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费闲歌释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到上师相续中的功德。《大圆满前行》中也说:一节普通的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,数年后就会熏染上妙香,它也会散发出芬芳的香味;同样,如果我们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,久而久之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,所作所为也会变成和上师一样。各位道友要牢记这些道理。

  现在很多人自作聪明,盲修瞎炼,结果一无所成。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。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,随便看一些藏密的书就开始修风脉明点、光明大圆满,随便翻几本禅宗的书就开始安住参禅,这样不一定成功。如果光看书真能修成,那当然不需要依止善知识,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。因此,希望每个人好好依止善知识,对善知识依教奉行,这对解脱非常重要。

  四、心离红尘:

  

染尘容易出尘难,不断尘劳总是闲,

  

情性攀缘空费力,不成道果也徒然。

  染上世尘容易,从世尘中摆脱出来则很难,没有断除对尘劳的贪恋总是没有实义,如果心一直耽执感情,一直攀缘亲友、财产、地位、名声等世间法,那再怎么修行也是空费力气,不会得成道果。

 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:愿法融入心,愿心得堪能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,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,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。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,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,到城市里以后遇到一点一滴染污就会沾染上。尤其有些人以前习气比较重,要远离习气更不容易,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。上山难、下山易,在座各位从红尘中走出来不容易,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,而染上红尘则特别容易。有些人已经出家多年了,由于看了一些短信、一部电影或者接触以前的旧友,不用两三天就毁坏了相续中的善根。

  《诸法集要经》云:“是心难降伏,多攀缘欲境,若能善制之,获清凉安隐。”我们的这颗心很难降伏,它经常攀缘欲妙的对境,如果能通过佛法善加制伏此心,善加对治相续中的烦恼,就能获得甘露般清凉安隐的果位。不过道理虽然如此,要做到的确很难。遇到感情、财物、地位等对境时,一般人很容易被束缚。

  当然,也有个别前世习气比较好的人,这些人就像莲池大师《七笔勾》说的那样,能够将妻儿、财产、地位等一笔一笔勾销。以前有一位仰山禅师,十几岁时家人逼他成家,为了表明自己远离红尘、不愿与世间人为伍的决心,他割下两根手指给父母看,父母被他的行为感动,最终他得以自由自在地修行。

  除了个别善根深厚的人以外,一般的凡夫很容易染上世间的五欲六尘。如果没有一定的境界和看破放下的能力,即使暂时在修行佛法,最终也不一定成功。这样的人很多:有些人上半生看破一切而出家,什么都不需要,晚年又回到红尘中;有些人在短短的时间中就产生修行的境界,可是后来修行也不究竟,遇到一些因缘又卷入世间的漩涡里。所以每个人都要恒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相续,同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,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修行。

  五、虚心闻思:

  

听闻容易实心难,侮慢师尊总是闲,

  

自大贡高空费力,聪明盖世也徒然。

  听闻经论比较容易,但以虔诚谦虚心学修佛法则非常难,如果有侮慢师尊之心,那一切所为都没有实义,自高自大之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空费力气,即使聪明盖世也徒劳无益。

  《集菩萨学论》云:“若高举我慢,不重师尊,亦不恭敬礼拜,当知菩萨是为魔钩所制。”所以人不能有傲慢心,如果有了傲慢心,不管上师还是道友的功德都看不到,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正确的。傲慢者从不观察自己的过失,即使上师、道友劝他:你的行为不如法,他也不会接受。所以我们应该具足谦虚心和恭敬心,要把所有的上师、道友当作善知识,否则,自己有过失发现不了、别人有功德发现不了,那就比较麻烦了。

  以前惹琼巴去印度求法,他在印度和尼泊尔依止了很多善知识,学了很多密法的高深窍诀,也学了一些外道的法。有一次,米拉日巴在定中看到惹琼巴,随后又见到一个水晶塔放出一片刺眼的光芒,尊者想:看来我的弟子遇到违缘了。为了拯救惹琼巴,尊者便前去迎接他,最终师徒在路上相遇。当时惹琼巴很傲慢,他想:我到印度求得了这么高深的密法,这次我对上师顶礼时,他会不会回我一个礼呢?可是他顶礼后,尊者却没有给他回礼。惹琼巴心里很不舒服,他想:如果是其他上师,肯定会对我隆重迎接,也肯定会给我回礼,可是这个米拉日巴太傲慢了。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,便想了一个调伏他的办法。在回来的途中,米拉日巴捡了一个牛角。当他们行至一处平原时,本来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乌云密布,冰雹狂袭而下。米拉日巴钻进牛角,但稀奇的是牛角没有变大,尊者也没有变小。而惹琼巴则无处可躲,最后他向米拉日巴求助。米拉日巴在牛角里对惹琼巴唱了一首歌,大意为:如果你认为我们俩同等,为什么不入此牛角?[3]惹琼巴听后也想钻进牛角,可是钻了半天连头都进不去。最终他的慢心被折服了,觉得米拉日巴确实与众不同,从此对上师产生了恭敬心。

