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一節課
——發心之具體修法
思考題
354、我們理論上懂得菩提心的修法,是不是就可以了?請說明理由。
355、爲什麼說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極爲重要?
356、請結合《日修閉關要訣》,闡述修菩提心的具體方法。你會這樣修嗎?
357、怎樣才能將所修的菩提心,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?請談談你自己的經驗。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今天講一下發菩提心的修法。
◎ 提前講此修法的原因
這個修法,以前學《入行論》時大概講過,至于詳細的觀修方法,《前行》後面也會提到。因爲現在很多道友把“皈依”已經修完了,接下來若要修十萬遍“發菩提心”,就要提前了知它的修法。
按理來講,先好好修四無量心,之後再觀修菩提心,這樣會比較穩妥。不過在座的很多道友,以前聽過多次四無量心的修法,也學過《入行論》的勝義菩提心、世俗菩提心。所以,這次我把後面正式發菩提心的修法,提前給大家大致講一下,這也未嘗不可。
當然,後面學到這個內容時,還是會照樣講。假如你覺得先應把四無量心修好,然後再修菩提心,這是最好的。但若一邊學四無量心,一邊修發菩提心,這樣應該也可以。
◎ 理論與竅訣之間的差別
修四無量心時,在論典中通常順序是慈、悲、喜、舍;但按照上師們的竅訣,如無垢光尊者、華智仁波切的教言,則應先修舍無量心,真正做到自他平等之後,才觀得起來慈無量心、悲無量心、喜無量心。
我們在這裏也是同樣,按照論典的觀點,修菩提心的話,先要通達勝義菩提心、世俗菩提心的基本道理;但從竅訣的角度而言,則用不著學很多理論,關鍵是內心中要生起“一切衆生都是我母親,跟今生的母親一模一樣”的念頭。爲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而實修,這就叫做竅訣。
所以,竅訣的實修,跟理論的講法完全不同,它不需要太多的教證和理證。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特別強調理論,經常用因明、中觀的邏輯推理分析事情,這樣的分別念,對很多修法不一定適合。因此,我們在實修時,應將理論上的推斷暫時放下來,然後按照傳承上師們的教言,次第去實地修持,以令所修的內容在心裏浮現出來,自心與法融入一體,這才是修行的目的。
大家修加行時也是如此,不管是菩提心,還是其他修法,實際修持才最有意義。如果沒有這樣,理論上再怎麼精通、再怎麼會說,這些法也跟你的相續相隔千裏。因此,傳承上師非常強調實修的重要。
尤其是藏傳佛教中,修行的次第相當完整,這在其他傳承中極爲罕見。如今大家有幸值遇這樣的教法,一定要按照前輩大德的教言去做。否則,有些人口口聲聲自稱是大乘佛子,實際上根本沒有大悲心,對衆生也沒有同情心,甚至有時候連世間人都不如,那就很值得慚愧了。
我聽說有一個領導,看了11個孤兒的貧困家庭後,在開會時一直流淚,別人見了也深受感動。我們反觀自己,自認爲是大乘佛子、是密宗行人,但看到這種情景,會不會覺得心如刀割?還有些其他宗教的人,不顧自己的安危,到特別嚴重的傳染病群體中去,一心一意幫助他們,或者在大海裏輪船被毀時,自己不願意坐救生船,而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老弱病殘,這種無我利他的精神,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有沒有?所以有時候看來,我們利益他衆的大悲心,確實很差勁。明白自己的境界後,就算別人怎麼贊美你,你也要有自知之明。
要知道,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,慈悲心的基礎就是一顆善心。倘若連一顆善心都沒有,對所有衆生恨之入骨,那你能不能列入大乘行列,自己應該心知肚明。假如沒有大乘種性的善根,再宣揚自己是學大乘佛法的,也很難做到名副其實。
那麼,什麼樣的人有大乘種性呢?有兩種情況[1]:按照《入中論》的觀點[2],當你聽到般若空性的法音,歡喜得汗毛豎立、眼淚直流,這是大乘種性蘇醒的一種標志;還有,根據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中所說[3],當你體會到衆生的痛苦,發自內心地流下悲憫之淚,這也是大乘種性複蘇的一種象征。
當然,這兩者都跟前世的善根有關。前世學過大乘空性,或修過菩提心的人,因緣成熟時才會有這種現象。而有些人的話,聽了多少大乘經論,看過多少菩提心的功德,也像聽氣功報告一樣,心裏沒有什麼感覺。即使偶爾有一點點,也像雲間的陽光一樣,一下子就被分別念的烏雲障蔽了。這樣的人,不但稱不上是“密宗大師”,連“大乘行者”的名號也當之有愧。
◎ 修菩提心的重要性
