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 ——于東莞開示
來到這裏,我也沒有什麼禮物送給大家。很多人發心多年,恩德很大,我給大家講短短的一堂課,權作報恩。你們也不要以財物來供養我,這些都不缺。應該多做法供養,這是最重要的。做什麼法供養呢?對上師叁寶生起感恩之心,同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,以菩提心攝持爲衆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。
今晚我簡單給大家講一下“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”。
一、依止上師 發菩提心
作爲習慣輪回的遊子,面對廣大如虛空,涵蓋世出世間一切知識的佛法,想尋找正確的方向,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識。有了上師善知識,在十字路口才不會迷失方向。
就像駕車遠行,目的地必須明確一樣,作爲修行人,正確定位人生目標非常重要!如果總的目標已經確定,哪怕中間“堵車”等,只要堅持不懈,最終也會到達。但有些修行人日日年年都“堵車”,修加行磕幾個頭就累了、病了,那就比較麻煩。
因爲修行目標有上等、中等、下等、最下等四種,相應就有四種修行:上等的修行、中等的修行、下等的修行、最下等的修行。
首先講最下等的修行:即行持學佛、學法、皈依、念佛、拜佛、燒香、朝寺等善法的目的,全部爲了今生,如身體健康、心情愉快、工作順利、生活平安等。如今這樣的人相當多,即使在佛教徒當中,大多數都是這樣的。那爲什麼說這是最下等的呢?因爲根本沒有希求任何一種解脫果位的心。在叁士道當中,這是一般的下士。
其次講下等的修行:即深信因果不虛的道理,害怕後世墮入地獄、餓鬼、旁生叁惡道中,感受無量的痛苦,希求善趣的安樂,故而“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”地精進修持。在叁士道當中,這是殊勝的下士。
再次講中等的修行:即認爲包括叁惡趣和叁善趣在內的六道輪回,就像火宅、羅刹洲、劍葉林等一樣,是特別可怕、恐怖的地方,故想從中獲得解脫,而希求聲聞、獨覺的果位,或想獨自一人前往極樂世界,獲得身心的自在、灑脫。懷有這種修行目標的人,就是中士道的修行人。
最後講上等的修行:即認爲自我解脫不合理,應讓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都獲得解脫,因爲他們都當過自己的父母,現在仍沈溺在水深火熱的輪回苦海中,若沒有救度他們,從人格、良心、品德等方面講,都說不過去,故而發起舍棄自我、救度衆生的無上菩提心——願他們暫時離開六道輪回的痛苦,究竟獲得佛菩薩的果位。以此目標而努力修行,就是所謂的上士道。上士道包括大乘顯宗和密宗,因爲都以發無上菩提心爲前提。
二、護持正念 排除障難
現在大家都將修行目標鎖定在上士道,那就應該經常反觀自己學佛、修行的目的,到底是爲了自我解脫還是爲了衆生解脫?可能到時就會發現,原來自己只是在理論上懂了或嘴上會說,而心裏爲衆生修行、解脫的念頭並不真實。此時,希望大家奮勇直前,直至生起真實的菩提心。若因此而退怯,再也不學了,那還要在無數劫中于輪回裏面感受無比的痛苦。因此,這並非一種好的選擇。
有些人說:雖然菩提心的功德很大,但對我來講實在沒辦法,我還是退下來不學了。其實,這是非常可憐的!因爲,他不但不知自己必將以此而感受痛苦,還以勇敢的語氣來遠離修行。所以,這並非智者的選擇,而是愚者的行爲。
因此,我們應該想到,暫時修行不好,甚至連簡單的修法都修不上去,也是正常的,因爲修行不可能馬上得到明顯的效果。否則,以前很多高僧大德都不需要長期修行了。既然曆史當中講,他們也經曆了長期精進的苦行,那更何況說我們,因爲我們無始以來造了許許多多惡業。所以,作爲修行人,一定要發起勇猛的心。之後一點一滴的修行,一刹那間的發心,也會成爲真正菩提資糧的因。
值得高興的是,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,現在不管到哪個城市、哪個團體當中,大多數人都覺得無僞的菩提心很重要,因爲它是尋找大乘的唯一指南針。否則,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,我們就會迷失方向。因此,在依靠高僧大德和善知識的教言、竅訣,知道了這個方向之後,就應繼續不斷地走下去,之後就會獲得對治煩惱的明顯效果。
在座的人很多都學過《入菩薩行論》,可能學一遍不一定有特別深的感覺,在學兩叁遍後,印象就會比較深。這次我遇到了很多學過叁、四遍的人,他們越學越覺得裏面的內容非常珍貴,而且對治煩惱、遣除障礙的能力,也比以前大有進步。好像沒學之前,自己根本不是人一樣,對以前的所作所爲、所言所思都有一種慚愧心。有些老菩薩跟我講:“沒有學佛之前完全是造業,簡直是白活了,入于佛門系統聞思之後,才真正找到了自己該走的路。”
所以,大家一定要對聞思修行有信心,這一點特別重要!因爲在修學菩提心等大乘佛法的過程中,會遇到許多困難、違緣,比如家庭的阻撓、單位的障礙、自身的煩惱等。此時我們就要想:前輩高僧大德不惜生命代價,才獲得佛法的精華,我們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一點一滴的障礙也不算什麼。因此,不應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,馬上倒下去,而應更加堅定誓言。
