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到上師相續中的功德。《大圓滿前行》中也說:一節普通的樹木落到瑪拉雅山的檀香林中,數年後就會熏染上妙香,它也會散發出芬芳的香味;同樣,如果我們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,久而久之也會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,所作所爲也會變成和上師一樣。各位道友要牢記這些道理。
現在很多人自作聰明,盲修瞎煉,結果一無所成。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。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,隨便看一些藏密的書就開始修風脈明點、光明大圓滿,隨便翻幾本禅宗的書就開始安住參禅,這樣不一定成功。如果光看書真能修成,那當然不需要依止善知識,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。因此,希望每個人好好依止善知識,對善知識依教奉行,這對解脫非常重要。
四、心離紅塵:
染塵容易出塵難,不斷塵勞總是閑,
情性攀緣空費力,不成道果也徒然。
染上世塵容易,從世塵中擺脫出來則很難,沒有斷除對塵勞的貪戀總是沒有實義,如果心一直耽執感情,一直攀緣親友、財産、地位、名聲等世間法,那再怎麼修行也是空費力氣,不會得成道果。
噶當派的大德經常祈禱:願法融入心,願心得堪能。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如果人的心沒有與法相應,表面上離開世間很久了,實際上還是很容易受到染汙。一個人即使在山裏呆了很久,如果他內心沒有佛法的境界,到城市裏以後遇到一點一滴染汙就會沾染上。尤其有些人以前習氣比較重,要遠離習氣更不容易,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。上山難、下山易,在座各位從紅塵中走出來不容易,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,而染上紅塵則特別容易。有些人已經出家多年了,由于看了一些短信、一部電影或者接觸以前的舊友,不用兩叁天就毀壞了相續中的善根。
《諸法集要經》雲:“是心難降伏,多攀緣欲境,若能善製之,獲清涼安隱。”我們的這顆心很難降伏,它經常攀緣欲妙的對境,如果能通過佛法善加製伏此心,善加對治相續中的煩惱,就能獲得甘露般清涼安隱的果位。不過道理雖然如此,要做到的確很難。遇到感情、財物、地位等對境時,一般人很容易被束縛。
當然,也有個別前世習氣比較好的人,這些人就像蓮池大師《七筆勾》說的那樣,能夠將妻兒、財産、地位等一筆一筆勾銷。以前有一位仰山禅師,十幾歲時家人逼他成家,爲了表明自己遠離紅塵、不願與世間人爲伍的決心,他割下兩根手指給父母看,父母被他的行爲感動,最終他得以自由自在地修行。
除了個別善根深厚的人以外,一般的凡夫很容易染上世間的五欲六塵。如果沒有一定的境界和看破放下的能力,即使暫時在修行佛法,最終也不一定成功。這樣的人很多:有些人上半生看破一切而出家,什麼都不需要,晚年又回到紅塵中;有些人在短短的時間中就産生修行的境界,可是後來修行也不究竟,遇到一些因緣又卷入世間的漩渦裏。所以每個人都要恒時以正知正念觀察自相續,同時要經常祈禱上師叁寶,千方百計保護自己的修行。
五、虛心聞思:
聽聞容易實心難,侮慢師尊總是閑,
自大貢高空費力,聰明蓋世也徒然。
聽聞經論比較容易,但以虔誠謙虛心學修佛法則非常難,如果有侮慢師尊之心,那一切所爲都沒有實義,自高自大之人再怎麼努力也是空費力氣,即使聰明蓋世也徒勞無益。
《集菩薩學論》雲:“若高舉我慢,不重師尊,亦不恭敬禮拜,當知菩薩是爲魔鈎所製。”所以人不能有傲慢心,如果有了傲慢心,不管上師還是道友的功德都看不到,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和行爲是正確的。傲慢者從不觀察自己的過失,即使上師、道友勸他:你的行爲不如法,他也不會接受。所以我們應該具足謙虛心和恭敬心,要把所有的上師、道友當作善知識,否則,自己有過失發現不了、別人有功德發現不了,那就比較麻煩了。
以前惹瓊巴去印度求法,他在印度和尼泊爾依止了很多善知識,學了很多密法的高深竅訣,也學了一些外道的法。有一次,米拉日巴在定中看到惹瓊巴,隨後又見到一個水晶塔放出一片刺眼的光芒,尊者想:看來我的弟子遇到違緣了。爲了拯救惹瓊巴,尊者便前去迎接他,最終師徒在路上相遇。當時惹瓊巴很傲慢,他想:我到印度求得了這麼高深的密法,這次我對上師頂禮時,他會不會回我一個禮呢?可是他頂禮後,尊者卻沒有給他回禮。惹瓊巴心裏很不舒服,他想:如果是其他上師,肯定會對我隆重迎接,也肯定會給我回禮,可是這個米拉日巴太傲慢了。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,便想了一個調伏他的辦法。在回來的途中,米拉日巴撿了一個牛角。當他們行至一處平原時,本來萬裏無雲的晴空突然烏雲密布,冰雹狂襲而下。米拉日巴鑽進牛角,但稀奇的是牛角沒有變大,尊者也沒有變小。而惹瓊巴則無處可躲,最後他向米拉日巴求助。米拉日巴在牛角裏對惹瓊巴唱了一首歌,大意爲:如果你認爲我們倆同等,爲什麼不入此牛角?[3]惹瓊巴聽後也想鑽進牛角,可是鑽了半天連頭都進不去。最終他的慢心被折服了,覺得米拉日巴確實與衆不同,從此對上師産生了恭敬心。
