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叁節課
思考題
287、什麼叫解脫?若想獲得解脫,必須具備哪些因?最終能得到什麼樣的果?
288、依止上師有什麼必要?這是否只是藏傳佛教的特色?請說明理由。
289、我們在依止上師之前,應當如何觀察上師?尤其是密乘上師,必須具足哪些法相?假如你認識的人,不觀察上師就隨便依止,你會怎麼做?
290、什麼叫四攝?請一一解釋其具體含義。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《前行》已經講了人身難得、壽命無常、輪回過患、因果不虛,下面講第五個共同加行:
五、解脫利益
首先是作者對根本上師如來芽尊者,畢恭畢敬地進行頂禮:
多成就者智者所攝受,依照上師言教而修行,
解脫勝道無誤示于衆,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。
他的上師究竟有什麼功德呢?爲曆代大成就者、智者所慈悲攝受,並依循這些上師的言教如理修持,最終生起了無我智慧,通達一切萬法實相,同時將自己所證悟的解脫聖道,無誤地傳授給有緣衆生。在如此具無上妙德的上師足下,華智仁波切恭敬地頂禮。
我們作爲後學者,也要經常對大恩根本上師爲主的一切傳承上師,進行皈依、頂禮、供養等。在此過程中,既可以念誦儀軌,也可以觀想功德,還可以用這些偈頌作祈禱,以令自己生起無比的信心、歡喜心。
丙五(解脫利益)分二:一、解脫之定義;二、解脫之分類。
丁一、解脫之定義:
所謂的解脫,是指脫離輪回這個大苦海,依靠《叁主要道論》所講的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無二慧,斷除自相續的一切煩惱,遠離叁界的一切痛苦,最終獲得聲聞、緣覺、圓滿菩提其中任意一種果位。
當然,世間人對“解脫”也有不同的定義。例如他們認爲,從監獄釋放出來是種解脫,從疾病纏繞中得以康複是種解脫,擺脫困境獲得自由也是種解脫。然而,這些解脫只是相似的,唯有根除了一切煩惱種子、一切痛苦之因,才能稱爲真正的解脫。這一點,我們要發自內心有種向往之心,否則,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了。
對于《前行》的這些內容,大家務必要先從文字上明白,然後再對意義不斷去思維、串習。否則,只是把所學的理論留在書本上,當翻開書或聽上師宣講時,自己好像有一種感覺,而一離開這種環境,心態馬上恢複到往常一樣,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。
《前行》也好、其他法門也好,大德所講的每個教言,其實都可以滋潤我們相續,都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利益。然而,由于衆生的根基不一樣,所得的收獲也不相同:有些人依靠這些書本和教言,自相續的煩惱完全可以遣除;而有些人長年累月都在聞思,可真正要與煩惱進行搏鬥時,由于缺乏正知正念,始終不能大獲全勝。
所以,大家在學習的時候,哪怕每天只聽一節課,也要有一節課的收獲。比如前面剛講了“因果不虛”,講完了以後,在沒有別人的勸導下,你應該自覺地總結一下:因果不虛大體上講了什麼內容?裏面的公案和教言對我有什麼幫助?我以前是什麼樣的心態?以後要趨向什麼樣的道路?……作爲智者,理應方方面面地反觀自己,這對修行來講不可缺少。
總之,在這裏,我們首先要知道何爲解脫。現在有些佛教徒,口口聲聲說希求解脫,但他們有沒有去尋找解脫之路呢?這恐怕要打個大大的問號。
丁二(解脫之分類)分二:一、能獲解脫果位之因;二、叁菩提之果。
戊一、能獲解脫果位之因:
從“人身難得”開始,以四種厭世心的修法先調順相續;然後,再修持“皈依”、“發心”、“修金剛薩埵”、“供曼茶羅”等,直到聖道正行完全圓滿之間,每個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,這就是解脫之因。
其實,四種厭世心的修法——人身難得、壽命無常、輪回過患、因果不虛,是一切修行的基礎,以此可生起真實無僞的出離心。倘若你沒有打好這個基礎,其他修法根本沒辦法進行,即使修了最高的大圓滿、大手印、大威德、大中觀,和禅宗、淨土宗的甚深法門,也將會統統成爲今世之因。
今世之因與來世之因有非常大的差別。所以,在有經驗的上師看來,要想弟子修有所成,首先必須以共同四加行看破今世,不然,修法肯定不會穩固,修行境界也不會長久。然後在此基礎上,再去了解並修持每一個不共加行。若能做到這一點,那解脫之因就具足了。
《前行》這本書從頭到尾的內容,實際上就是完整無缺地闡述了解脫之因。若能明白這裏所講的斷惡行善之路,遠離一切惡業,歡喜行持一切善法,那現世中會享受快樂,來世必定會得到解脫。誠如《正法念處經》所雲:“若人遠離衆惡業,喜行善法心愛樂,此人現世常安樂,必得涅槃解脫果。”
因此,大家一定要知道修加行的重要性。這一點,我在前面也詳詳細細介紹過,相信很多人會比較重視,否則修行無法成功。然而,也有不少人不願修共同四加行,反而對氣功、瑜伽,以及觀明點、觀佛像、觀文字感興趣。其實這些修法並不難,但你若要變成個修行人,對人身難得、壽命無常等生不起定解的話,修什麼都不會太長久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再再努力,要明白解脫之因!