叁、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峽尊者爲榜樣
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,藏地國王智慧光犧牲自己,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來弘揚大乘佛法的公案。
在前弘時期(藏地佛法分前弘、後弘兩個時期,前弘時期的開創者是蓮花生大士,後弘時期的開創者是阿底峽尊者),藏地佛法非常興盛,後來遭遇比“叁武滅佛”還厲害的朗達瑪滅佛,出家人要麼強迫還俗,要麼被殺戮,要麼被趕走,許多經典、佛像、寺院都被燒毀,除了部分密宗法要流傳下來以外,整個藏地的佛法都被毀掉了。
1. 第一次迎請
後來朗達瑪被殺,前藏、後藏、阿裏、安多、康區全部分散,沒有統一的國王。在拉薩一帶的阿裏地方,有一位智慧光國王,爲了佛法再次弘揚,他想盡了一切辦法。但因剛剛滅佛,興盛起來相當困難,就像文革以後,佛教從各方面要立起來很困難一樣。當時藏地雖然來了很多印度人,但大多通過各種方法來騙取錢財。現在很多藏地修行人也紛紛到漢地,有些是真正爲了佛法,有些也有各種各樣的目的。
後來智慧光國王派了七位(每人配兩名侍者,共二十一人)非常聰明的藏地僧人,如後弘時期最了不起的大譯師仁欽桑布(又稱寶賢)、善慧等,到印度去學習佛法。但因氣候不適,除了寶賢和善慧兩位譯師之外全都死了。他們兩人在印度遍學顯密、斷諸懷疑後,便到處尋找、打聽能重興藏地佛教者。
後來得知,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無數大智者中威望最高,其學問、戒律、成就等都是大家公認的。但因他們沒有迎請的把握和能力,就回來告訴國王智慧光尊者,說:印度有一位阿底峽尊者,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,他如果能來藏地,佛法肯定有興盛的希望。
國王聽到他的事迹後非常感動,便派遣精進師子爲首的一百多人,帶著十六兩金子到印度去請阿底峽尊者來藏地弘揚佛法。他們經過尼泊爾到達印度,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。在印度幾經周折後,才見到阿底峽尊者,他們牽著尊者的僧衣說:藏地國王迎請尊者到藏地弘揚佛法。但阿底峽尊者沒有答應,因爲當時緣分還沒有到。他們回來後,智慧光國王說:請不到尊者也沒辦法,那就請尊者以下的大德吧!于是精進師子又帶領五六個眷屬前往印度。
2. 第二次迎請
智慧光國王爲了迎請尊者,至于印藏邊境籌備金子,結果被一位外道國王抓起來關在監獄當中。菩提光馬上召集軍隊前往相救,也沒有成功。雖欲重興振兵,但恐生靈塗炭,又恐智慧光國王死在監獄,自己在戰場上犧牲,大乘佛法沒有機會傳到藏地,于是與外道國王和談。外道國王說:如果你們進入我的教法,我不但可以釋放人,還可以大量金子獎賞你們。如果不答應,就拿與智慧光身量相等的金子來換。雖然當時藏地條件不是很好,但菩提光只答應後面的條件,而不願意入他們的教。
通過四方尋找,得到了頭部以下身體重量的金子,還差等同頭部的重量,但外道國王仍不放人。此時菩提光面見了智慧光國王,告以再尋找頭部重量的黃金便可相救。但有氣無力、奄奄一息的智慧光國王說:這些金子一點一滴都不要給外道國王,否則太可惜了!我現在人已經老了,即使釋放也做不了什麼。你們若能把這些金子用來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弘揚大乘佛法,我死也瞑目了。但你們一定要告訴尊者:我是爲了迎請尊者而付出生命的,希望尊者能把大乘菩提心爲主的法要弘揚到藏地,衆生和佛法需要尊者!
不久他在監獄圓寂,菩提光遂全力迎請阿底峽尊者。之後他派遣姓那錯、諱戒勝之持律比丘帶領五六個眷屬,經尼泊爾到達印度,一路多經險難,才見到阿底峽尊者。供養金子後,他們向尊者講述了前弘時期藏地佛法的興盛狀況,以及朗達瑪滅佛後的悲慘局面,和佛法出現的一系列問題,更講述了兩位國王爲迎請尊者到藏地弘揚大乘佛法所作出的努力。
阿底峽尊者聽後,非常感動地說:藏王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薩,你們爲了大乘佛法如此付出,也是菩薩,我應該去藏地弘揚大乘法。但我還要斟酌、考慮一下,你們暫時不忙把金子供養我。然後他就開始祈禱本尊度母,度母在夢中告訴他:你去藏地弘揚大乘佛法是合理的,在那裏有殊勝因緣。具體的答案,明天在某某寺院當中,有一位瑜伽母告訴你。
第二天阿底峽尊者到該寺時,遇到了這位瑜伽母,供養後問了叁個問題:一、到藏地能不能滿藏王的願?二、能不能弘揚大乘佛法?叁、壽命狀況如何?瑜伽母回答說:你能滿國王的願,也能弘揚大乘佛法,但壽命只有72歲,如果在印度會活到92歲。阿底峽尊者想:只要能把大乘佛法弘揚到藏地,自己減少壽命也不要緊。之後他就准備到藏地來。
當時印度傳出了阿底峽尊者要去藏地的消息,國王、大臣等人都製止他。後來尊者對譯師們說:你們…
《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