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出,如果相續中有傲慢心,那根本看不出別人的功德。傲慢者縱然聰明蓋世,也得不到任何真實利益,所以大家一定要謙虛。
六、實修實證:
學道容易悟道難,不下功夫總是閑,
能信不行空費力,空空論說也徒然。
表面上廣聞博學聖道很容易,而真正體悟聖道卻不容易,不下工夫修行總是沒有實義,即使表面上對佛法有信心,但如果沒有實際行持也只是白費力,沒有境界卻空空論說終歸徒勞無益。
《水木格言》雲:“多聞若未實修,則于自心無益,百年住于水中,石性幹燥而存。”意思是,光聽聞而不實修對自心是沒有利益的,就像石頭即使一百年住在水裏,它的本性還是幹燥一樣。所以,如果你沒有真正實修,表面上再怎麼廣聞博學,甚至天天聽課也沒有用。
現在很多人特別愛說,有些人一談起佛法的境界時,別人聽起來都嚇一跳:哇!這個人已經開悟了!但事實並非如此,也許他從來沒用功過,甚至一天連一個小時都沒修過,這樣的人純粹是自欺欺人,他們的空談沒有實義。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工夫修行。
有些人口中說得很好,實際上天天睡懶覺,這樣虛度時日也沒有意義。《阿育王傳》記載,優波笈多尊者有一個弟子特別愛睡覺,一打坐就入睡。爲了度化他,有一次他打坐正要睡覺時,尊者化爲一個七頭魔鬼,倒懸在他面前的空中。他特別害怕,跑到尊者面前說:“林中有鬼,我不敢在那裏修行了。”尊者說:“七頭鬼不足畏,睡眠最可畏。爲鬼所殺不會入于生死,如果爲睡眠所殺則生死無窮。”聽了這個教言,他從此精進修行,後來獲得了聖果。
在短暫的人生中,如果一點工夫都不下,一點精進都沒有,修行要成功是很困難的。每個道友都應該觀察,看自己以前修了多少法,以後打算怎樣修行。有時候總結起來,我也很慚愧:這麼多年以來,雖然我沒有特別散亂,也不像世間人那樣天天搞世間法,但是對死亡有用的善根積累了多少?以出離心和菩提心攝持的善法修了多少?這樣觀察的時候,還是覺得很慚愧。
作爲凡夫人,在行持善法方面力量很薄弱,在造惡業方面則相反,心態、行爲、方便樣樣齊全,所以大家要盡量祈禱上師叁寶、依止對治法來調整自己的惡劣相續。
七、如理閉關:
閉關容易守關難,不肯修行總是閑,
身在關中心在外,千年不出也徒然。
表面上的閉關很容易,而關住妄心和非法行爲的閉關則很難,如果沒有真正修持解脫法總是沒有實義;有些人雖然身在關房,但心一直往外散亂,一刹那也沒有觀修過,這樣即使閉關千年也徒勞無益。
有人認爲:我閉關十幾年、二十幾年了,我肯定很了不起。很多人宣傳上師時也說:這個上師閉關六年了,那個上師閉關十二年了,另有某個上師閉關二十四年了……其實,如果沒有真正的修行境界,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,不要說二十四年,按照憨山大師的說法,即使閉關千年也徒然。
現在有些居士的說法特別可笑:聽說某上師是你們學院的,在學院呆了二十年了,他肯定很了不起。呆二十年有什麼用?如果沒有修行的境界,呆在學院跟石頭呆在學院一模一樣。石頭不要說在學院呆二十年,呆一千年都有了,這又怎麼樣?有些考古學家說,在藏地發現了六萬年前的文物,所以如果沒有修行,在青藏高原呆多少年也沒用。
有些人經常說:這個人很厲害,他閉關叁年了……其實也許他一直在觀修嗔恨心、愚癡心,毒蛇和旱獺冬天也一直閉關,它們觀修的就是這些。我並不是誹謗所有閉關的人,在閉關的人當中肯定有很好的修行人,但如果僅僅因爲在關房裏呆的時間長,所以就很了不起,這是不一定的。
其實,有些人的“閉關”只是說法而已——他並沒有修行十二年,只不過在山裏一直沒有出來,于是便認爲自己在閉關。以前藏地交通不好,所以從廣義上說,住在深山、寺院裏都可以叫做閉關,開玩笑。
如果想閉關,就要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真實閉關。在《前行備忘錄》中,對于每天的修行安排都有詳細宣說,要求修行人白天晚上精進行持善法。如果能這樣閉關,不要說十幾年、二十幾年,哪怕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也有很大功德。
憨山大師講得很好,我覺得他真正講到了某些人的毛病。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了不起,他們自己也認爲已經閉關了很長時間,但實際上如果心沒有與法相融,閉關多長時間都沒有用。相反,有些人雖然沒有閉關,但因爲心與佛法完全相融,所作所爲也與佛法相應,所以不管…
《費閑歌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