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對阿難、難陀生起了貪心,日日期盼他們到來。于是佛陀幻化出無比莊嚴的童子,她見後倍加愛慕,就與其一起做不淨行。童子天天與她纏綿、不知疲倦,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變成了痛苦萬分。童子告訴她,自己一旦與女人纏綿,就必須要12天才休息。淫女厭悔不已,抱怨連連。童子不堪其辱,就在她身上自殺了,但屍體一直纏著她的身體,慢慢腐爛,直至變成白骨。淫女此時貪欲全息,祈禱淨飯王子(佛陀)來解救她。佛陀出現在她面前放光,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,然後給她講法,她最終也獲得了聖者果位。[2]
可見,漢傳佛教一些經典中,關于這方面,也以比較隱晦的方式作過描述。現在有些人一聽雙運和降伏,就擔心密宗在道理上說不過去。其實在小乘別解脫戒中,貪欲就是貪欲,這些肯定說不過去,但在大乘顯宗的了義經典中,還是間接提到了這些教義。前段時間,我也引用過《善巧方便經》[3]的幾則公案。假如說貪欲永遠不能轉爲道用,那漢傳佛教中很久以前就翻譯出來的這些經典,其中的公案又該如何解釋?因此,大家不要隨便排斥藏傳佛教。
當然,有時候也不能太過激了,倘若認爲學佛什麼都可以做,是非、對錯不用管,這樣也不行。要知道,我們觀察善知識極有必要,有些善知識完全是假裝的,什麼法相都不具足,對這樣的人則不應依止。就像世間上買一些産品,其中有真也有假,有些只值10塊錢,但經過一番包裝,卻被貼上了180塊錢的標簽,以至于特別愚癡的人經常受騙;還有些藥不但不是藥,反而對身體有害,但因爲廣告打得特別好,許多人都爭相購買,最後害了很多人。
所以,在這些問題上,我們要用智慧認真觀察,如果自己取舍實在無能爲力,至少也應該問問別人。就像你買一件商品,到底它合不合格、來源怎麼樣,找有經驗的人問一問很有必要。而依止善知識的問題比這更嚴重,你東西買錯了,充其量也只是浪費了錢,或者暫時對身體不利,但依止錯了人的話,不僅僅這一生的時間、錢財、精力被浪費了,乃至生生世世的善根也被毀壞了。所以,大家務必要尋找好的上師。
依止了上師之後,我們對上師的任何行爲,都不能視爲顛倒,唯一要觀清淨心。如《功德藏》雲:“諸行不應生邪見,聖地數多自在者,顯現劣種惡形象,惡劣之中極惡劣。”有些上師的顯現非常非常惡劣,《密宗大成就者奇傳》中就有不少這類故事,但作爲具相的弟子,對上師的許多超勝行爲,都不會産生邪見,並能欣然接受。
《十住毗婆沙論》亦雲:“內有功德慧,外現無威儀,遊行無知者,如以灰覆火。”有些上師內在具有殊勝的智慧,但外面的威儀不一定如法,這個時候,沒有智慧的人若輕賤他、誹謗他,就會像坐在被灰覆蓋的火上,過一會兒就燃起來了,相當危險!
如今許多人對已得過法的上師,經常議論這個不好、那個不好,包括在網上的各種言詞,讓人聽了都特別害怕。其實,這樣做對你自身非常不利。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,也許你終生都看不出來,直到死還認爲他是壞人,結果他卻真是諸佛菩薩的化現。所以,我們對上師理應觀清淨心,盡量少說過失。
尤其是跟一位上師時間久了,就會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,將其很多行爲都觀爲過失,這即是所謂的“久伴于佛亦見過”。意思是說,就算是佛陀,也會有人去見他的過失。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,一切功德圓滿、一切過失斷除的,唯有佛陀一人,但是沒有信心、具有邪見者,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,也會覺得他沒什麼了不起,就像善星比丘一樣。
善星比丘,有些經論說是佛陀的兄弟,而漢地《法華玄贊》中說是佛陀爲太子時所生之子,如雲:“佛有叁子:一善星,二優婆摩耶,叁羅睺。”《涅槃經》亦雲:“善星比丘,是佛菩薩時子。”不管怎麼樣,反正善星比丘這麼一個人確實存在,而且是佛陀的親戚。他當時對佛陀的言行舉止不僅不生信心,反而經常無端誹謗。
關于他的行爲,《大般涅槃經》33卷中描寫了很多,讓人看了有點啼笑皆非。比如說,一次佛陀在晚上爲帝釋天傳法,善星比丘因爲是侍者,必須承侍佛陀就寢後,自己才能休息。他一直在那兒打瞌睡,很不耐煩佛陀說法的時間太長。當時王舍城有種風氣:每當孩子哭鬧不休,父母就會嚇唬道:“薄拘羅鬼要來抓你了!”善星猛然想起此事,就恐嚇佛說:“世尊,快去禅堂歇息吧,不然薄拘羅鬼要來抓您了!”佛陀回答:“癡人,你不知道佛已斷除了四魔,是無所懼的嗎?”帝釋天在旁邊看到這一幕後,對善星比丘的愚癡驚訝不已。
還有一次,佛前往城中乞食,照例善星要跟在身邊。許多人信佛虔誠,念念不忘要瞻仰佛陀,即使是佛的腳印也想頂禮膜拜。不料,善星跟在佛的後面,故意把佛的足迹踏亂抹去。結果不但抹不掉,反而讓大家十分反感。
他們進了城之後,在一家酒館旁,看見一個異教徒喝醉了,滿口胡言亂語。善星聽了非常敬佩,很高興地跟佛說:“世尊,如果世上有阿羅漢,此人可以說是阿羅漢中的阿羅漢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說:沒有善惡因果的存在。”佛陀搖頭道:“你不是常聽我說法嗎?阿羅漢是不喝酒的,也不會誹謗佛法,說善惡因果不存在。而這個人無惡不作,怎能算是阿羅漢呢?”善星聽後不服氣,也不相信佛的說法。
還有一次,有個異教徒叫苦得,他不承認因果,常對人宣揚:“煩惱是無因無緣産生的,解脫也是無因無緣産生的。”善星聽了又非常贊成,立刻禀告佛說:“世尊,世上如有阿羅漢,那苦得正是最殊勝的阿羅漢。”
佛陀回答:“苦得不是阿羅漢。他連什麼是阿羅漢都不知道。”
善星問:“您不是阿羅漢嗎?怎麼阿羅漢也會對阿羅漢生嫉妒心?”
