费闲歌释
思考题
1.讲经说法要避免哪两种情况?
2.解释“愚痴无戒人,起增上散乱,相续造诸罪,去地狱非远。”
3.学习性空比丘的公案后你有何体会?今后你打算如何修行?
3.傲慢有何过失?请引用教证和公案加以说明。
4.有人说:某人闭关很多年了,所以他很了不起。这种说法对吗?为什么?
5.什么样的念佛容易?什么样的念佛难?
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顶礼文殊智慧勇识!
顶礼传承大恩上师!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为度化一切众生,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!
今天我们学习憨山大师的《费闲歌》。很早以前我就看过《费闲歌》,觉得里面的内容很适合现在的修行人,相当于藏传佛教的修心法门,所以这次跟道友们一起学习这首道歌。
《费闲歌》的注释不多,我曾在某个杂志上看过一个注释,但是感觉解释者好像在乱说,没有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内容,所以这次我没有寻找其他讲义,而是凭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交流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有不符教义、上下错乱之处,希望各位给予斧正。
标题:费闲歌。
为什么叫“费闲歌”呢?下文十个偈颂中,每颂第一句有“难”,第二句有“总是闲”,第三句有“空费力”(有三颂例外),第四句有“也徒然”,在整体上构成了一种排比,故全文以“费闲”名之。
从意义上讲,所谓“费”是费了很大力气,所谓“闲”是空耗、没有实义,合起来讲就是有些人表面上费了很大力气,不管念经、闭关、参禅都特别认真,但实际上意义不大。有鉴于此,故作者以这首道歌提醒后人:修行要方法正确、表里如一、踏踏实实,不要费了很多时间、精力,实际效果却不大。
作者:憨山大师。
在上堂课已经作了介绍,所以这里不再重复。
正文:共有十个偈颂。我对每一颂用四个字作了归纳,相当于一个科判。下面看颂词。
一、静修体悟:
讲道容易体道难,杂念不除总是闲,
世事尘劳常挂碍,深山静坐也徒然。
宣讲佛法的道理很容易,许多人口才比较好,讲起来天花乱坠,可是体验佛法的道理却非常难,如果所讲的法自己从来没有修过,即便修也是杂念纷飞,这样总是无有实义。在修行的过程中,如果世间尘事经常挂在心头,一直耽著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,纵然长年累月在深山静坐苦修也徒劳无益。
“讲道容易体道难”,宣讲佛法容易,体验佛法却很难。作为一个修行人,光是口头上说法不一定有用。虽然讲经说法很好,但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:
一、有些人虽然对别人宣讲佛法的道理,但目的就是想获得名闻利养,这样不但没有功德,对众生也没有利益。《佛说华手经》云:“若人以利养,为大众说法,依于世利故,则为法所害。”意思是,如果有人以希求利养之心给别人宣说佛法,由于他的发心不清净,是为了获得世间八法,这样的说法不但没有利益,反而会害了自他。
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。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弘法,弘法当然很好,但发心不能是为了名闻利养。现在有这种现象:某人要给别人讲法,目的是什么呢?一方面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另一方面想获得一些供养。以这种目的宣说佛法是不合理的。
二、如果心里对修行没有感受,夸夸其谈也没有实义。虽然真正体悟佛法很难,但最起码发心不能为世间八法所染,这一点很重要。
“杂念不除总是闲”,在修行的过程中,不去除杂念总是闲,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纷乱的心态。佛经中有一个公案:以前有一位比丘到寂静处修行,那个地方有许多鬼神,他在修行时经常听到鬼神发出怪声,比丘心里特别恐怖,产生了恶分别念:这真是个鬼地方,我不愿意再呆了……正当他想离开时,佛陀知道了他的心,便到比丘面前安慰他。这时有一头野象王也到那里,它卧在一棵树下想:我离开了象群烦杂的生活,独自在这里真舒服。佛陀告诉比丘:“这个象王有五百头眷属,它因为不愿意呆在喧闹的象群中,所以来到树下独自而住。大象是愚昧的旁生,它都向往寂静处,你身为比丘,难道连旁生都不如吗?”接着佛陀讲了一个偈颂:“乐戒学行,奚用伴为?独善无忧,如空野象。”(大意为:真正的修行人哪里需要伴侣呢?为什么在寂静处呆不住呢?应该独自安住于善法中,内心无忧无虑,就像野象王一样。)佛陀劝告后,比丘心定了下来。后来他认真修行,获得了阿罗汉果位。
