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費閑歌釋

  

費閑歌釋

  

思考題

  1.講經說法要避免哪兩種情況?

  2.解釋“愚癡無戒人,起增上散亂,相續造諸罪,去地獄非遠。”

  3.學習性空比丘的公案後你有何體會?今後你打算如何修行?

  3.傲慢有何過失?請引用教證和公案加以說明。

  4.有人說:某人閉關很多年了,所以他很了不起。這種說法對嗎?爲什麼?

  5.什麼樣的念佛容易?什麼樣的念佛難?

 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
 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
 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
  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

  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
  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
  今天我們學習憨山大師的《費閑歌》。很早以前我就看過《費閑歌》,覺得裏面的內容很適合現在的修行人,相當于藏傳佛教的修心法門,所以這次跟道友們一起學習這首道歌。

  《費閑歌》的注釋不多,我曾在某個雜志上看過一個注釋,但是感覺解釋者好像在亂說,沒有很好地解釋其中的內容,所以這次我沒有尋找其他講義,而是憑自己的理解與大家交流。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有不符教義、上下錯亂之處,希望各位給予斧正。

  標題:費閑歌。

  爲什麼叫“費閑歌”呢?下文十個偈頌中,每頌第一句有“難”,第二句有“總是”,第叁句有“空力”(有叁頌例外),第四句有“也徒然”,在整體上構成了一種排比,故全文以“費閑”名之。

  從意義上講,所謂“費”是費了很大力氣,所謂“閑”是空耗、沒有實義,合起來講就是有些人表面上費了很大力氣,不管念經、閉關、參禅都特別認真,但實際上意義不大。有鑒于此,故作者以這首道歌提醒後人:修行要方法正確、表裏如一、踏踏實實,不要費了很多時間、精力,實際效果卻不大。

  作者:憨山大師。

  在上堂課已經作了介紹,所以這裏不再重複。

  正文:共有十個偈頌。我對每一頌用四個字作了歸納,相當于一個科判。下面看頌詞。

  一、靜修體悟:

  

講道容易體道難,雜念不除總是閑,

  

世事塵勞常挂礙,深山靜坐也徒然。

  宣講佛法的道理很容易,許多人口才比較好,講起來天花亂墜,可是體驗佛法的道理卻非常難,如果所講的法自己從來沒有修過,即便修也是雜念紛飛,這樣總是無有實義。在修行的過程中,如果世間塵事經常挂在心頭,一直耽著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,縱然長年累月在深山靜坐苦修也徒勞無益。

  “講道容易體道難”,宣講佛法容易,體驗佛法卻很難。作爲一個修行人,光是口頭上說法不一定有用。雖然講經說法很好,但要注意避免兩種情況:

  一、有些人雖然對別人宣講佛法的道理,但目的就是想獲得名聞利養,這樣不但沒有功德,對衆生也沒有利益。《佛說華手經》雲:“若人以利養,爲大衆說法,依于世利故,則爲法所害。”意思是,如果有人以希求利養之心給別人宣說佛法,由于他的發心不清淨,是爲了獲得世間八法,這樣的說法不但沒有利益,反而會害了自他。

  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一點。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弘法,弘法當然很好,但發心不能是爲了名聞利養。現在有這種現象:某人要給別人講法,目的是什麼呢?一方面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另一方面想獲得一些供養。以這種目的宣說佛法是不合理的。

  二、如果心裏對修行沒有感受,誇誇其談也沒有實義。雖然真正體悟佛法很難,但最起碼發心不能爲世間八法所染,這一點很重要。

  “雜念不除總是閑”,在修行的過程中,不去除雜念總是閑,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紛亂的心態。佛經中有一個公案:以前有一位比丘到寂靜處修行,那個地方有許多鬼神,他在修行時經常聽到鬼神發出怪聲,比丘心裏特別恐怖,産生了惡分別念:這真是個鬼地方,我不願意再呆了……正當他想離開時,佛陀知道了他的心,便到比丘面前安慰他。這時有一頭野象王也到那裏,它臥在一棵樹下想:我離開了象群煩雜的生活,獨自在這裏真舒服。佛陀告訴比丘:“這個象王有五百頭眷屬,它因爲不願意呆在喧鬧的象群中,所以來到樹下獨自而住。大象是愚昧的旁生,它都向往寂靜處,你身爲比丘,難道連旁生都不如嗎?”接著佛陀講了一個偈頌:“樂戒學行,奚用伴爲?獨善無憂,如空野象。”(大意爲:真正的修行人哪裏需要伴侶呢?爲什麼在寂靜處呆不住呢?應該獨自安住于善法中,內心無憂無慮,就像野象王一樣。)佛陀勸告後,比丘心定了下來。後來他認真修行,獲得了阿羅漢果位。

  這個故事很有意義。我有時候在想:也許跟前世和今生的因緣有關,有些人修行一直不能成功,有些旁生都喜歡呆在山中,可是這些修行人卻喜歡到鬧市中,經常與人群交往;即使偶爾産生寂靜的心態,也不能長期保持,剛出家時往深山裏跑,後來卻又回到紅塵中。這樣確實非常遺憾。

