聞思修行 深入經藏
——索達吉堪布于海口開示
主持人致辭
尊敬的索達吉堪布仁波切,各位師父,各位同修:
大家晚上好!
今天我們又非常開心地歡聚在一起。由菩提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,特別邀請索達吉堪布仁波切來到咱們海南,和大家進行的佛學文化交流活動,今天是第二天。在昨天的交流會中,大家收獲非常大,今天我們還要繼續珍惜這個寶貴的機會。
現在我們恭請尊敬的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爲我們作開示,有請!
堪布仁波切講演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(叁稱)
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
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(一遍)
請各位發無上的菩提心,並如理如法地谛聽!
今天我們又集聚在這裏,共同學習、交流佛法,我本人而言很高興。這有兩個原因:第一,佛教的智慧能讓我們真正脫離苦海,不管是什麼樣的人,從中多多少少都能得到利益和快樂;第二,在新春來臨之際,每一位信士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,但大家卻能放棄外緣來到這裏,共同學習、交流佛法,這種精神很可嘉。
大家都知道,時間比錢財等世間身外之物還寶貴,所以應該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,要好好利用這個時間,以現有的精力來學習、思考佛教的教義,我覺得這很有價值!
今天我跟大家從兩方面作簡單開示:其一,在座的佛友當中,有個別剛剛學習、修行佛法,針對他們應如何修學,我提出簡單的想法;其二,針對已經學了很長時間的道友,提出精進閱讀經藏的希望,也就是說,我們要努力充實自己,繼續不斷地聞思。
一、對初學的期望——聞思修行
⒈ 依止善知識開取佛法寶藏
在有限的生命當中,我們除了忙于自己的生活以外,還要考慮去探索這個世界上不爲人們普遍了解,而非常深妙的東西。比如:輪回的奧秘、因果的奧秘、萬法空性的奧秘等。
到目前爲止,在世間中,雖然湧現出了許多科學家、文學家等高級知識分子,但他們也沒有徹底通達這些神秘之處,最後只能當作謎而打上問號。而兩千五百多年前,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就示現了降生、舍棄王位出家、成道、轉*輪等十二相成道,在四十九年說法生涯中,完全揭開了人類的神秘面紗,千真萬確地描述出了宇宙萬物的真相。但要了知這些真理,既需要自己去分析,還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聞思。
一般來講,佛教的甚深道理不可能以自己的智慧通達,即沒有自學成才的。佛陀在《華嚴經》中說:“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可見,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”意謂:就像黑暗屋室裏面的珍寶,沒有燈光就無法現見;同樣,佛陀所宣說的真理,若沒有既有聞思又有修行經驗的上師引導,即使自認爲很有才華、很有智慧,也無法了解、通達其中的甚深意義。所以,現在有些人想完全依靠自學通達教理,是不可能的。
我經常在不同場合中勸大家學習佛法,千萬不要驕傲自滿、自認爲了不起,不要盲修瞎煉、誤人子弟。這是因爲,真正用佛教的智慧來衡量,每一個人的水平都特別低。爲什麼這麼講呢?因爲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。當然,這並不是佛教徒自贊毀他,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是這樣稱贊的。那我們爲什麼不對佛法生起信心,進而聞思修行呢?
⒉ 現代教育迫切需要佛法
我經常想,現在大學裏面畢業出來的本科生、研究生、博士生、博士後,很多都認爲自己非常了不起,好像世間當中該讀的書全都讀完了一樣。其實,從小學到博士之間的教科書都是世間知識,不要說出世間的佛法,即使以整個世間知識來衡量,學的也不是很多,應該說是很渺小的。
尤其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、信仰教育,這方面相當缺乏。雖然表面上看來,他是某某學校畢業的,應該很了不起,但實際上,其人品、人格、道德修養,以及在爲人處事、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表現都非常糟糕。當然,這與教育有密切的關系。
雖然我們在學校學了ABC等很多知識,但實際上這些知識在世間能用上的也不多。一位美國學者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之後,得出結論:學生在學校裏面所學的知識,真正能用在世間上的15﹪都不到;反之,在世間當中很多空白都需要填補。
在這些方面,我經常想:不要說佛陀智慧、悲心的全部,哪怕千分之一、萬分之一用在世間,所作所爲也非常完美。可是,世間許許多多人往往都不信仰佛教。雖然信仰是自由的,但很多人都缺少這種悲心和智慧,而這恰恰是最需要的。
⒊ 聞思修行才是佛教的根本
