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費閑歌釋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哪裏都得到人們的恭敬。總之,我們應該了解,什麼是真實的閉關、什麼不是真實的閉關。

  八、信心念佛:

  

念佛容易信心難,心口不一總是閑,

  

口念彌陀心散亂,喉嚨喊破也徒然。

  口中念佛很容易,但內心對佛陀生起虔誠的信心卻很難,如果心口不一總是無有實義;假使口念彌陀而內心散亂,這樣即使喊破喉嚨也徒勞無益。

  對佛陀生起信心很難,尤其懂得佛陀是最尊貴、最偉大的皈依處,在整個世間沒有像佛陀那樣的量士夫,這種隨法的信心更爲難得。《大寶積經》雲:“佛能救世間,余無可依者,世雄甚希有,大慈難思量。”意思是,唯有佛陀能救護世間,世間再沒有其他可皈依者,世尊的功德甚爲稀有,他的大慈大悲以分別心難以思維衡量。大家應該對此理生起定解。

  現在念佛的人比較多,很多寺院每天早上四五點鍾就開始唱念,但並不是所有的人對佛陀都有信心:有些人邊念佛邊打瞌睡;有些人念佛不是爲了解脫,而是爲了逃避暫時的煩惱;還有些人念佛是爲了得一些錢。真正對佛陀生起誠摯信心的人不多,尤其像《勝出天神贊》講的那樣,對佛陀生起不共信心的人就更少了。

  如果一個人口中念阿彌陀佛,但心裏既沒有恭敬心和歡喜心,也沒有認識到佛陀的偉大,甚至持有種種邪見,或者口中雖然念佛,但心裏一直散亂,這樣念佛沒有多大意義,最多種個善根而已,即使喊破喉嚨也得不到解脫的利益。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懂得淨土法門的道理,對阿彌陀佛的宏願、佛號的功德都要有所了解。正因爲如此,我才一再提倡佛教徒要系統聞思。不然學佛就流于表面了,我們沒必要爲表面上的學佛花費很多時間。

  九、敬心拜佛:

  

拜佛容易敬心難,意不虔誠總是閑,

  

五體虛懸空費力,骷髅磕破也徒然。

  身體拜佛容易,但知道佛陀的功德進而生起歡喜心和恭敬心卻不容易,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心總是沒有實義,這樣形象上磕頭只是空費力氣,即使身體都磕破了,頭上、手上傷痕累累,也是徒勞無益。

  要頂禮佛陀,必須懂得佛陀的功德並對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,這個前提非常重要。否則磕頭雖然有功德,但功德並不大。作者在此處說,沒有信心恭敬心的磕頭一點意義都沒有。《大圓滿前行》中也說,如果思想渙散、隨境所轉,只是身體東倒西歪地頂禮,除了身體白白受累以外沒有任何實義。當然,這樣磕頭並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,從種善根來講有一點功德,只不過不能成爲解脫的因。

  我坐車時經常看到有些藏族人叁步一拜前往拉薩,一方面他們的精神很感人,我們不要說好幾個月在野外磕頭,一天在外面磕頭都很困難,尤其寒冬臘月在雪地裏磕半天頭都冷得不行了,所以人和人的精神力量是完全不同的,但另一方面如果這些人沒有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恭敬心,甚至懷有其他目的,這樣磕頭意義不一定很大。

  大家磕頭時一定要對佛陀有恭敬心,尤其要認識到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,世間沒有一個人能與佛陀相比,不管從智慧、悲心、能力哪方面來講,佛陀都是最偉大的,如果有這樣的虔誠心,哪怕磕一個頭也有無量的功德。

  十、誦經解義:

  

誦經容易解經難,口誦不解總是閑,

  

能解不依空費力,日誦萬卷也徒然。

  口頭上誦經非常容易,但是理解經文的意義卻很難,如果口誦不解總是沒有實義;即使表面上能解釋,但如果沒有按照經典實地行持也是白費力氣,所以關鍵是身體力行,否則日誦萬卷也徒勞無益。

  口中誦《阿彌陀經》、《金剛經》並不是一點功德都沒有,但最重要的是通達經典的意義。《六祖壇經》裏說,法達誦了叁千部《法華經》,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向六祖頂禮時頭沒有著地。六祖呵斥他:“你只是口頭上誦經,並沒有懂得經的意義。”于是六祖讓法達給自己念《法華經》[4],然後爲法達解釋經意,並說偈曰:“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,誦經久不明,與義作仇家。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,有無俱不計,長禦白牛車。”法達聽後言下大悟,贊歎六祖:“經誦叁千部,曹溪一句亡。”從此以後,法達既領悟了經中要義,同時也不辍誦經。

  我們不管誦任何經典,最好要懂得其中的意義,如果不懂得經意,即使日誦萬卷也只是種一點善根。《法集要頌經》雲:“智者尋一句,演出無量義,愚者誦千句,不解一句義。”所以懂意義和不懂意義的念誦差別很大。

  以上大概介紹了《費閑歌》。學習這首道歌後,大家要遣除此中所說的不如法之處,以後不管是聞思還是修行,自己的心與行爲都要相合于正法。

  這次我以個人的淺見解釋了《費閑歌》,這只不過是抛磚引玉,算是給道友們作一個參考。你們的母語是漢語,如果要你們來解釋,也許能挖掘出更深的意義,所以課後大家應該反複研究,爭取體會到一些更甚深的道理。

  回向偈:

 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

 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

 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

 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

  


  [1] 現在有些演員也剃光頭扮演出家人,但因爲沒有信心和發願,所以這種“出家”是無有意義的。當然,這是說意義不大,並非完全無意義,佛經中有個公案:某阿羅漢尼前世是戲子,曾經演過出家人,以此功德在釋迦牟尼佛教下出家證果。

  [2] 此處的“相續”是“不斷”的意思。

  [3] 歌曰:上師加持入我身,此身若與凡夫同,何堪成爲大修士?現以化身顯神通,惹瓊子兮應頂禮!上師加持入我口,口若妄言或绮語,何堪成爲大修士?我歌多富妙口訣,惹瓊子兮應善思!上師加持入我心,心若紛起諸妄念,何堪成爲大修士?神通明體廣大現,惹瓊子兮應皈敬!惹瓊見地似野鹫,時飛高空時降地,如是高低不穩固,應趨堅中兮善思維。應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內藏大宮室,廣大寬敞甚舒適!惹瓊修觀似日月,有時明兮有時暗,時暗時明不穩固,應趨堅中兮善思維!應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內藏大宮室,廣大寬敞甚舒適!惹瓊行素似山風,有時急驟有時緩,時急時緩不穩固,應趨堅中兮善思維!應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內藏大宮室,廣大寬敞甚舒適!惹瓊證果似稼禾,有時好兮有時惡,時好時惡不穩固,應趨堅中兮善思維!應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內藏大宮室,廣大寬敞甚舒適!若于微妙因緣法,此心隨意得自在,則能進入此牛角,享用宮屋之舒適!子兮!吾今呼喚汝,速入此屋伴老父,父喚子歸子應歸,爲子之道應如是。我乃年邁衰殘人,生平從未到印度,身微路險未遠遊。惹瓊青年身健壯,曾往印度遊學去,參訪衆多成就者,依止博學善知識;如今已爲大貴人,應住廣大舒適屋,乾枯廢棄此牛角,何能增長我法執?是故吾子惹瓊巴,應入牛角內室居!

  [4] 六祖顯現上不識字。

  

  

  

《費閑歌釋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