在這個世間上,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來饒益衆生,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。《大乘四法經》中也說:“世間明慧者,應發菩提心。”現在饒益衆生的方法有各種各樣,比如建立社會慈善機構,或通過財物或地位去利濟別人,但這些所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,能斷除無明根本、令衆生永久快樂的,唯有菩提心。故《大寶積經》雲:“若欲善安隱,度無量衆生,應發菩提心。”
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極其重要,若沒有這個基礎,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圓滿、大手印,或者禅宗、淨土宗,這些大法到了你相續時,也完全變成了世間法,或者是一種小乘法。然而,這並不是法的過失,而是人的原因。就像《寶性論》中所說[4],從空中降下的八功德水,到了鹽堿不同的地面,就會變成不同的味道。同樣,佛陀從慈悲的雲中,普降下八聖道的雨,融入不同衆生的相續,也就成了叁乘等不同的解味。
比如,大圓滿的法盡管高深莫測,其境界也不可思議,但你若爲了今生的利益去修,只想把身體的病治好,那它融入你這個根器時,就會變成世間法,而不是解脫之因,如同國王寶庫裏的如意寶,被乞丐拾到之後,不知道其殊勝功德,而把它扔進了垃圾桶一樣。
因此,同一個法被不同衆生接受,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萬別。《維摩诘經》、《大寶積經》中亦雲:“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”比如我今天講的是大乘佛法,但聽的人由于根器不同,有些把它當作小乘法,有些把它當作邪法,其結果也有天壤之別。或者像一大鍋藥分給大家,有些人的碗裏有毒,那藥倒進去之後,不但不能對身體有利,反而成爲致命毒藥。同樣,一個上師所講的法,雖然從法本身來講完全正確,可它接觸到不同衆生的相續後,因爲各人的根基不同,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異。所以,大家爲了使自己的法器堪能,就一定要修菩提心。這一點,不僅僅要從理論上通達,實際行動中也要去修持。
◎ 修菩提心的具體方法
修的時候,《前行廣釋1》中講過一個《日修閉關要訣》,希望你們依此來修。有時間的話,最好能每天修四座[5]或六座;實在沒有時間,至少也要修一座。
而且,念十萬遍發心時,最好能把《前行》中“發殊勝菩提心”的內容看一遍,觀修時一定要把衆生放在首位。
一、晨起修行
每天早上醒來時,先念“喇嘛欽”修上師瑜伽,或者念21遍百字明。接著觀察昨天晚上的夢,做了善夢就隨喜,做了惡夢則進行忏悔。
起床以後,先洗臉、刷牙、打掃佛堂,在叁寶所依面前磕頭,開始修第一座——早上起來應該修一座,因爲這時候比較清醒。
二、日間正式修行
正式修行,分前行、正行、後行叁個階段。
(一)前行階段
前行必須具足叁個要點:
1、身要:不管你修菩提心也好、人身難得也好,剛入座時,都要以毗盧七法[6]調整身體。這種坐式,可令你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。
2、語要:排出叁次或九次垢氣,再念元音咒[7]、輔音咒[8]、緣起咒[9]。不會念的話,也可直接念“嗡啊吽”,以此令語言得以清淨。
有些人在修行前,爲了清淨語言就開始漱口。其實,這樣做只能清淨身體,語言不可能用水來洗。
3、心要:分發心、祈禱兩方面。
1)發心:分爲善心、惡心、無記心叁種。閉關修行時一定要發善心,盡量不要有惡心和無記心。
善心也有應舍的發心、應取的發心。應舍的發心中,有世間、出世間兩種。
應舍的世間發心,一種是救畏心,即害怕自己生病、出現違緣等;一種是善願心,即希望自己得到名聲、身體健康等。這兩種發心都是希求今生的利益,故修行時應當舍棄。
應舍的出世間發心,是聲聞緣覺只求自我解脫的小乘心。這一點要特別值得注意!比如你這次修菩提心,若只想自己往生極樂世界,得到什麼什麼果位,這個很不好,而應該反反複複地想“我是爲了衆生”。這一點,剛開始肯定很難做到,但若慢慢串習下來,就算不能完全與之相應,也可以經常想得起來。
應取的發心是什麼?就是要爲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,成就無上佛果而發菩提心。
概而言之,修發心前,身要是作毗盧七法;語要若不會念其他的,念“嗡啊吽”就可以;心要關鍵不能有自私心、世間目的,要想生生世世利益衆生。
2)祈禱:發心要想實現,按照阿瓊堪布的竅訣,必須要祈禱。
祈禱的對境,就是前面所講的皈依境,即把蓮花生大士佛父佛母觀在中間,叁世佛在前面,法寶在後面,兩邊是大小乘僧衆,層層的傳承上師在上面,周圍是世出世間一切護法神。如此浩如煙海的聖衆,全部都在自己的眼前。
祈禱的時候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