因此,大家應該多學一些佛教方面的知識,現在科技很發達,只要有興趣就不會有困難。以前,如果你要依止一位上師,必須跟著他。但跟著上師,尤其現在漢地大城市裏人這麼多,每一個人都要跟著上師,恐怕上師也不一定夠。若自己依靠方便方法,如聽光碟、看書等,真正通達了具有傳承的上師教言,那與整天都跟著也沒有什麼差別,我是這樣認爲的。
相反,雖然你每天都跟著上師,但因上師法務特別繁忙等原因,不能給你開導,也不一定有利。在曆史上,有些弟子依止上師多年,也沒有得到一個偈頌的法義,這樣的例子相當多。所以,在座的各位首先應該尋找真正的佛教道理,自己要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。
現在很多人對佛法的學習都比較欠缺,若沒有學就不可能精通,因爲開車等世間基本知識,或大學的課本,沒有學也無法通達,而佛法更加深奧、難懂,沒有學則不可能懂得。但光聽聞也不行,還要思維,再進行修行,這就是佛教的根本——聞思修行。
現在很多佛教徒,都很缺乏聞思的機會和因緣。尤其在漢地,本來寺院也不多,即使有,也只有個別道場有聞思,很多道場都沒有。而學佛的居士團體,大多數人只是辦一個皈依證,自認爲是某某上師的弟子,實際上遵循次第的系統學習根本沒有,很多地方都是這樣;極個別地方雖然有學習,但也不全面。所以,我經常提倡、勸勉大家,要共同學習佛教的甚深道理。
⒋ 人生大事 出離輪回
當然,在學習的過程中,最好小乘和大乘顯宗、密宗的法都要了解,之後自己就能找到方向。否則,就像現在社會上的人,每天都搞事業賺錢,一直像孩童尋彩虹一樣沒完沒了,那短暫的人生就荒廢了。
人若沒有來世倒另當別論,但實際上,人們花了大量時間從現代科學等角度觀察,到目前爲止,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找到確鑿的證據來駁斥前世後世存在的道理,也沒有真正建立起前世後世不存在的學說。既然真的有前世後世,那對後世不做一點准備,恐怕就是愚者的行爲。
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想:我老了怎麼辦?于是買養老保險;我病了怎麼辦?于是買醫療保險……但考慮來世的人,尤其在沒有信仰的國家和群體,幾乎是沒有的。在藏地,大多數人特別關心來世:我即生當中這樣(或富裕,或貧窮)過去就行,因爲前世造了什麼業,今生要感受,但來世確實很漫長,所以要努力行善。那我們爲什麼不想一想自己的來世呢?因爲這並不是一世兩世,或者短暫幾十年、幾百年的事情。
如果即生當中造惡業,墮入叁惡道,那什麼時候才能得到解脫啊!我們連想到監獄都毛骨悚然,而不敢做違法的事,即使做了,也不願意承受未來關押的痛苦。那在千百萬年乃至生生世世中,感受無法想象的旁生、餓鬼、地獄的痛苦,以及得到人身後,感受盲聾喑啞、老弱病殘等苦,又怎麼能忍受呢?但人們往往在這些關鍵、長遠、重大的問題上,盲目回避、耽延,根本不想死了以後怎麼辦,這是特別愚癡的。
⒌ 不應抹煞人的尊嚴
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講,這也情有可原,因爲從小都生長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習俗當中,所以除了吃吃喝喝以外,再也沒有更高的思維能力了。因此,從某種意義上講,人確實跟旁生沒有差別。
多年前,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熟人跟我辯論:“你在有些論典裏面說,人跟旁生沒有差別,這是對人類的侮辱。”我跟他說:“這個話並不是我最先說,薩迦班智達等藏漢高僧大德和學者都這樣講過,其實這並不爲過,因爲若光是爲了生活,世間的旁生也確實懂得,比如吃東西、避寒等。”
雖然牦牛等旁生不懂穿衣服,但冷的時候它們也會去比較暖和的地方。前一段時間,我們學院特別冷,零下二十幾度。我看見一頭牦牛,它每天晚上都要到一個比較暖和的破房子裏面去睡,而且是按時的——我每天晚上到經堂講課時它都沒有去,而下課回家時它已經到裏面睡上了。所以,不僅是人,這些動物也知道取暖,只是取暖的設備和手段有差別而已。同樣,吃、喝它們也懂。
所以,人若除了眼前的生活,再也沒有更高的理想,從來沒有想過在有能力時回饋社會,幫助人類等衆生,那就與自私、盲目、愚蠢的動物沒有差別。
⒍ 智悲方是末世良藥
在座的各位,佛教有兩個廣大,一是慈悲的廣大,二是智慧的廣大,這兩者是佛教唯有的,拿現代的話來講叫特色。
其慈悲的廣大,不僅僅限于“我”。世間具有悲心者,對親朋好友、下屬等與自己親近的人會關心,除此之外就不願意付出,甚至很多都看作敵人。所以,世間悲心、愛心再大的人,也沒有佛教裏面把所有有生命的衆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、子女,或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理念。雖然在孔子的學說中,有“己所不欲、勿施于人”的說法,但實際上範圍就是人,是非常狹隘的。
從智慧方面講,除了佛法以外,通達世出世間所有萬法的智慧有沒有?相信大家在翻閱經論等資料時,完全會明白。
所以,學習佛法特別重要!但要學習佛法,首先要知道佛教智慧和悲心的不共之處,因爲只有知道優點才願意學。就像買一個産品,在知道它的利益、功效後,才會買一樣。
可是,現在人類社會在物質上越來越有發展,越來越有進步,在精神上卻一年比一年下滑,一年比一年倒退。雖然商場上有琳琅滿目的商品,但這只增長貪欲等煩惱,讓人們處于快樂、甯靜、祥和…
《聞思修行 深入經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