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八節課
思考題
307、學了這麼多節課,你是否認識到了《前行》的重要性?以後打算怎樣重視前行?
308、上師在弘法利生時,作爲弟子,應當如何隨喜、承事、供養?這樣會有什麼功德?
309、修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時,有何關鍵竅訣?以此類推,你還能想到什麼?
310、如果自己不修,只把解脫的希望寄托在上師身上,這樣做對嗎?在中陰時,怎樣才能得到上師的救度?你准備以後如何串習?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《前行》正在講修學上師的密意和行爲。也就是說,上師具有殊勝的智慧、悲心,我們作爲依止者,也要得到上師的這些出世間功德。
若想得到這些功德,學習佛法、尤其是修行很重要。現在許多人認爲自己是大乘修行人,但大乘的界限要以有沒有菩提心來分。你們雖然經常聽受菩提心的法要,我也經常傳講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,但自己到底有沒有這種境界?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倘若你只是名相上的大乘修行人,則沒什麼可傲慢的。如果你連顯宗的大乘菩提心都沒有,就自诩爲密宗的瑜伽士、無上大圓滿的修行者,那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。
前段時間,很多人問我:“加行不修可不可以?”我說:“也可以。衆生各自的業力都不相同,自己不想解脫、只想造業的話,我也沒有辦法。昔日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琉璃王滅掉了整個釋迦族,佛陀都無力阻擋,所以衆生業力成熟時,我肯定也無力回天。”對我而言,不敢要求你們每個人都必須修加行,但總的來講,還是特別希望大家能循序漸進,次第性地契入佛法,這樣至少不會毀壞你的善根。
古往今來的很多高僧大德,從傳記中看,對《前行》的重視程度都非常高。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,要求每年講一遍《大圓滿前行》,以至于不少人都能背下來。還有頂果欽哲仁波切,每到一處,總是隨身攜帶《大圓滿前行》這本書,直到他82歲時,在接近圓寂的前幾天,也仍會每天早晨修法之後讀上幾頁。這些印度、藏地最偉大的祖師[1],尚且對《前行》如此重視,我們後學者又有什麼資格不好好學修呢?
因此,希望在座的各位應該向他們學習,以後在日常生活中,把《大圓滿前行》當作自己的人生手冊。倘若你十年後對加行的重視程度,跟十年前一模一樣,就算你沒有在大衆前口口聲聲說自己開悟了,是大中觀、大手印、大圓滿的大修行人,至少自相續也會與法相應,很多行爲會以因果規律來約束。其實像頂果欽哲仁波切那樣真正的大成就者、一代高僧,不管去到哪裏,《大圓滿前行》都從不離身,我們又憑什麼對這個法門心生輕視?
今天有人打電話問我:“某某上師的傳承是只要交些錢就不用修加行,可以直接得到大圓滿的教授,據說這與某個公認的高僧大德意趣相合。我這樣可不可以?”我說:“可以,你怎麼樣都可以,只要能得到法就可以。”說是這樣說,因爲我沒有權力製止別人。但實際上,像智悲光尊者、無垢光尊者、麥彭仁波切等前輩大德,都對加行非常重視,一生中修了不止一次兩次,我們這些人能不能用錢來換?大家應該心裏有數。
現在許多大學生的文憑和證書,通過錢就可以擺平。原來我認識一個比利時人,他在中國讀醫學博士時,只要把錢先交了,四年中參加四次考試,就能拿到證書了。對他而言,考試不太重要,錢最重要,沒錢就拿不到證書;有了錢的話,考試不及格也照樣畢業。那麼,如今能不能也用錢替代加行呢?我不敢說,但確實有點懷疑。若真能這樣,那當然很隨喜,只要你有錢,就不難得受無上密法了。但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,並沒有發現這一點——或許不用發現也可以吧,現在科技那麼發達,很多東西只要有錢就垂手可得了。不過假如你現在不重視加行,就算修了無上大圓滿,再過幾十年,煩惱也仍會紛至沓來。
頂果欽哲仁波切有一個弟子,如今在西方國家很出名。1999年6月,他在美國加州舊金山講《大圓滿前行》時說:“我一輩子最重視的,就是這部法。我領受它的口傳和法教,可能超過叁十次了。光是在頂果欽哲仁波切那兒,就超過十次,其中五次是我親自請求的,其他幾次是給別人傳這個法時,恰巧我也在場。還有,我在敦珠法王面前聽過叁次左右,從其他上師那裏也得過這個法。如果叁十年後我還活著,我還會再這麼做。”
看了這段文字,我當時就想:一個人若能真正把自己的心,與《前行》的內容天天融合在一起,修行上肯定會有進步。反之,假如把《前行》的這些教言扔在一邊,然後去另一處尋找更高深莫測的法,雖然也許能得到,畢竟每個上師的教言和傳承竅訣都不同,諸佛菩薩的化現也不可思議,但一般來講,萬變不離其宗,再高妙的法也離不開加行的基礎。
所以,希望各位對《前行》要有信心,不管到哪裏去,就算沒辦法把《前行》的講記全部背著,至少也應帶上《前行》這個法本。現在很多人出門旅遊時,帶特別特別大的包也無所謂,既然無關緊要的東西都能拿,《大圓滿前行》一本書又沒有多重,隨身帶上應該不會太麻煩。