佛陀說:“我不是生嫉妒心,只有你才有這種邪見。苦得根本不是阿羅漢,再過七天他會腹痛而死,死後投生爲食吐鬼,屍體被同學擡到屍陀林中。落到這種下場,很明顯他不是阿羅漢。”
聽了佛的預言,善星趕緊跑到苦得那兒告訴他,並說:“您一定要注意啊,千萬不要被佛言中了,要想辦法讓佛落個妄語罪。”苦得聽後便在六天中不飲不食,到了第七天,實在忍不住就吃了黑蜜,喝了點冷水,結果腹痛而死。
善星聽說這個消息後,匆匆趕到屍陀林去,見苦得的屍體旁真有一個食吐鬼。善星提心吊膽地問:“大德,您死了嗎?”“死了。”
“怎麼死的呢?”“腹痛死的。”
“誰把屍體送來的?”“我同學送來的。”
“您現在投胎轉生爲什麼?”“食吐鬼。”
食吐鬼繼續說:“善星,你不要對佛起邪見。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妄語者,所說的一切都是實話,你爲什麼不信呢?假如世上有人不信佛語,將來也會落得我這樣的下場。”盡管如此,善星對佛的邪見仍沒有消除。[4]
善星在二十四年[5]中當佛的侍者,對十二部了如指掌,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傳講。可是他將佛的一切行爲都看成了欺诳之舉,對佛連芝麻許的功德也看不到,並認爲:“除了我沒有佛的一尋光外,我們二人完全相同,而且我在智慧方面遠遠超勝,不應該給佛當侍者。”生起這種邪分別念後,他對佛說:“二十四年爲汝仆,除身具有一尋光,芝麻許德吾未見,知法我勝不爲仆。”說完就揚長而去。
當時,阿難問佛陀:“善星將來會轉生到何處?”
佛陀告訴他:“善星現在只有七天的壽命,死後將于花園中投生爲餓鬼。”
阿難來到善星跟前,將佛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。善星暗想:“有時候他的謊話也可能成真,不管怎麼樣,這七天中我還是要謹慎,等七天過後我再好好羞辱他。”于是他在六天當中水米未進。到了第七天早晨,他感到口幹舌燥,于是喝了一口水,沒想到水未消化而氣絕身亡,死後在花園中投生爲一個具有九種醜相的餓鬼[6]。
現如今,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樣的弟子,依止上師的時間長了以後,就會産生各種惡念。我曾見過有些人,剛開始對上師很有信心,但後來聽信別人誹謗,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,覺得“我在你身邊做事好多年,現在不願意繼續呆了”,離開時也認爲自己勝過了上師,並將所了解的許多事在世人面前毀謗,這種現象也比較常見。
其實作爲有智慧的弟子,不會盲目地跟著愚者。根登群佩就有個格言說:“愚者雖不會跟隨我,但我也不要跟著愚者跑,這是智者的第一個誓言。縱遇命難也不要舍棄。”這是大智者的語言,我覺得裏面有很甚深的意義。我們具有智慧的人,不要跟隨世間愚人;而愚癡之人能不能跟隨我們呢?也很困難,他們就算暫時依止了智者,但時間長了以後,也總會離開的。可見,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。《薩迦格言》也說:“智者無論再計窮,絕不邁步愚者道。”所以,有智慧的人萬萬不要學愚者舍棄上師、誹謗上師,一旦將上師的行爲看作過失,就要在心裏譴責自己:“這絕對是我的心識、眼識不清淨所致,上師的行爲根本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過失或缺點。”從而對上師更加生起信心和清淨心。
剛才也講了,以外在行爲去衡量內心境界,是很容易出錯的。《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》中還講過一個重勝王,他雖然已得聖果,但爲了度化某女人,而示現與其同床,令其發起了無上道心[7]。所以,我們無法了知別人境界的話,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測。《十住毗婆沙論》也說:“若以外量內,而生輕賤心,敗身及善根,命終墮惡道。”記得《親友書》曾講過四種人[8],其中一種就是內成熟而外不熟。就像有些大成就者,雖然已獲得解脫,但有時因度化衆生的需要,示現的行爲看似不如法,實際上卻能成熟衆生的善根。
故作爲弟子,在依止上師時應如《功德藏》所說:“自己未調自心前,迷亂觀察無量罪,善星精通十二部,見師行爲狡詐相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六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