这个故事很有意义。我有时候在想:也许跟前世和今生的因缘有关,有些人修行一直不能成功,有些旁生都喜欢呆在山中,可是这些修行人却喜欢到闹市中,经常与人群交往;即使偶尔产生寂静的心态,也不能长期保持,刚出家时往深山里跑,后来却又回到红尘中。这样确实非常遗憾。
“世事尘劳常挂碍,深山静坐也徒然”,大家最好抖擞干净世间的“尘土”,舍弃对世间的贪执,否则修行是不会成功的,再怎么努力也徒劳无益。此处说“也徒然”,当然我们要明白,这并非一点意义都没有,只不过要获得解脱有一定困难。实际上,不要说真正在寂静处修行,《三摩地王经》中说,以厌离心向寂静处仅仅迈七步也有无量功德。所以我们对此说法要有全面理解。
二、守持净戒:
出家容易守戒难,信愿全无总是闲,
净戒不持空费力,纵然落发也徒然。
出家很容易,换件衣服、剃掉头发连半个小时都不要,刚才还是在家人,马上就变成出家人了,但一日出家、终生持戒,要守持戒律则很难,没有信愿总是无有实义[1]。如果不守持净戒,出家只是空费力,纵然披上袈裟、剃除须发也徒劳无益。
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,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守持清净的戒律。以戒律护持自相续非常重要。世间的愚人一般不愿意有所约束。《诸法集要经》中说:“愚痴无戒人,起增上散乱,相续[2]造诸罪,去地狱非远。”说得很清楚,愚痴之人对戒律毫无兴趣,因为没有戒律约束而三门放逸散乱,不断造下各种罪业,这种人离恶趣也就不远了。
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轻视戒律,有些形象的出家人连一点惭愧心都没有,甚至大肆贪污挪用僧众的财产。前几年,某寺院的财务长将僧众的财物用于搞不如法的事,以致连自己的性命都丢掉了。如今外相上出家的人很多,但真正从内心出家,经常能想到:我是出家人,行为不能与世间人相同,这样的人则不太多。
当然,我并不是说出家不好。虽然大多数出家人都是凡夫,不可能出家后马上获得阿罗汉果位,依然有贪心、嗔心等烦恼,但是因为现了僧相,所以跟在家人还是不同。总的来说,出家后造善业的机会非常多,造恶业的机会则非常少,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多少会有惭愧心,另一方面如果在众人前做杀生等不如法行为,自己肯定会受到讥毁,所以行为多少会有所顾忌。
如果是有正知正念的人,出家后有许多行持善法的因缘,如果是没有正知正念的人,以出家身份反而会造很多恶业。如今也有些无惭无愧的出家人搞一些非法行为,这样一方面毁坏自己,另一方面对佛教也造成不好的影响。但是也没有办法,末法时代肯定有各种情况。
作为在家人,应该对出家人观清净心,作为出家人,自己也应该反复观察:既然已经出了家,就要守持清净的戒律。末法时代持戒一尘不染虽然很困难,但也要尽力护持学处。多的不谈,即便守持一分戒律也很有意义。《三摩地王经》中说,往昔佛法兴盛时,在百千万劫中守持圆满戒律并在十方诸佛前作种种供养,也不如末法时代一日中守持一分学处功德大。所以出家人应该严持戒律,否则,剃着光头、穿着袈裟天天造恶业没有意义。
三、依师修行:
修行容易遇师难,不遇明师总是闲,
自作聪明空费力,盲修瞎炼也徒然。
表面上的修行比较容易,有善知识引导的修行却很难得,如果不遇到明师总是没有实义。自作聪明者付出再多时间和精力也没用,这样盲修瞎炼到头来徒劳无益。
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识,佛法极其深奥,如果没有善知识一步一步引导,最终会一无所得。现在有些人自认为文凭比较高、学识比较渊博,随便看一看书,随便学一学,就觉得很不错了,然后稍微修一修,就觉得自己证悟了,跟佛的境界没有差别了,可是到头来却无恶不造。这种没有系统学习的修行很危险。所以我们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,最好能长期依止上师。
莲池大师讲过一件事:有一个名叫性空的比丘,他最初依止莲池大师很虔诚,但没过多久就离开大师,发下大愿到寂静处独自修行。后来,性空修行出了问题,发疯而死了。莲池大师觉得很惋惜,遂以此事教诫后人不要盲修瞎炼,应该长期依止善知识,否则,初学者自作主张去修行是不会成功的。
在座各位如果不注意,可能也会这样。有些人出家不到两三个月就嚷嚷着:我要闭关,我要弘法……其实,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,就这样着急是没必要的。大家想一想:在世间拿一个大学文凭,起码也要十几二十年的学习,一天两天、一年两年就能通达甚深的佛法吗?这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即生中遇到三宝很难,遇到善知识更难,佛经中讲了四难:“佛世难值,经法难闻,众僧难遇,明师难遭。”因此值遇善知识后切勿轻易离开。如果某善知识精通显密经论,同时有一定的实修境界,在他面前呆的时间越长越好。《山法宝鬘论》中说,初学者必须恒时不离上师,这样就能逐渐…
《费闲歌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