當然,這也要有信心才可以,沒信心的話,任何法都得不到。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無信如無手,無手人入寶山中,則不能有所取。無信亦如是,入佛法寶山,都無所得。”因此,心的力量非常強,爲了學佛能善始善終,大家一定要對《前行》有信心,如此,修行再難也可以成辦。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人能發願:一生中每天對《前行》讀幾頁?這部《前行》我1999年傳過一次,當時有個別漢族的法師和居士,發願從此把法本一直帶在身上,每天都讀一些,至今始終沒有忘。當然,這需要長久的信心和耐心,有些人兩叁天倒可以做,比如今天我講了以後,讓大家發願的話,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舉手,但再過叁四個月放假了,有些人可能就忘了。所以,發誓容易實行難,這確實是不少人的通病。
不管怎麼樣,希望大家還是要終生重視《前行》,若能如此,在這個基礎上,修什麼法都非常方便。這本書裏有許多甚深竅訣,我講的時候,有時候擔心你們心會散亂,如果沒有領會其意、融入其中,這就非常可惜了。其實,你在生活中若能經常觀修,以此對照自己,就會知道這裏面全是價值連城的如意寶,一句一字也不能舍棄。僅僅是依止上師這個道理,盡管看似簡單,實際上卻是解脫的關鍵,曆來爲祖師們所重視。倘若離開了上師的指點,即使是佛教一些簡單的道理,自己也很難通達。正如《華嚴經》所言:“猶如暗中寶,無燈不可見,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”暗室中雖有珍寶,但沒有燈就漆黑一片,根本看不見。同樣,佛法中雖講了很多殊勝道理,但若沒有上師以竅訣揭示,縱然你世間智慧再超群,也不一定能通達其中深意。所以,我們務必要好好依止上師,懂得因果取舍之理,懂得之後再身體力行,這才是修行人的根本。
下面緊接著講:
上師在行持菩薩行的過程中,會積累廣大的福慧資糧,比如傳法、印經書屬于智慧資糧,建造叁寶所依的殿堂、放生、行善屬于福德資糧。這個時候,如果自己也加入其中,哪怕只供養微薄的資具財物,或者身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(例如,爲上師的事業打電話、發信息),甚至發起沒有嫉妒的隨喜心,那麼,上師以菩提心攝持所得的功德有多少,自己也將同樣獲得。
這一段話,記得我在《關于重修學院尼衆大經堂的信》中也引用過。去年修尼衆大經堂時,個別信士一直要求提供賬號,並讓我寫個簡單情況。資金方面我雖然應該沒有困難,但建經堂的功德不可思議,這麼多僧衆每天都在裏面講經說法、聞思修行,若能讓大家與此結緣,必定能種下殊勝的善根,于是我就寫了一封公開信。這麼大的經堂,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建起來的,現在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、道友們身口意各方面的發心,沒有任何違緣,已全部圓滿竣工了,這是非常值得隨喜的事!
不僅僅是這個經堂,其實無論是哪位上師,所做的任何善法,共同做的也好、個人做的也罷,只要對弘法利生有利,能令衆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解脫利益,我們都應遣除嫉妒心、傲慢心、自私自利心,盡心盡力地隨喜。以前上師如意寶講修經堂、建佛塔、放生等功德時,也常要求我們有能力就幫忙;沒有能力的話,哪怕從內心産生一刹那歡喜心,這種功德乃至上師的善根沒有用盡之前,它也不會用盡。
下面就講個比喻:從前,有兩個藏族人一起前往拉薩。一個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,沒有其他口糧。他比較聰明,將豆粉跟另一個人的一大口袋糌粑混在一起。過了幾天,有許多糌粑的人說:“你的豆粉差不多該用完了吧,我們去看看。”結果發現豆粉仍然沒用完。這樣看了好幾次,豆粉都一直沒有用盡,最後只好與所有糌粑一起吃完了。
同樣,不論別人做什麼善事,自己若僅僅通過少許財物或身語勞作等結上善緣,也將獲得同等的善根——這比較占便宜啊,假如上師花了很多錢做一件事,你在沒有吝啬的情況下交幾毛錢,這樣一來,上師所造的善根沒有耗盡前,你的善根也不會窮盡。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,大海沒有幹涸之前,這一滴水也不可能幹。所以,今後高僧大德做弘法利生的大事時,我們也應當稍微參與一下,然後再將此善根如理如法地作回向。
其實回向很重要,看過《百業經》、《賢愚經》、《百緣經》的人都清楚,倘若你做了一件善事,如供養、禮拜、轉繞,完了以後要馬上發願回向。發願和回向不太相同,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八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