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一节课
——发心之具体修法
思考题
354、我们理论上懂得菩提心的修法,是不是就可以了?请说明理由。
355、为什么说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为重要?
356、请结合《日修闭关要诀》,阐述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。你会这样修吗?
357、怎样才能将所修的菩提心,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?请谈谈你自己的经验。
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顶礼文殊智慧勇识!
顶礼传承大恩上师!
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
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为度化一切众生,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!
今天讲一下发菩提心的修法。
◎ 提前讲此修法的原因
这个修法,以前学《入行论》时大概讲过,至于详细的观修方法,《前行》后面也会提到。因为现在很多道友把“皈依”已经修完了,接下来若要修十万遍“发菩提心”,就要提前了知它的修法。
按理来讲,先好好修四无量心,之后再观修菩提心,这样会比较稳妥。不过在座的很多道友,以前听过多次四无量心的修法,也学过《入行论》的胜义菩提心、世俗菩提心。所以,这次我把后面正式发菩提心的修法,提前给大家大致讲一下,这也未尝不可。
当然,后面学到这个内容时,还是会照样讲。假如你觉得先应把四无量心修好,然后再修菩提心,这是最好的。但若一边学四无量心,一边修发菩提心,这样应该也可以。
◎ 理论与窍诀之间的差别
修四无量心时,在论典中通常顺序是慈、悲、喜、舍;但按照上师们的窍诀,如无垢光尊者、华智仁波切的教言,则应先修舍无量心,真正做到自他平等之后,才观得起来慈无量心、悲无量心、喜无量心。
我们在这里也是同样,按照论典的观点,修菩提心的话,先要通达胜义菩提心、世俗菩提心的基本道理;但从窍诀的角度而言,则用不着学很多理论,关键是内心中要生起“一切众生都是我母亲,跟今生的母亲一模一样”的念头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实修,这就叫做窍诀。
所以,窍诀的实修,跟理论的讲法完全不同,它不需要太多的教证和理证。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特别强调理论,经常用因明、中观的逻辑推理分析事情,这样的分别念,对很多修法不一定适合。因此,我们在实修时,应将理论上的推断暂时放下来,然后按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,次第去实地修持,以令所修的内容在心里浮现出来,自心与法融入一体,这才是修行的目的。
大家修加行时也是如此,不管是菩提心,还是其他修法,实际修持才最有意义。如果没有这样,理论上再怎么精通、再怎么会说,这些法也跟你的相续相隔千里。因此,传承上师非常强调实修的重要。
尤其是藏传佛教中,修行的次第相当完整,这在其他传承中极为罕见。如今大家有幸值遇这样的教法,一定要按照前辈大德的教言去做。否则,有些人口口声声自称是大乘佛子,实际上根本没有大悲心,对众生也没有同情心,甚至有时候连世间人都不如,那就很值得惭愧了。
我听说有一个领导,看了11个孤儿的贫困家庭后,在开会时一直流泪,别人见了也深受感动。我们反观自己,自认为是大乘佛子、是密宗行人,但看到这种情景,会不会觉得心如刀割?还有些其他宗教的人,不顾自己的安危,到特别严重的传染病群体中去,一心一意帮助他们,或者在大海里轮船被毁时,自己不愿意坐救生船,而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老弱病残,这种无我利他的精神,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有没有?所以有时候看来,我们利益他众的大悲心,确实很差劲。明白自己的境界后,就算别人怎么赞美你,你也要有自知之明。
要知道,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,慈悲心的基础就是一颗善心。倘若连一颗善心都没有,对所有众生恨之入骨,那你能不能列入大乘行列,自己应该心知肚明。假如没有大乘种性的善根,再宣扬自己是学大乘佛法的,也很难做到名副其实。
那么,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?有两种情况[1]:按照《入中论》的观点[2],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,欢喜得汗毛竖立、眼泪直流,这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种标志;还有,根据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所说[3],当你体会到众生的痛苦,发自内心地流下悲悯之泪,这也是大乘种性复苏的一种象征。
当然,这两者都跟前世的善根有关。前世学过大乘空性,或修过菩提心的人,因缘成熟时才会有这种现象。而有些人的话,听了多少大乘经论,看过多少菩提心的功德,也像听气功报告一样,心里没有什么感觉。即使偶尔有一点点,也像云间的阳光一样,一下子就被分别念的乌云障蔽了。这样的人,不但称不上是“密宗大师”,连“大乘行者”的名号也当之有愧。
◎ 修菩提心的重要性
