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七節課

  

第七十七節課

  

思考題

  303、平時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,我們有什麼需要值得注意?請一一說明。你以前沒有做到哪些?

  304、倘若有人誹謗上師,對上師有邪見,你與這種人應當如何交往?爲什麼?

  305、不與破誓言者爲伍,這是否不慈悲?請說說你的看法。

  306、對待金剛道友應以什麼樣的態度?請用比喻加以說明。你能做到多少?

 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
 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
 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
  
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
  
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  
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
  現在正在講“依止上師”,這個講完以後,就要講不共加行了。在此之前,我想提醒大家:一、共同加行的基礎一定要打好、一定要修,否則,不共加行的境界很難生起來;不共加行若沒有修好,那麼,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、大圓滿的境界就不太容易現前。

  所以,這次講《前行》,時間雖然比較長,但我認爲非常有意義。無論從自身的經驗,還是其他上師的傳記看,加行修得特別好的人,後來修行不易退失;加行修得不好的話,就算暫時能生起一些驗相、獲得一些成就,但很快的時間當中,這一切就銷聲匿迹了。因此,我一再地要求修共同加行,希望你們能引起重視。

  二、不共加行中的磕頭[1],現在已經開始了。大家若能每天磕一些,日積月累就會積少成多。有些人覺得修一次加行特別累,尤其是磕頭最辛苦,但對精進的人來說,這並不算什麼。以前我好像也講過,青海那邊有位上師,他一輩子修了十六次加行。還有,前不久有位從國外回來的法師說,我們藏地公認的一位大德,50年代出去後就堅持每天磕一百個頭,如今將近五十年了,他一直沒有間斷過。就算有時候去其他國家訪問,或者參加一些國際會議,當天晚上也會抽空把磕頭補上。前幾年統計下來,總數大概有420多萬。

  我聽了這些事迹後,覺得人與人之間確實差別太大。表面上看來,誰都會吃飯、走路、說話,但修行的勇氣卻有天壤之別。有些人修一次加行,就叫苦不疊,覺得難如登天;而有些人無論修了多少次,對他來講也輕而易舉、易如反掌。

  所以,大家在修加行時,要隨學這些大德的精進。尤其是城市裏的很多佛友,一開始都比較積極,但慢慢地,就力不從心了。也正因爲如此,我才強調共修的重要性,否則,只依靠個人的力量,修加行很難善始善終。包括我自己在內,跟大家一起磕頭的話,怎麼樣也能堅持下來,但如果私下單獨修,就總有一件事情纏著自己,不能全力以赴。

  其實修加行打好基礎,對每個修行人來說都非常重要,不然我也不會花這麼長時間一直講。對我個人而言,長期都在研究佛法、學習佛法,若是講些簡單的修法、儀軌或者大經大論,也不會講不來,至少字面上可以劃下去。但我通過再叁觀察,覺得對大家最有用的就是加行,所以這幾年想講廣一點,讓你們對它的印象深一點,這樣各方面的修行才不容易退失。

  不然,有些人剛學佛時特別積極,但是過一段時間,就開始生厭煩心了。誠如華智仁波切在《蓮苑歌舞》中所說:“聞思猶如蝌蚪身。”蝌蚪的尾巴一開始非常長,慢慢就越來越短了。有些人的修行也是如此,最初特別特別興奮,白天不休息、晚上不睡覺,但用不了多久就放棄了,最後什麼法都不修了,這樣虎頭蛇尾就不可取。

  那天我看到宗薩欽哲仁波切在網上呼籲各國的道友修加行,並說會帶大家一起修,報名條件是必須修十年,每天坐禅兩個小時以上。當時大概有叁四百人報了名,中國只有幾個,大多數都是西方和東南亞國家的。我見了以後,覺得他們的善根很不錯,如果在我們這邊修五六年加行,不天天強調的話,好多人都忘了。有些人就像叁年級的小學生,沒有老師整天拿教鞭盯著,就不太聽話。明明自己都是下午五六點鍾的太陽了,可還是沒有自覺性,總以爲生活中這個重要、那個重要,什麼都放不下。對我來講,始終覺得修加行比什麼都重要,跟你們的想法可能有點沖突,在這個問題上,希望大家多思考思考。

  

  今天繼續講依止上師的道理:

  平日裏,我們在上師身邊時,必須恭恭敬敬、如理如法。

  起身:當上師從座上起身時,自己要毫不遲疑地站起來,絕不能視若無睹,依然坐著、甚至躺著。當然,假如上師開許了,自己則不用站起來。否則,故意輕慢上師的話,不要說來世,就算是即生中,也會感受各種果報。

  安坐:上師安坐之時,要向上師請安問候,看上師身體怎麼樣、心情怎麼樣、吃得怎麼樣……然後再觀察時機,供養相合上師心意的用品等。

  觀察時機十分重要,倘若上師不高興時,你非要拿個供品作供養,反而可能會觸惱上師。只有各方面因緣成熟了,供養上師才有殊勝功德。當然,供養時還要看上師的心意,假如上師根本不喜歡,或者用也用不上,你供養了也沒有多大意義;但如果上師比較喜歡,你則要盡心盡力地作供養。

  作爲弟子,一定要對上師恭敬。格魯派有一位甘珠爾上師說:“上師講的任何話都不能違背,就算上師說太陽是從西邊出來的,你也要承認,並堅信不疑。”以前那些有清淨心的弟子,上師說什麼都聽,並深信上師的語言與佛沒有差別。而現在很多人根本做不到了,倘若上師說太陽從西邊出來,自己馬上就會跳出來糾正:“哎呀!上師,您絕對說錯了!”

