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到哪里都得到人们的恭敬。总之,我们应该了解,什么是真实的闭关、什么不是真实的闭关。
八、信心念佛:
念佛容易信心难,心口不一总是闲,
口念弥陀心散乱,喉咙喊破也徒然。
口中念佛很容易,但内心对佛陀生起虔诚的信心却很难,如果心口不一总是无有实义;假使口念弥陀而内心散乱,这样即使喊破喉咙也徒劳无益。
对佛陀生起信心很难,尤其懂得佛陀是最尊贵、最伟大的皈依处,在整个世间没有像佛陀那样的量士夫,这种随法的信心更为难得。《大宝积经》云:“佛能救世间,余无可依者,世雄甚希有,大慈难思量。”意思是,唯有佛陀能救护世间,世间再没有其他可皈依者,世尊的功德甚为稀有,他的大慈大悲以分别心难以思维衡量。大家应该对此理生起定解。
现在念佛的人比较多,很多寺院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唱念,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佛陀都有信心:有些人边念佛边打瞌睡;有些人念佛不是为了解脱,而是为了逃避暂时的烦恼;还有些人念佛是为了得一些钱。真正对佛陀生起诚挚信心的人不多,尤其像《胜出天神赞》讲的那样,对佛陀生起不共信心的人就更少了。
如果一个人口中念阿弥陀佛,但心里既没有恭敬心和欢喜心,也没有认识到佛陀的伟大,甚至持有种种邪见,或者口中虽然念佛,但心里一直散乱,这样念佛没有多大意义,最多种个善根而已,即使喊破喉咙也得不到解脱的利益。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,对阿弥陀佛的宏愿、佛号的功德都要有所了解。正因为如此,我才一再提倡佛教徒要系统闻思。不然学佛就流于表面了,我们没必要为表面上的学佛花费很多时间。
九、敬心拜佛:
拜佛容易敬心难,意不虔诚总是闲,
五体虚悬空费力,骷髅磕破也徒然。
身体拜佛容易,但知道佛陀的功德进而生起欢喜心和恭敬心却不容易,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心总是没有实义,这样形象上磕头只是空费力气,即使身体都磕破了,头上、手上伤痕累累,也是徒劳无益。
要顶礼佛陀,必须懂得佛陀的功德并对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,这个前提非常重要。否则磕头虽然有功德,但功德并不大。作者在此处说,没有信心恭敬心的磕头一点意义都没有。《大圆满前行》中也说,如果思想涣散、随境所转,只是身体东倒西歪地顶礼,除了身体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。当然,这样磕头并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,从种善根来讲有一点功德,只不过不能成为解脱的因。
我坐车时经常看到有些藏族人三步一拜前往拉萨,一方面他们的精神很感人,我们不要说好几个月在野外磕头,一天在外面磕头都很困难,尤其寒冬腊月在雪地里磕半天头都冷得不行了,所以人和人的精神力量是完全不同的,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人没有出离心、菩提心、恭敬心,甚至怀有其他目的,这样磕头意义不一定很大。
大家磕头时一定要对佛陀有恭敬心,尤其要认识到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,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与佛陀相比,不管从智慧、悲心、能力哪方面来讲,佛陀都是最伟大的,如果有这样的虔诚心,哪怕磕一个头也有无量的功德。
十、诵经解义:
诵经容易解经难,口诵不解总是闲,
能解不依空费力,日诵万卷也徒然。
口头上诵经非常容易,但是理解经文的意义却很难,如果口诵不解总是没有实义;即使表面上能解释,但如果没有按照经典实地行持也是白费力气,所以关键是身体力行,否则日诵万卷也徒劳无益。
口中诵《阿弥陀经》、《金刚经》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,但最重要的是通达经典的意义。《六祖坛经》里说,法达诵了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向六祖顶礼时头没有着地。六祖呵斥他:“你只是口头上诵经,并没有懂得经的意义。”于是六祖让法达给自己念《法华经》[4],然后为法达解释经意,并说偈曰:“心迷法华转,心悟转法华,诵经久不明,与义作仇家。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,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。”法达听后言下大悟,赞叹六祖:“经诵三千部,曹溪一句亡。”从此以后,法达既领悟了经中要义,同时也不辍诵经。
我们不管诵任何经典,最好要懂得其中的意义,如果不懂得经意,即使日诵万卷也只是种一点善根。《法集要颂经》云:“智者寻一句,演出无量义,愚者诵千句,不解一句义。”所以懂意义和不懂意义的念诵差别很大。
以上大概介绍了《费闲歌》。学习这首道歌后,大家要遣除此中所说的不如法之处,以后不管是闻思还是修行,自己的心与行为都要相合于正法。
这次我以个人的浅见解释了《费闲歌》,这只不过是抛砖引玉,算是给道友们作一个参考。你们的母语是汉语,如果要你们来解释,也许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,所以课后大家应该反复研究,争取体会到一些更甚深的道理。
回向偈:
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
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
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
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
[1] 现在有些演员也剃光头扮演出家人,但因为没有信心和发愿,所以这种“出家”是无有意义的。当然,这是说意义不大,并非完全无意义,佛经中有个公案:某阿罗汉尼前世是戏子,曾经演过出家人,以此功德在释迦牟尼佛教下出家证果。
[2] 此处的“相续”是“不断”的意思。
[3] 歌曰:上师加持入我身,此身若与凡夫同,何堪成为大修士?现以化身显神通,惹琼子兮应顶礼!上师加持入我口,口若妄言或绮语,何堪成为大修士?我歌多富妙口诀,惹琼子兮应善思!上师加持入我心,心若纷起诸妄念,何堪成为大修士?神通明体广大现,惹琼子兮应皈敬!惹琼见地似野鹫,时飞高空时降地,如是高低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。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惹琼修观似日月,有时明兮有时暗,时暗时明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!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惹琼行素似山风,有时急骤有时缓,时急时缓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!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惹琼证果似稼禾,有时好兮有时恶,时好时恶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!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若于微妙因缘法,此心随意得自在,则能进入此牛角,享用宫屋之舒适!子兮!吾今呼唤汝,速入此屋伴老父,父唤子归子应归,为子之道应如是。我乃年迈衰残人,生平从未到印度,身微路险未远游。惹琼青年身健壮,曾往印度游学去,参访众多成就者,依止博学善知识;如今已为大贵人,应住广大舒适屋,乾枯废弃此牛角,何能增长我法执?是故吾子惹琼巴,应入牛角内室居!
[4] 六祖显现上不识字。
《费闲歌释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