在这个世间上,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来饶益众生,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。《大乘四法经》中也说:“世间明慧者,应发菩提心。”现在饶益众生的方法有各种各样,比如建立社会慈善机构,或通过财物或地位去利济别人,但这些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,能断除无明根本、令众生永久快乐的,唯有菩提心。故《大宝积经》云:“若欲善安隐,度无量众生,应发菩提心。”
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其重要,若没有这个基础,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圆满、大手印,或者禅宗、净土宗,这些大法到了你相续时,也完全变成了世间法,或者是一种小乘法。然而,这并不是法的过失,而是人的原因。就像《宝性论》中所说[4],从空中降下的八功德水,到了盐碱不同的地面,就会变成不同的味道。同样,佛陀从慈悲的云中,普降下八圣道的雨,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,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。
比如,大圆满的法尽管高深莫测,其境界也不可思议,但你若为了今生的利益去修,只想把身体的病治好,那它融入你这个根器时,就会变成世间法,而不是解脱之因,如同国王宝库里的如意宝,被乞丐拾到之后,不知道其殊胜功德,而把它扔进了垃圾桶一样。
因此,同一个法被不同众生接受,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万别。《维摩诘经》、《大宝积经》中亦云: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”比如我今天讲的是大乘佛法,但听的人由于根器不同,有些把它当作小乘法,有些把它当作邪法,其结果也有天壤之别。或者像一大锅药分给大家,有些人的碗里有毒,那药倒进去之后,不但不能对身体有利,反而成为致命毒药。同样,一个上师所讲的法,虽然从法本身来讲完全正确,可它接触到不同众生的相续后,因为各人的根基不同,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异。所以,大家为了使自己的法器堪能,就一定要修菩提心。这一点,不仅仅要从理论上通达,实际行动中也要去修持。
◎ 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
修的时候,《前行广释1》中讲过一个《日修闭关要诀》,希望你们依此来修。有时间的话,最好能每天修四座[5]或六座;实在没有时间,至少也要修一座。
而且,念十万遍发心时,最好能把《前行》中“发殊胜菩提心”的内容看一遍,观修时一定要把众生放在首位。
一、晨起修行
每天早上醒来时,先念“喇嘛钦”修上师瑜伽,或者念21遍百字明。接着观察昨天晚上的梦,做了善梦就随喜,做了恶梦则进行忏悔。
起床以后,先洗脸、刷牙、打扫佛堂,在三宝所依面前磕头,开始修第一座——早上起来应该修一座,因为这时候比较清醒。
二、日间正式修行
正式修行,分前行、正行、后行三个阶段。
(一)前行阶段
前行必须具足三个要点:
1、身要:不管你修菩提心也好、人身难得也好,刚入座时,都要以毗卢七法[6]调整身体。这种坐式,可令你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。
2、语要: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气,再念元音咒[7]、辅音咒[8]、缘起咒[9]。不会念的话,也可直接念“嗡啊吽”,以此令语言得以清净。
有些人在修行前,为了清净语言就开始漱口。其实,这样做只能清净身体,语言不可能用水来洗。
3、心要:分发心、祈祷两方面。
1)发心:分为善心、恶心、无记心三种。闭关修行时一定要发善心,尽量不要有恶心和无记心。
善心也有应舍的发心、应取的发心。应舍的发心中,有世间、出世间两种。
应舍的世间发心,一种是救畏心,即害怕自己生病、出现违缘等;一种是善愿心,即希望自己得到名声、身体健康等。这两种发心都是希求今生的利益,故修行时应当舍弃。
应舍的出世间发心,是声闻缘觉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心。这一点要特别值得注意!比如你这次修菩提心,若只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,得到什么什么果位,这个很不好,而应该反反复复地想“我是为了众生”。这一点,刚开始肯定很难做到,但若慢慢串习下来,就算不能完全与之相应,也可以经常想得起来。
应取的发心是什么?就是要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,成就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。
概而言之,修发心前,身要是作毗卢七法;语要若不会念其他的,念“嗡啊吽”就可以;心要关键不能有自私心、世间目的,要想生生世世利益众生。
2)祈祷:发心要想实现,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,必须要祈祷。
祈祷的对境,就是前面所讲的皈依境,即把莲花生大士佛父佛母观在中间,三世佛在前面,法宝在后面,两边是大小乘僧众,层层的传承上师在上面,周围是世出世间一切护法神。如此浩如烟海的圣众,全部都在自己的眼前。
祈祷的时候…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一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