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用语言来表达。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我们都不能舍弃皈依,有因缘的时候,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劝他人皈依。
《杂宝藏经》中讲过一个故事[6]:昔日有位长者,生了两个女儿。一个女儿虔诚信奉三宝,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;另一个女儿不信三宝,持有各种邪见。后来,父亲跟不信佛的女儿说:“如果你皈依佛陀,我就给你一千金;若能再皈依佛法和僧众,并受五戒,我给你八千金。”这个女儿特别贪财,为了金钱就皈依了。她死后转生于天界,用神通看到生前的因缘,对三宝生起了信心,于是来到人间向佛陀求法,之后获得须陀洹果。
所以,有些人的父母亲友,实在不信佛教的话,你若有钱财方面的能力,可以跟他们说:“你要能皈依的话,我每个月给您一百块钱!”(众笑)
要知道,皈依三宝的功德相当大。《般若摄颂》中云:“皈依福德若具相,此三界亦成小器,大海乃为水宝藏,藏合[7]岂能衡量耶?”又如《日藏经》云:“有情谁人皈依佛,俱胝魔众不能害,纵破戒律心散乱,彼亦定能趋涅槃。”假如你虔诚皈依佛陀,千亿魔众也不能加害,即使你受戒后破了戒,心智不正常,但因为你内心中皈依了佛,也不会堕入恶趣,并能逐渐获得解脱。《大集经》中也有类似的教证说:“若有众生皈佛者,彼人不畏千亿魔,何况欲度生死流,到于无为涅槃岸。”
因此,我们纵然遇到生命危险,也不能舍弃三宝。就像法王如意宝,以前在“文革”时,有个官员叫慈诚嘉列,对法王一直颇为不满。有一次,他威胁法王必须舍弃三宝,说佛教是迷信。法王不卑不亢地回答:“要想让我说这句话,比登天还难,佛教完全是正信,即使舍弃生命,我也绝不舍弃三宝。”他暴跳如雷,大声吼道:“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,走着瞧吧,三天后我们准备开个大会,到时候看你会悲惨地关在监狱,还是安稳地坐在这里。”当时法王住在紫清山谷。那个官员回去的路上,突然酒瘾大发,一杯接一杯地喝酒,结果口吐鲜血,一命呜呼了。
还有拉萨的一位格西兰仁巴,又名阿旺彭措。在“文革”期间,公开念经要受到批斗,大家都手不敢拿念珠,口不敢诵六字真言。但他仍在自己的僧舍里,敲锣打鼓地诵经做佛事,明目张胆地宣扬三宝功德。别人劝他,说这样做很危险,兰仁巴说:“灯就是黑夜照明用的,白天何必点灯?在灭法的紧要关头,才需要尽力支撑,以后圣教重兴时,我就可以撒手不管了。”所以,这些高僧大德的故事非常感人。
总而言之,皈依具有无量功德,《圣解脱经》中说,即使皈依三宝的声音在旁生耳边听到,它们也会不堕恶趣。因此,我们平时看见待宰的牦牛,或市场上的鱼类,没有能力放生的话,也应多给它们念皈依偈,念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的名号。《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经》亦云:“若有畜生类,得闻诸佛名,永离三恶道,不生八难处。”
对此我们一定要相信,因为这是佛陀说的,肯定会有这么大功德。佛经云:“海水可枯竭,修罗宫可堕,日月可坠落,世尊语叵异。”就算海水会干涸,阿修罗宫殿会倒塌,日月会从空中坠落,佛陀的金刚语永远也不会欺骗人。所以,我们理当坚信佛陀的语言,认认真真以欢喜心来念修一切正法之根本——皈依。
若能以闭关的方式修,这是最好不过的;但如果实在没有条件,数量上也要尽量完成。我前几天也讲过,丹珠喇嘛念《普贤行愿品》有一百万、观音心咒有六个亿,而你若连十万遍的四句偈都不能念,那就太说不过去了。
本品的结文:
虽已皈依然而诚信弱,虽受三学然仍舍持戒,
我与如我无心诸有情,不退坚固信心祈加持。
华智仁波切谦虚地说:虽已皈依三宝很长时间,但信心仍极其微弱;虽已受持戒定慧三学[8],可自己并没有好好持戒。对于我和像我这样的无心者,祈愿三宝加持,信心永远不要退,并且越来越增上。
堪布阿琼等高僧大德,每次在修完皈依后,也经常用这个祈祷文来回向。“万法信为先”,如果你有了信心,什么事情都好办,不管是祈祷、磕头、修加行,都会有一种积极性。否则,对修行根本没信心,而看到好吃的东西,眼睛马上睁得大大的,这样就不是修行人了。
【一切圣道之基石——皈依之引导终】
我们这个学期已将“皈依”讲完了。
前不久,我在元旦贺词中,给外面学会的人说了:从2006年8月起,近五年的时间里,我们用网络、光盘的方式,对外传授了《入菩萨行论》、《量理宝藏论》、《般若摄颂》等多部大论。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,以后若没有什么特殊违缘,我希望还是能继续下去。无论如何,闻思修行不能舍弃;无论在哪里,一定要树立这样的佛幢!
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
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
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
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
[1] 基数密咒:密宗中修任何本尊、做降伏等事业,先须念满仪轨中规定的基本心咒数量。
[2] 召召:修诛法时行者召唤的“勾召”之声,使邪魔等召集融入食团,对它们进行惩治。
[3] 泥犁:地狱。
[4] 十大应诛:又名十逆怨贼。佛教密乘所说应诛不赦的十恶怨敌:毁灭佛教、摧残三宝、劫夺僧财、谩骂大乘、坑害上师、挑拨金刚弟兄、障难修行、绝无慈悲、背弃誓戒和颠倒业果。
[5] 《大庄严论经》云:“佛或远见斯事,教出比丘打贼三下,使我不死。是故世尊唯说三归,不说四归。佛愍我故,说三归依,不说四归。”
[6] 《杂宝藏经》云:尔时舍卫国中,有一长者,名曰弗奢,生二女子。一者出家,精进用行,得阿罗汉;一者邪见,诽谤不信。父时语此不信之女:“汝今归依于佛,我当雇汝千枚金钱;乃至归依法僧,受持五戒,当与八千金钱。”于是便受五戒。不久之顷,命终生天,来向佛所,佛为说法,得须陀洹。
[7] 藏合:称量单位,旧时一藏升的六分之一。
[8] 也可以说是别解脱戒、菩萨戒、密乘戒三学戒律。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