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七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坐墊,不要說踩踏,連跨越也不允許。如果實在不得已要跨越,功德光在戒律中講過“爲叁寶而清掃塗墁,可邊誦經堂偈子[3],邊跨越佛殿、佛像、佛塔、中柱之影”,依此理可以類推,一邊誦咒一邊跨越上師身影、資具、衣服、乘騎等,這樣應該也不會有過失。

  以前上師去新加坡時,好多居士信心不錯,非要給上師按摩,在上師的衣服上踩來踩去。索頓管家見後很不滿,叫他們不要踩,但因爲漢語不太好,也沒辦法溝通。我見上師很開心,沒有特別排斥,就沒有出面製止。但後來他們有點過分了,說要用腳按摩上師的背,當時我們趕緊阻止了。

  有些人對上師的衣服、資具,隨便跨越或踐踏,一點感覺也沒有,殊不知這有很大過失。假如你非要跨越,那一定要念金剛薩埵心咒、百字明忏悔,或者也可以念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。

  敲門:敲上師的門不能特別用力,開關門也不要很粗魯,動作一定要輕緩。

  從前阿底峽尊者有個弟子,一邊敲門一邊直呼尊者名字:“覺沃傑,覺沃傑,給我傳個竅訣!”阿底峽尊者似乎沒聽到,並沒有給他開門。他又大喊一遍,屋裏仍沒有反應。直到他喊第叁遍時,尊者面現不悅地開門說:“竅訣不是用大聲叫喊換取的,唯有以恭敬才能得到,我不給你!”

  確實,現在也有很多弟子,連基本的恭敬都不懂,去上師家時拼命砸門:“喂喂喂,裏面有人嗎?上師,快開門!”這樣的行爲很不如法。

  舉止:在上師面前時,必須斷除身體的弄姿作態,表情的嬉皮笑臉、愁眉苦臉,口中的欺人之談、戲耍玩笑、未經觀察的胡言亂語、沒有意義的無稽之談。

  有些人跟上師比較熟了,就非常放肆、言行隨便,這些都應該要禁止。當然,每個上師的心態和性格不同,假如上師不太介意,你這樣做也沒有大礙。但有些人跟上師一起時,本來大家開開心心的,非常愉快地聊天吃飯,他卻在一旁拿著轉經輪愁眉苦臉,特別傷心的樣子,這樣也不一定很適合。《如意寶藏論》、《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》中,專門講過依止上師的很多教言,這些我們一定要明白,不然,就會不經意犯下很多錯誤。

  作爲一個弟子,對上師始終應心懷敬畏,杜絕滿不在乎的心態,言談舉止要寂靜調柔,不能失態。現在社會上很多人,對犯錯沒有慚愧心,對因果沒有畏懼感,對父母師長沒有恭敬心,這樣真的特別可怕。每個人在依止上師時,盡管上師是人,你也是人,你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上師,比如年齡比上師大,個子比上師高,體重比上師重,學問比上師多,文憑比上師強……但上師的廣大智慧、無偏大悲、善巧方便、利益衆生的行爲,你卻不一定趕得上。

  我本人而言,以前依止一些上師的過程中,當時因爲比較年輕,覺得自己好多地方都跟傳法上師相同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後來隨著生活閱曆的增加,才逐漸意識到對自己有過法恩的上師們,確實有不同的功德,是自己遠遠比不上的。

  在昨天的“佛教與科學論壇”中,一位博士後就說,她在依止教授的過程中,從來沒發現教授的任何過失,認爲他是個十全十美的人。當時,我就覺得她的清淨心很好,不然的話,不要說世間老師,就算是出世間傳授甚深佛法的上師,不少人也很難觀清淨心,甚至覺得不如自己。一旦有了這種心念,那上師相續中的功德和超勝境界,自己肯定得不到。

  昔日阿底峽尊者來藏地時,很多人問他:“藏地有這麼多修行人,卻沒人獲得超勝境界,這是什麼原因?”尊者回答:“大乘功德不論生多生少,都要依靠上師才能生起。你們藏人對上師只作凡庸想,如何能生功德呢?”

  所以,我們應當把上師看成是有功德者,以此對上師生起恭敬心和畏懼心,身口意自然可以寂靜調柔,而不會像有些人那樣,聞法的時間越長,內心就越不調順、不堪能。我們學院有個別漢族法師,藏族的喇嘛和覺姆見了也很恭敬,說他(她)講法的內容雖聽不懂,但從外在威儀上看,相續中肯定有功德,一看就讓人起信心。這也是內在境界的一種外在體現,否則,內心十分不調柔的話,走路、說話、做任何一件事,都很容易讓人生邪見。

  綜上所述,弟子依止上師時,行爲應如《功德藏》中所說:“上師起時莫安坐,坐時問安供受用,若行莫隨前後右,踏墊坐乘等折福,切莫猛厲敲師門,舍棄弄姿笑怒容,妄亂玩笑無關語,叁門寂靜而依師。”

  

  假設有人心懷嗔恨、惡口謾罵上師,自己絕不能與之爲友。倘若你有能力製止他的邪見和誹謗,還是盡可能地加以製止;但若實在無能爲力,就不要與他暢所欲言。《功德藏》也說:“詈罵嗔恨上師者,不應爲友盡力止,暢所欲言增大罪,失毀一切諸誓言。”