戊二、叁菩提之果:
無論獲得聲聞、緣覺、圓滿菩提叁者中任何一種果位,都是寂靜清涼的,因爲已脫離了輪回痛苦的狹道。尤其是如今我們遇到了大乘佛法和善知識,理所應當唯一希求圓滿菩提,精進奉行十善,修四無量、六度、四靜慮、四無色、二止觀[1]等一切法門。並且在實修的時候,先要發起菩提心,然後一心專注、不被違緣所轉,最後爲利益一切衆生作回向來攝持。
就像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情,有了前因,才會有後果。同樣,在座的人都是希求解脫者,若能具備前面所講的解脫之因,最後肯定會獲得解脫之果。爲了達到這樣的目標,我們首先要從出離心修起,明白輪回中一切感受是痛苦的,一切萬法是無常的,無我寂滅才是永恒的安樂。
唐朝的義淨法師,就曾譯過一部特別短的經典,名叫《佛爲海龍王說法印經》,經中記載[2]:一次佛陀在龍宮,爲1250位比丘和衆多菩薩宣講佛法。當時龍王問:“有沒有一法簡單易行,卻能涵蓋一切?”佛陀說:“有四殊勝法,若能受持讀誦、深解其意,則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的功德無異。四殊勝法是什麼呢?諸行無常,一切皆苦,諸法無我,寂滅爲樂。”
這即是我們平時常說的“四法印”。你們若沒時間讀很厚的經典,那每天念一遍這個偈頌,我覺得應該沒有問題,佛陀說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要。若能把這四句偈放在課誦裏,經常讀一讀、想一想:“萬法都是無常的,一切感受皆爲痛苦,若能通達無我的境界,便可獲得寂滅爲樂的涅槃。”這是相當有必要的。
實際上,“寂滅爲樂”就是解脫之果,這也是叁界衆生的究竟目標。我們行持的一切善法若以菩提心攝持,最終即可獲得這種殊勝果位。因此,大家千萬不要搞錯目標了,否則,修行再精進也是徒勞無益!
【解脫利益之引導終】
六、依止上師
丙六(依止上師)分二:一、依師之必要;二、依師之次第。
丁一、依師之必要:
自古以來,一切佛經、續部、論典中,從來沒有“不依止上師而成佛”的曆史。包括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,往昔也是在大釋迦牟尼佛面前供養、發心,後于不同的地方依止善知識,獲得許許多多教言後,最終才成就佛果的。現實生活中也看得出來,通過自學而生起五道、十地功德的人,確實一個也沒有。所有的大成就者,無論是印度、藏地、漢地,皆因依止善知識、承事善知識而通達了一切,獲得了真實果位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十方法界中,所有諸佛法,汝事善知識,一切皆能入。”
曾經有些孤陋寡聞的人說:“只有藏傳佛教才重視依止善知識,甚至把善知識看作是佛。”他們還引用米拉日巴、其他上師的傳記進行破斥,此舉真的很可憐!他們如此大肆宣揚邪說,很可能以盲導盲,誤導智慧不成熟的人跟著隨波逐流。其實,這種人根本沒看過佛教的大經大論,也不懂佛陀的真正教義,只是聽了只言片語,便開始斷章取義、信口開河,這完全是愚者的行爲。
佛陀在許多經典中親口說過,自己涅槃後將化現爲善知識,利益末法時期的無量衆生。如《大鼓經》雲:“阿難莫哀傷,阿難莫哭泣,我于未來時,化爲善知識,利益汝等衆。”實際上,這也並非是藏傳佛教的一家之言,漢文《涅槃經》中也說:“我又示現閻浮提中而作博士,爲教童蒙令住正法。”從這個教證可以看出,佛陀會在世間示現爲善知識的形象來度化衆生。
如果沒有善知識,就算你再聰明、再能幹,不要說現前五道十地的功德,包括《大圓滿前行》的有些名詞和修法,也不可能通達無礙。以前有些道友比較傲慢,認爲自學完全可以成佛,但因爲缺乏善知識的引導,最終只能是虛耗光陰、一無所成。因而,在佛教中,善知識確實特別重要。倘若沒有親近善知識,就算每個衆生皆具如來德相,但也很難見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叁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