身,這說明你對我有誠摯的信心,但對于正法來說,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邪見了。(因爲他覺得只有古佛再來才能這麼做,卻沒有認識到正法的力量。現在有些人也常這樣講:“上師是聖者,他能做到的,我怎麼做得到?”這種自我輕毀的說法,對法來講是個大邪見,其實只要像米拉日巴那樣能看破世間、相信因果,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。)
爲什麼這麼說?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,殺了很多衆生,造了滔天大罪,當時想肯定只有墮地獄而別無出路了,于是集中精力、兢兢業業地修持正法。依靠上師傳授的密宗甚深要訣,經過一系列苦行,才在相續中生起了殊勝功德。而你們,由于對因果生不起誠信,故對正法不能如此精進。倘若你們也能發自內心誠信因果,像我那樣刻苦精進,那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,都能生起同樣的功德。到那時,你們也可以稱爲是金剛持或佛菩薩的化身了。”
當時,弟子希哇俄也問米拉日巴尊者:“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師時,有那樣虔誠的信心,忍耐受苦;而得法以後,又在山中那樣精進修行。無論從哪一方面看,都不是我們能做到的。我們都不敢再修這個法了,可如此又解脫不了輪回,該怎麼辦才好呢?”
尊者說:“我沒有別的竅訣,唯一就是要誠信因果。凡是有心的人,聽了因果能相信的話,也一定能做到像我這樣精進修持。如果你相信因果,依止上師的信心自會增長,求法遇到任何違緣也不怕。否則,若對因果半信半疑,就會缺少行持善法的心力,修行肯定不會成功。”
當然,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苦行和精進的事迹,在印度、西藏兩地都極爲罕見。《岡波巴尊者傳》中記載:當岡波巴離開米拉日巴尊者時,尊者本想給他傳個最深的竅訣,但想來想去也沒有舍得。于是尊者坐在河的此岸,目送岡波巴離開。岡波巴渡河行了一小段路後,隱約聽見尊者呼喚他的名字,就立即回到尊者面前。
米拉日巴尊者對他說:“唉,我這個竅訣雖然至爲殊勝,有點舍不得傳人,但如果連你都不傳,那還傳給誰呢?還是傳給你吧。”
岡波巴歡喜雀躍萬分地說:“那麼,我是否要准備一個曼茶作供養呢?”
尊者說:“曼茶倒不需要。只要你莫辜負我這個竅訣就行了。好,現在你看——”說著,尊者就將衣袍撩起,只見他周身上下都是多年苦行而結成的網狀老繭!尊者繼續說:“我再沒有比這更深奧的竅訣了。我是經過這樣的苦行,心中才生起功德的,所以,你也要以最大的堅忍來修行才好。”這件事在岡波巴心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,他一生對上師的教誨也沒有忘記,依靠不斷的苦行,最後獲得了無上成就。
因此,對以上因果的這些要點,我們務必從心坎深處生起堅定的誠信,並且暗下決心:“平時包括細微的善業,也要以叁殊勝攝持而盡力奉行;就算是再小的惡業,遇到生命危難也不去做。”尤其在日常生活中,隨時隨地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。
一、早上:
我們早晨起床時,不能像牛羊從圈裏爬起來一樣,一躍而起,邊擦眼屎邊上廁所。而應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二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