  對上師特別恭敬的人,經常跟他在一起的話,也會給自己帶來許多功德和境界;有些人不但對上師不恭敬,反而常挑上師的毛病進行毀謗,給上師造各種各樣的違緣,對于這樣的人,千萬不能與他一起聊天、同吃同住。原來學院就有個道友,看見一個人很可憐,就讓他在自己家裏住一晚。沒想到,這人對某上師有非常大的邪見,晚上交談時一直百般誹謗。後來這個道友看製止不了,只好說:“你現在就離開吧,我不敢留你一起住!”然後半夜叁更把他攆出去了。

  現在也有不少人,對上師倒是信心很大,但平時與誹謗上師、甚至破了誓言的人關系特別好,這種情況按照《叁戒論》的觀點,就像跟傳染病人同住而會被傳染一樣,自己也會直接或間接染上破誓言的過患。所以,密宗的有些忏悔文中,常提到需要忏悔自己破誓言的罪業,還有因爲別人而破誓言的罪業。其中,後者就屬于這種情況。

  一旦以上師爲對境破了誓言,那麼在密宗中很難忏悔清淨。《密集金剛》有個講義叫《明炬論》,裏面就有個教證說:“一個人即使造了五無間罪、謗法罪、舍法罪等,死後要立即墮入地獄,但依靠上師的恩德,得受圓滿次第深法而修持,也可成佛。然而,若最初恭敬依止上師,通過聞思了達諸法深義後,反以不屑一顧的口吻侮辱上師。此類誹謗上師之人,甚至與其共處也不得成就,更何況是他本人了?”這個道理,在《句義寶藏論》中也講得很清楚。

  當然,有些人也並沒有破金剛誓言,只不過自己說話不中聽,或者對某某上師有些意見,大家就把他歸爲“破誓言者”,這樣也不合理。任何事都要一分爲二地看待,倘若人家明明沒有破誓言,你卻給他扣上“破誓言”的帽子,這會非常傷害別人;但如果以密宗續部來衡量,某人絕對破了誓言,那你跟他關系特別好的話,自身肯定也會被染汙的。

  因此,法王如意寶在世時就規定:學院中破了密宗十四條根本戒的人,尤其是與金剛上師、金剛道友有嚴重矛盾者,任何一個壇城灌頂或法會都不能參加。我們也曾在上師面前發過願:不與破誓言者共同參加一個灌頂或法會!當然,不知情就沒有辦法了,佛陀在世時也是如此,《別解脫戒》中說,破戒比丘尚未公開之前,與其共住的話,佛陀也沒有遮止。

  剛才那個誓言,我在有生之年中都會堅守。以前也有一些灌頂自己沒得過,但聽說裏面有些破誓言的人,就不敢去了。其實去了也沒用,就如同一滴酸奶可以腐壞一大鍋鮮牛奶,同樣,一個破密宗誓言的人,也能毀壞一百個具誓言者的功德[4]。這是金剛持如來親口所說,並非凡夫人的分別念。這方面,希望大家以後一定要注意。

  漢地有些懂教理的法師認爲:“藏地有這種規定很好,但漢地最好不要有。”實際上,這種說法不太合理。破誓言的過患,並不是以國家、民族、地方分的,不管是任何一個人,只要受了密宗戒、依止了金剛上師,後來卻不好好守護而破了誓言,那漢族人也好、藏族人也好,都要一視同仁加以對待。

  所以,在我的一生中,對那些明顯破了誓言的人,不管是藏族、漢族,甯死也不會一起接受灌頂、傳法。當然,這是我個人在上師面前發的願,至于在座的僧衆,我沒有權力要求什麼。但在我們學院,每次法會灌頂前都要作整頓,不論是什麼樣的人,只要破了誓言,這個人就必須開除,在他沒離開之前不會灌頂。以前是這樣,現在也是如此,每年灌頂前管家們都會審核,這是法王如意寶定下來的,相信只要學院存在一天,這個規矩都不會變。

  你們若想參加學院的法會,希望不要破誓言。破了的話,最好不要參與,否則,一旦到時候被要求離開,這也非常麻煩。當然,我今天強調這個問題,並不是暗示誰破了誓言。有時候我說一些話,該害怕的卻不怕,不該害怕的反而一個個心驚膽戰。在這裏,我不是說你們有這種情況,而是告誡大家破誓言非常可怕,自己接受了密宗灌頂和法要之後,至少也要與根本上師和金剛道友和睦相處,不能發生非常尖銳的矛盾。一旦發生了矛盾而彼此不說話,學院要求不能隔夜,務必要當天忏悔。這是金剛上師的傳統,望大家能好好遵守!

  

  除了恭敬上師以外,作爲合格的弟子,對金剛道友、甚至上師的眷屬,也要同樣恭敬。以比喻來說:

  (一)無論相處多長時間,都要毫無厭煩之心,始終如一地友好,就像腰帶一樣。

  在藏地,穿藏裝沒有腰帶不行,腰帶天天都用得上,我這個腰帶就用十幾年了,不會今天用、明天不用。同樣,與金剛道友相處也是如此,時間越長,要關系越好,不能像世間人一樣喜新厭舊。有些人今天認一個上師,過兩天把他舍棄了,又再尋找一個新上師;對道友也是這樣,今天跟他特別特別好,明天就把他抛棄了——這樣做不太像腰帶,而像衛生紙。

  (二)在日常生活中,不管遇到任何事,自己都要放下架子,與他人來往和諧融洽,就像食鹽一樣。

  無論做什麼菜,白菜也好、洋芋也好,不加鹽是不行的,鹽可以和任何食物搭配。同樣,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七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