 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,如果相续中有傲慢心,那根本看不出别人的功德。傲慢者纵然聪明盖世,也得不到任何真实利益,所以大家一定要谦虚。

  六、实修实证:

  

学道容易悟道难,不下功夫总是闲,

  

能信不行空费力,空空论说也徒然。

  表面上广闻博学圣道很容易,而真正体悟圣道却不容易,不下工夫修行总是没有实义,即使表面上对佛法有信心,但如果没有实际行持也只是白费力,没有境界却空空论说终归徒劳无益。

  《水木格言》云:“多闻若未实修,则于自心无益,百年住于水中,石性干燥而存。”意思是,光听闻而不实修对自心是没有利益的,就像石头即使一百年住在水里,它的本性还是干燥一样。所以,如果你没有真正实修,表面上再怎么广闻博学,甚至天天听课也没有用。

  现在很多人特别爱说,有些人一谈起佛法的境界时,别人听起来都吓一跳:哇!这个人已经开悟了!但事实并非如此,也许他从来没用功过,甚至一天连一个小时都没修过,这样的人纯粹是自欺欺人,他们的空谈没有实义。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工夫修行。

  有些人口中说得很好,实际上天天睡懒觉,这样虚度时日也没有意义。《阿育王传》记载,优波笈多尊者有一个弟子特别爱睡觉,一打坐就入睡。为了度化他,有一次他打坐正要睡觉时,尊者化为一个七头魔鬼,倒悬在他面前的空中。他特别害怕,跑到尊者面前说:“林中有鬼,我不敢在那里修行了。”尊者说:“七头鬼不足畏,睡眠最可畏。为鬼所杀不会入于生死,如果为睡眠所杀则生死无穷。”听了这个教言,他从此精进修行,后来获得了圣果。

  在短暂的人生中,如果一点工夫都不下,一点精进都没有,修行要成功是很困难的。每个道友都应该观察,看自己以前修了多少法,以后打算怎样修行。有时候总结起来,我也很惭愧:这么多年以来,虽然我没有特别散乱,也不像世间人那样天天搞世间法,但是对死亡有用的善根积累了多少?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的善法修了多少?这样观察的时候,还是觉得很惭愧。

  作为凡夫人,在行持善法方面力量很薄弱,在造恶业方面则相反,心态、行为、方便样样齐全,所以大家要尽量祈祷上师三宝、依止对治法来调整自己的恶劣相续。

  七、如理闭关:

  

闭关容易守关难,不肯修行总是闲,

  

身在关中心在外,千年不出也徒然。

  表面上的闭关很容易,而关住妄心和非法行为的闭关则很难,如果没有真正修持解脱法总是没有实义;有些人虽然身在关房,但心一直往外散乱,一刹那也没有观修过,这样即使闭关千年也徒劳无益。

  有人认为:我闭关十几年、二十几年了,我肯定很了不起。很多人宣传上师时也说:这个上师闭关六年了,那个上师闭关十二年了,另有某个上师闭关二十四年了……其实,如果没有真正的修行境界,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,不要说二十四年,按照憨山大师的说法,即使闭关千年也徒然。

  现在有些居士的说法特别可笑:听说某上师是你们学院的,在学院呆了二十年了,他肯定很了不起。呆二十年有什么用?如果没有修行的境界,呆在学院跟石头呆在学院一模一样。石头不要说在学院呆二十年,呆一千年都有了,这又怎么样?有些考古学家说,在藏地发现了六万年前的文物,所以如果没有修行,在青藏高原呆多少年也没用。

  有些人经常说:这个人很厉害,他闭关三年了……其实也许他一直在观修嗔恨心、愚痴心,毒蛇和旱獭冬天也一直闭关,它们观修的就是这些。我并不是诽谤所有闭关的人,在闭关的人当中肯定有很好的修行人,但如果仅仅因为在关房里呆的时间长,所以就很了不起,这是不一定的。

  其实,有些人的“闭关”只是说法而已——他并没有修行十二年,只不过在山里一直没有出来,于是便认为自己在闭关。以前藏地交通不好,所以从广义上说,住在深山、寺院里都可以叫做闭关,开玩笑。

  如果想闭关,就要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真实闭关。在《前行备忘录》中,对于每天的修行安排都有详细宣说,要求修行人白天晚上精进行持善法。如果能这样闭关,不要说十几年、二十几年,哪怕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也有很大功德。

  憨山大师讲得很好,我觉得他真正讲到了某些人的毛病。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了不起,他们自己也认为已经闭关了很长时间,但实际上如果心没有与法相融,闭关多长时间都没有用。相反,有些人虽然没有闭关,但因为心与佛法完全相融,所作所为也与佛法相应,所以不管…

《费闲歌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