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五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,諸魔不能恻,以諸行甚深。”意思是:爲了利益衆生而長期講經說法,這是第一個條件;第二個條件,經常安住真如空性。具足這兩種條件的人,世間任何一個魔衆都不可能危害或破壞他。因爲,利益衆生和安住般若這兩種行爲,極其甚深、非常偉大、無比殊勝,並非魔衆的境界。就像佛陀成佛時,因爲他證悟的空性智慧極其高深,利益衆生的悲心極其強烈,魔衆就沒辦法危害一樣。

  在座的道友:在修行中遇到違緣時,如果有特別強烈的悲心和甚深的智慧,魔衆怎麼樣想製造違緣,也沒辦法損害。《大乘起信論略述》中說:“知境本空,知心無念,不爲魔等,現形恐怖。”其意是說,如果我們知道整個外境本來都是空性,自己的心也本來無有任何相或無念,即外境和內心或能取和所取全部通達爲空性,(前天,女衆講考《中論》“內外我我所,若盡滅無有,諸取即爲滅,取滅則生滅”這個很關鍵的頌詞時說:能取滅,所取也滅;內滅,外也滅。)或者說對外境的執著也滅了,無念的心也滅了,也就是說沒有二取的執著相,那麼這種菩薩,魔王就不能現形使之産生恐怖。

  因此,作爲修行人都需要獲得超勝的境界,這很重要!當然,在名言中利益衆生、爲上師叁寶發心,也不能離開。但現在很多修行人都有自輕淩懶惰,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怎麼能獲得最高的境界,或者認爲現在已經可以了,而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上。這完全沒有必要!因爲佛教中有很多甚深、精彩的境界,若能得到,對自他衆生生生世世都能帶來無窮利益。雖然表面上看來最高的境界也沒有什麼,因爲它無形無色,但實際上你安住在這樣的境界時,不要說世間最精彩的節目,就是世間人們認爲最有意義的對境也不會再去貪執。

  這裏講了很關鍵的四個條件,大家都應該具足。爲什麼有些人弘法利生如是順利,魔衆根本不能危害他,主要原因就是因爲他具足大智慧、大悲心、堅定的誓言、不斷積累資糧而獲得了佛菩薩的加持。很多人都想獲得不可思議佛力的加持,那就要長期積累資糧,這樣佛陀自然而然會保護或維護你。另外,《華嚴經》中雲:“離慢修智慧,不爲魔力持,爲佛所攝持,亦爲法所持。”意思是說,離開我慢、長期修習般若的人,不但魔衆不會找他的麻煩、給他搗亂,而且佛陀及其宣說的甚深妙法也會自然而然加持他。所以,若想獲得佛法僧的加持,就要使自相續長期沒有傲慢心,並具足智慧,這樣就能得到叁寶的加被。

  聽說一位領導在佛前作供養,在錢包裏選了很長時間,才拿出一百塊錢。不過他還舍不得,又往裏裝。但這一百塊錢一直未能放好,旁邊的五十塊錢也拿不出來。後來他實在沒辦法,悄悄地說:“算了、算了,還是一百塊錢!”然後就把這一百塊錢放進了功德箱,並說:“佛陀啊!您一定要保佑我,最近是我最艱難的時候,您一定要時時關心我。”當然,他的說法也是對的,因爲佛陀確實能時時刻刻關心他;但還要看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否違越因果。

  如果能長期積累資糧、行持善法,佛自然而然會加持。在《般若攝頌釋》中,麥彭仁波切講得很清楚:經常積累二種資糧令諸佛生歡喜心,依靠法爾在相續中就能得到善逝的加持。大家都應該知道“法爾”,比如火是熱的、水往下流等。也就是說,相信因果、積累資糧的人,諸佛菩薩、天神、地神、護法神等經常會加持、護佑他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
  一部經中說:如果我們能經常祈禱、積累資糧,就能得到佛陀的維護,魔衆也不能危害。《道行般若經》裏也說[2]:魔衆不能動搖的有兩種人,一種是不失毀自己的本願,也就是說自己發的願不失壞;第二是諸佛經常護持、保護者,魔衆也不能害。剛才講了,要想諸佛經常保護,就要長期積累資糧。如果長期對行持善法一點興趣都沒有,在關鍵的時候突然拿出一百塊錢,那能不能得到加持也不好說。雖然你祈求後,佛陀會垂念、加持你,但若長期行持善法,心裏有正知正見,就很容易獲得佛陀的加持。在《道行般若經》中,還講了很多證悟般若境界者不會受到魔衆危害的道理,大家可以參閱。

  《大寶積經》中也說:對佛有尊重敬信心,對正法生起信慧並住于正法的人,也不會受到魔衆的違緣。頌曰:“若于聖雄沙門所,生其敬信尊重心,亦住正法生信慧,一切諸魔不能動。”所以,如果我們能對應供對境佛法僧叁寶生起信敬尊重之心,並經常安住于正法,世間所有魔衆都不可能危害。如果沒有這樣,反而長期違越上師叁寶的教言,就很容易受到魔的幹擾。

  以前,藏地有一位曲恰堪布(已圓寂),他經常講:覺囊派秋吉寺瑪德祖古(指活佛)的一位弟子,在修行過程中出現違緣時,自己不能辨別反而認爲是順緣。雖然上師經常講:一定要守持清淨的戒律,不要對幻覺執著,如果越來越注意取舍因果,對上師叁寶也越來越有信心,那就說明你的境界很不錯;相反,經常違越因果,不願意行持善法,對上師叁寶退失信心,就很危險。但他始終聽不進去,最後導致違背上師教言而還俗。