  現在的這個社會,有些人片面地強調民主、平等,甚至認爲自己應跟上師平起平坐,沒必要有高低之別,因爲萬法本來就是空性、平等的。這種邪說非常不合理。盡管勝義中一切平等,但世俗當中,依靠恭敬上師、依止上師的緣起,最終能得到上師的智慧、慈悲、境界等超勝功德,也是不虛存在的。因此,我們在依止上師時,能令上師歡喜的事一定要做,並且要時時刻刻憶念上師。

  金厄瓦上師講過,他因爲經常憶念上師、恭敬上師,相續中生起了真實的功德。大家也記得吧,以前法王如意寶在大衆中,經常一提起根本上師就泣不成聲,令當場很多人對依止善知識的功德生起了堅定信心。我經常會想:現在學院的人數雖比法王在世時還要多,但講課的加持力明顯不如以前了。以前法王講一堂課,大家都會法喜充滿,內心有極大的轉變。譬如一講人身難得,全學院的人都覺得人身確實很難得,要馬上修法;一講壽命無常,每個人就不敢浪費時間了,不然無常到了怎麼辦;一講到依止上師的功德,大家就特別有感觸,覺得一定要恭敬上師。而現在,個別法師盡管也講得很精彩,口才非常好,但聽法的人有沒有轉變卻很難說。所以,高僧大德一旦離開了這個世間,許多與他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衆生,心裏的正法也會隨之而隱沒。

  當然,從另一方面看,現在法王如意寶的功德、事業、加持始終沒有消失,無論你見過上師也好、沒見過上師也罷,如今有機會參加聞思修行,我認爲都是上師的一種事業。試想:假如上師當初沒有開創這個佛學院,沒有培養這麼多高僧大德,後學者肯定無緣學習那麼多佛教的道理。

  原來上師曾講過:“學院裏的人哪怕生起一刹那善根,也都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加持。”同理可推,現在我們哪怕産生一次諸法無常、諸行皆苦的念頭,也全是上師如意寶的加持。若能意識到這一點,對上師真正産生信心,如今在這個末法時代,修法才會有一種感受,法的力量才可以體現。否則,光是表面上依止上師、表面上修行,那只是一種形式,對自己的作用不會很大。

  因此,大家要多閱讀前輩大德的事迹,看看他們是怎麼依止善知識、怎麼長期祈禱傳承上師的。這些大德依靠對上師的信心,時時都處于修行之中,而我們是有空閑、心情好了,才願意聞思修行;心情不好了,或者遇到違緣逆境了,馬上將佛法完全放棄,甚至産生一些邪見,這說明法並沒有融入心。

  其實,不管你修什麼法,都應觀想這是上師的加持,是諸佛菩薩的妙力。不信佛或對佛教研究不深的人,可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,對這樣的感應或加持心存懷疑。但佛教中對懷疑並不排斥,一個人若能對善法生起合理的懷疑,也可以斷除輪回的根本。誠如《四百論》所言:“薄福于此法,都不生疑惑,若誰略生疑,亦能壞叁有。”

  行走:上師走路時,自己倘若隨行的話,也有一些要求:如果走在前面,後背就對著上師,很不恭敬,所以絕不能走在上師的前面;倘若走在後面,會有踩上師腳印[2]、影子的可能,《事師五十頌》雲:“若足踏師影,獲罪如破塔。”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師的後面;假設走在右邊,又會處在首席之位,爲此更不該走在上師右側。

  在佛教中,一般右邊是首席,可世間上就不一定了。聽說美國和中國的規矩就不同,各國的國家首腦聚在一起時,一個認爲左邊最尊,一個認爲右邊爲貴,當年周恩來請尼克松吃飯,就發生了不少笑話。但在佛教中,右邊的地位比較高,有些弟子跟上師拍照時,非要坐在上師右邊高高的位置上,這樣就不是很好。

  既然以上位置都不合適,那跟上師走路時,自己該位于哪裏呢?應在上師左側稍後的地方恭敬隨行。不過,假如路途中遇到危險地帶,或擔心有恐怖事件發生,請求上師開許後,自己走在前面也無妨。關于這方面,《入行論》的講義裏講過,《金剛藏莊嚴續》也說:“夜晚與過河,處于險地時,請求師開許,先行無過失。”

  坐墊和乘騎:身爲弟子,無垢光尊者在《如意寶藏論》中說,除非先經上師開許,否則,絕不能任意踩踏上師的坐墊,乘坐上師的車輛等。

  《事師五十頌釋》還說,對上師的鞋子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七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