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用語言來表達。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,我們都不能舍棄皈依,有因緣的時候,還應通過各種方法勸他人皈依。
《雜寶藏經》中講過一個故事[6]:昔日有位長者,生了兩個女兒。一個女兒虔誠信奉叁寶,出家後證得阿羅漢果;另一個女兒不信叁寶,持有各種邪見。後來,父親跟不信佛的女兒說:“如果你皈依佛陀,我就給你一千金;若能再皈依佛法和僧衆,並受五戒,我給你八千金。”這個女兒特別貪財,爲了金錢就皈依了。她死後轉生于天界,用神通看到生前的因緣,對叁寶生起了信心,于是來到人間向佛陀求法,之後獲得須陀洹果。
所以,有些人的父母親友,實在不信佛教的話,你若有錢財方面的能力,可以跟他們說:“你要能皈依的話,我每個月給您一百塊錢!”(衆笑)
要知道,皈依叁寶的功德相當大。《般若攝頌》中雲:“皈依福德若具相,此叁界亦成小器,大海乃爲水寶藏,藏合[7]豈能衡量耶?”又如《日藏經》雲:“有情誰人皈依佛,俱胝魔衆不能害,縱破戒律心散亂,彼亦定能趨涅槃。”假如你虔誠皈依佛陀,千億魔衆也不能加害,即使你受戒後破了戒,心智不正常,但因爲你內心中皈依了佛,也不會墮入惡趣,並能逐漸獲得解脫。《大集經》中也有類似的教證說:“若有衆生皈佛者,彼人不畏千億魔,何況欲度生死流,到于無爲涅槃岸。”
因此,我們縱然遇到生命危險,也不能舍棄叁寶。就像法王如意寶,以前在“文革”時,有個官員叫慈誠嘉列,對法王一直頗爲不滿。有一次,他威脅法王必須舍棄叁寶,說佛教是迷信。法王不卑不亢地回答:“要想讓我說這句話,比登天還難,佛教完全是正信,即使舍棄生命,我也絕不舍棄叁寶。”他暴跳如雷,大聲吼道:“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,走著瞧吧,叁天後我們准備開個大會,到時候看你會悲慘地關在監獄,還是安穩地坐在這裏。”當時法王住在紫清山谷。那個官員回去的路上,突然酒瘾大發,一杯接一杯地喝酒,結果口吐鮮血,一命嗚呼了。
還有拉薩的一位格西蘭仁巴,又名阿旺彭措。在“文革”期間,公開念經要受到批鬥,大家都手不敢拿念珠,口不敢誦六字真言。但他仍在自己的僧舍裏,敲鑼打鼓地誦經做佛事,明目張膽地宣揚叁寶功德。別人勸他,說這樣做很危險,蘭仁巴說:“燈就是黑夜照明用的,白天何必點燈?在滅法的緊要關頭,才需要盡力支撐,以後聖教重興時,我就可以撒手不管了。”所以,這些高僧大德的故事非常感人。
總而言之,皈依具有無量功德,《聖解脫經》中說,即使皈依叁寶的聲音在旁生耳邊聽到,它們也會不墮惡趣。因此,我們平時看見待宰的牦牛,或市場上的魚類,沒有能力放生的話,也應多給它們念皈依偈,念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的名號。《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經》亦雲:“若有畜生類,得聞諸佛名,永離叁惡道,不生八難處。”
對此我們一定要相信,因爲這是佛陀說的,肯定會有這麼大功德。佛經雲:“海水可枯竭,修羅宮可墮,日月可墜落,世尊語叵異。”就算海水會幹涸,阿修羅宮殿會倒塌,日月會從空中墜落,佛陀的金剛語永遠也不會欺騙人。所以,我們理當堅信佛陀的語言,認認真真以歡喜心來念修一切正法之根本——皈依。
若能以閉關的方式修,這是最好不過的;但如果實在沒有條件,數量上也要盡量完成。我前幾天也講過,丹珠喇嘛念《普賢行願品》有一百萬、觀音心咒有六個億,而你若連十萬遍的四句偈都不能念,那就太說不過去了。
本品的結文:
雖已皈依然而誠信弱,雖受叁學然仍舍持戒,
我與如我無心諸有情,不退堅固信心祈加持。
華智仁波切謙虛地說:雖已皈依叁寶很長時間,但信心仍極其微弱;雖已受持戒定慧叁學[8],可自己並沒有好好持戒。對于我和像我這樣的無心者,祈願叁寶加持,信心永遠不要退,並且越來越增上。
堪布阿瓊等高僧大德,每次在修完皈依後,也經常用這個祈禱文來回向。“萬法信爲先”,如果你有了信心,什麼事情都好辦,不管是祈禱、磕頭、修加行,都會有一種積極性。否則,對修行根本沒信心,而看到好吃的東西,眼睛馬上睜得大大的,這樣就不是修行人了。
【一切聖道之基石——皈依之引導終】
我們這個學期已將“皈依”講完了。
前不久,我在元旦賀詞中,給外面學會的人說了:從2006年8月起,近五年的時間裏,我們用網絡、光盤的方式,對外傳授了《入菩薩行論》、《量理寶藏論》、《般若攝頌》等多部大論。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,以後若沒有什麼特殊違緣,我希望還是能繼續下去。無論如何,聞思修行不能舍棄;無論在哪裏,一定要樹立這樣的佛幢!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[1] 基數密咒:密宗中修任何本尊、做降伏等事業,先須念滿儀軌中規定的基本心咒數量。
[2] 召召:修誅法時行者召喚的“勾召”之聲,使邪魔等召集融入食團,對它們進行懲治。
[3] 泥犁:地獄。
[4] 十大應誅:又名十逆怨賊。佛教密乘所說應誅不赦的十惡怨敵:毀滅佛教、摧殘叁寶、劫奪僧財、謾罵大乘、坑害上師、挑撥金剛弟兄、障難修行、絕無慈悲、背棄誓戒和顛倒業果。
[5] 《大莊嚴論經》雲:“佛或遠見斯事,教出比丘打賊叁下,使我不死。是故世尊唯說叁歸,不說四歸。佛愍我故,說叁歸依,不說四歸。”
[6] 《雜寶藏經》雲:爾時舍衛國中,有一長者,名曰弗奢,生二女子。一者出家,精進用行,得阿羅漢;一者邪見,誹謗不信。父時語此不信之女:“汝今歸依于佛,我當雇汝千枚金錢;乃至歸依法僧,受持五戒,當與八千金錢。”于是便受五戒。不久之頃,命終生天,來向佛所,佛爲說法,得須陀洹。
[7] 藏合:稱量單位,舊時一藏升的六分之一。
[8] 也可以說是別解脫戒、菩薩戒、密乘戒叁學戒律。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