  這位弟子得到了“本尊、空行”如下授記:你舍棄戒律後會得到如何如何的空行母,你的境界會變成什麼樣,等等,對他將來作了詳細授記。後來他跟上師說了這個情況。上師說:不要執著這些,都是幻覺。但他不聽,仍到授記所說的地方去看到底有沒有這位“空行母”,後來也真正遇到了這麼一個女人。于是他認爲上師不懂,只是故意應付,實際自己得到的授記並沒有錯。然後他就娶了所謂的空行母,把原來的清淨行爲全部舍棄。但從此之後,原來的境相全都沒有了,還不斷出現惡念。那時他才知道,因爲沒有聽上師的話,最終導致著魔。但已無法再撿回來原來的清淨生活,也沒辦法,只好苦一輩子。

  一般來講,心力脆弱者、道心不穩者、智慧淺薄者很容易著魔,而著魔的情況也各式各樣。若能像我剛才所講那樣,真正對叁寶有信心,哪怕對佛教有尊重心,也不容易受到魔衆的幹擾。這一點大家要有信心,不要稍微有點身體不好,如頭痛、感冒等,就說:“我是不是著魔了?可不可以給我加持一下,我好痛苦!”作爲修行人,應將一切顯現觀爲佛的淨現或上師的清淨相。榮索班智達在《入大乘論》爲主的很多竅訣書中都講:煩惱的本體是清淨的,魔的本體也是清淨的。若能運用這樣的教言,即使在生活中或修行時遇到一些魔衆的幻相,最終它們也不可能得逞。

  榮索班智達很了不起。《定解寶燈論》裏面講:“印度具德月稱師,藏地榮索秋桑尊,異口同聲一密意,建立本淨大空性。”他在十叁歲時這樣說過:我並不是孤陋寡聞者,所有經論沒有一個不懂;我也不是廣聞博學者,因爲所有經論只看過一遍。他是阿底峽尊者的上師美德嘉那的化身,也是班智達察那讓目的化身,有各種說法。他的竅訣非常多,傳記中說有六十多部,但只能見到極少數的竅訣,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沒有了。以後方便的時候我給大家翻譯一些。

  辛五(彼所修學法之超勝功德)分叁:一、入果由經之一道;二、堪爲一切住道者之最;叁、是一切修學所知之最。

  壬一、入果由經之一道:

  

講此佛母般若時,若有菩薩起信解,

  

誠心精進而修行,知靜者入一切智。

  對般若波羅蜜多有定解的菩薩,在給別人傳講此般若時,有些前世發了心的有緣菩薩,對此般若空性法門自然而然會生起信解,也會生起歡喜心和意樂心,並且不是口頭上,而是誠心誠意想實修。這樣的話,應該知道他們叁門是寂靜的,他們會趨入佛的一切智智的道理。爲什麼呢?因爲,佛陀的遍智果也好,菩薩的道智也好,這些都不離開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大家還應清楚,這種菩薩前世已與佛結下甚深因緣,今世已得佛印可。《大寶積經》中講:“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,不驚不畏心生信解,當知此輩佛所印可。”有些人聽般若後很害怕,比如:一切都空了,那我會變成什麼樣?(以前愛因斯坦研究量子力學,最後發現世界也沒有,他特別緊張,就像出現了地震一樣。)有些小乘根機的人,聽到般若講一切都是空性的,或聽到念《般若心經》,就捂著耳朵。聽說現在漢地極個別小乘種姓,對空性法門怎麼樣也生不起信心,尤其聽了以後特別不舒服,這就是前世的習氣所致。如果不是這樣,即使對此般若法門聽不懂,但聽後心裏不但不害怕,還很舒服、很開心,那就說明前世與佛有緣,這輩子佛加持的印已經印持了,或者說佛所傳或所行的大願等已作了印持。

  有些人說:“通過這次聽般若,從此之後我對空性法門就會有特別深的信心。”這說明前世與般若有緣,如果前世沒有因緣,就不可能生起這樣的信心或定解。《般若經》中講:如果在過去世中沒有恒久行持般若法門,則不可能生起信解。

  《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》中雲:“神足無功用,即般若事業;深信解脫門,此是般若母。”在座很多道友,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,都對一切法的根本——般若空性有著特別大的歡喜心,這是非常好的事情;但光有歡喜心還不行,還應通過各種方便來求取般若空性。

  最近很多道友講考《中觀根本慧論》很不錯,通過聽他們五六分鍾的講考就清楚:某某對般若空性法門不但有信心還有正見,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,不久的將來肯定會開悟。有些人雖然不善于表達,但境界和智慧還是很不錯。在曆史上,很多高僧都不一定特別能言善辯,文字表達能力也不一定特別強。尤其是禅宗,不需要文字戲論,也不需要辯論,更不需要以花言巧語來講得很精彩。但他們說出來的簡單話語,全部是開悟的禅話,也就是說,雖然字詞不多,但卻是一個比一個珍貴的寶物。總之,希望大家能從理論上進行思維、觀察、分析,以此對般若法門生起信心。當然,這是針對喜歡推斷者講的。

  有些人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推理,通過禅宗或大圓滿的簡單表示…

《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五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