  “世事塵勞常挂礙,深山靜坐也徒然”,大家最好抖擻幹淨世間的“塵土”,舍棄對世間的貪執,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,再怎麼努力也徒勞無益。此處說“也徒然”,當然我們要明白,這並非一點意義都沒有,只不過要獲得解脫有一定困難。實際上,不要說真正在寂靜處修行,《叁摩地王經》中說,以厭離心向寂靜處僅僅邁七步也有無量功德。所以我們對此說法要有全面理解。

  二、守持淨戒:

  

出家容易守戒難,信願全無總是閑,

  

淨戒不持空費力,縱然落發也徒然。

  出家很容易,換件衣服、剃掉頭發連半個小時都不要,剛才還是在家人,馬上就變成出家人了,但一日出家、終生持戒,要守持戒律則很難,沒有信願總是無有實義[1]。如果不守持淨戒,出家只是空費力,縱然披上袈裟、剃除須發也徒勞無益。

  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,不管在家還是出家都要守持清淨的戒律。以戒律護持自相續非常重要。世間的愚人一般不願意有所約束。《諸法集要經》中說:“愚癡無戒人,起增上散亂,相續[2]造諸罪,去地獄非遠。”說得很清楚,愚癡之人對戒律毫無興趣,因爲沒有戒律約束而叁門放逸散亂,不斷造下各種罪業,這種人離惡趣也就不遠了。

  末法時代的很多衆生輕視戒律,有些形象的出家人連一點慚愧心都沒有,甚至大肆貪汙挪用僧衆的財産。前幾年,某寺院的財務長將僧衆的財物用于搞不如法的事,以致連自己的性命都丟掉了。如今外相上出家的人很多,但真正從內心出家,經常能想到:我是出家人,行爲不能與世間人相同,這樣的人則不太多。

  當然,我並不是說出家不好。雖然大多數出家人都是凡夫,不可能出家後馬上獲得阿羅漢果位,依然有貪心、嗔心等煩惱,但是因爲現了僧相,所以跟在家人還是不同。總的來說,出家後造善業的機會非常多,造惡業的機會則非常少,這一方面是因爲自身多少會有慚愧心,另一方面如果在衆人前做殺生等不如法行爲,自己肯定會受到譏毀,所以行爲多少會有所顧忌。

  如果是有正知正念的人,出家後有許多行持善法的因緣,如果是沒有正知正念的人,以出家身份反而會造很多惡業。如今也有些無慚無愧的出家人搞一些非法行爲,這樣一方面毀壞自己,另一方面對佛教也造成不好的影響。但是也沒有辦法,末法時代肯定有各種情況。

  作爲在家人,應該對出家人觀清淨心,作爲出家人,自己也應該反複觀察:既然已經出了家,就要守持清淨的戒律。末法時代持戒一塵不染雖然很困難,但也要盡力護持學處。多的不談,即便守持一分戒律也很有意義。《叁摩地王經》中說,往昔佛法興盛時,在百千萬劫中守持圓滿戒律並在十方諸佛前作種種供養,也不如末法時代一日中守持一分學處功德大。所以出家人應該嚴持戒律,否則,剃著光頭、穿著袈裟天天造惡業沒有意義。

  叁、依師修行:

  

修行容易遇師難,不遇明師總是閑,

  

自作聰明空費力,盲修瞎煉也徒然。

  表面上的修行比較容易,有善知識引導的修行卻很難得,如果不遇到明師總是沒有實義。自作聰明者付出再多時間和精力也沒用,這樣盲修瞎煉到頭來徒勞無益。

  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識,佛法極其深奧,如果沒有善知識一步一步引導,最終會一無所得。現在有些人自認爲文憑比較高、學識比較淵博,隨便看一看書,隨便學一學,就覺得很不錯了,然後稍微修一修,就覺得自己證悟了,跟佛的境界沒有差別了,可是到頭來卻無惡不造。這種沒有系統學習的修行很危險。所以我們要依靠善知識的引導,最好能長期依止上師。

  蓮池大師講過一件事:有一個名叫性空的比丘,他最初依止蓮池大師很虔誠,但沒過多久就離開大師,發下大願到寂靜處獨自修行。後來,性空修行出了問題,發瘋而死了。蓮池大師覺得很惋惜,遂以此事教誡後人不要盲修瞎煉,應該長期依止善知識,否則,初學者自作主張去修行是不會成功的。

  在座各位如果不注意,可能也會這樣。有些人出家不到兩叁個月就嚷嚷著:我要閉關,我要弘法……其實,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,就這樣著急是沒必要的。大家想一想:在世間拿一個大學文憑,起碼也要十幾二十年的學習,一天兩天、一年兩年就能通達甚深的佛法嗎?這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
  即生中遇到叁寶很難,遇到善知識更難,佛經中講了四難:“佛世難值,經法難聞,衆僧難遇,明師難遭。”因此值遇善知識後切勿輕易離開。如果某善知識精通顯密經論,同時有一定的實修境界,在他面前呆的時間越長越好。《山法寶鬘論》中說,初學者必須恒時不離上師,這樣就能逐漸…

《費閑歌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