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香港理工大學問答

  香港理工大學問答

  (一) 問:我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學生。現代腦科學發現,特定的腦區,與情緒、記憶等有種種關聯。所以,很多人認爲心識只不過是大腦的産物,大腦死了,心識也就不存在了。請問,如何遣除此種疑惑?

  答:現在所謂的腦科學,只是對大腦的部分結構作了一些分析,至于心與腦之間的真正關系,科學界對此仍是一片空白。到目前爲止,包括榮格的心理學在內,也沒有透徹觀察到內心的本質,且不說大乘密宗中揭示的道理,就算是小乘《俱舍論》講的心與心所之間的關系,他們也沒有弄得比較明白。

  其實,“大腦死了,心識也就不存在了”,這種說法並不正確。沒有大腦卻能存活的人,目前已發現有數十位之多。以前六世達賴在傳記中也說,他還親眼看見過一個沒有頭的人活著,深感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[1]。

  正好,昨天晚上我也夢到一個人,頭放在這裏,身體在那邊,而且還會說話。當時我就跟旁邊的人講:“這個病人非常嚴重,趕快送到醫院去救。我可以出點錢,出多少都可以,畢竟事關一個人的性命。”早上醒來以後,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,但至少我在夢中沒有生惡念,而是産生了一個利他心,還是挺不錯的,自己也比較歡喜。你今天就恰恰問了這樣的問題,可能是一種預示吧。

  (二) 問:仁波切您好,我代表一位美國朋友問一個問題。請問:佛法的傳承爲什麼很重要?現代有先進的科學記錄手段,還需要強調傳承嗎?

  答:佛法的任何一個傳承,包括戒律的傳承,都非常重要。

  像我們藏地,比丘尼戒的傳承就曆來沒有,只有沙彌尼戒的傳承,所以女衆出家的話,便無法受比丘尼戒;而在漢地,這個戒律的傳承一直都存在。不過在藏地,《大藏經》和論著的傳承,始終完好無損地代代相傳,這是相當稀有的。

  那麼,這些傳承有什麼作用呢?可以起到加持承接的作用,也就是說,它能將佛陀的加持無有間斷地傳給我們,這對修行人來說至關重要。

  其實,不單單是佛教強調傳承,包括世間也是如此。比如他們美國的總統,第一個是華盛頓,到現在是奧巴馬,這也算是一種傳承。既然世間的傳承都十分重要,那佛教的法脈就更不用說了。

  (叁) 問:您剛說煩惱就是菩提,感受痛苦時要想到別人,不斷地發願、回向,以此培養慈悲心,這樣就不再有痛苦了,對不對?

  答:這要看每個人的修行功夫。

  問:但這樣也會非常痛苦啊。比如看上師生病了,希望上師能夠馬上康複。

  答:《寶性論》裏說了,真正的聖者超離了生老病死,身體上是不會有病苦的;但在衆生面前,出于某種利他的需要,上師也可以顯現生病等[2]。所以,弟子爲上師生病而痛苦,是凡夫對聖者的一種擔憂。

  問:那麼說,上師生病是爲了度化我們,就像維摩诘居士一樣?

  答:如果上師是大成就者的話,是;但若上師是凡夫人,那也值得弟子關心。(衆笑)

  (四) 問:動物是有生命的,吃它是一種不好的行爲。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,我們吃了的話,會不會也像吃動物一樣不好呢?

  答:這個問題,我昨天在中文大學那邊也講過。佛在《涅槃經》中說:“衆生佛性住五陰中,若壞五陰名曰殺生。”所以,五蘊聚合的生命,才有真正的痛苦。動物就有這樣的生命,而植物,雖在外境的刺激下會産生某種反應,比如動搖、生長、死亡,但它並沒有真實的五蘊。假如認爲植物也有動物或人一樣的生命,那佛在《楞嚴經》裏說了,若許“十方草木,皆稱有情,與人無異”,則墮入外道,“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”。

  現在很多人覺得植物與動物完全一樣,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。包括有些大學老師也分不清楚,這是相當遺憾的。以前郭沫若翻譯過一部很厚的書,叫《生命之科學》,我也曾看過,裏面就講了很多生物學的知識,但也沒有把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分開。

  按照我們佛教的觀點,你今天割一根草,跟殺一頭牛有很大差別。殺牛是摧毀了有情的生命,這有極大過失;而割草的話,並沒有殺生的過患。

  有些人可能會說:“佛教裏不是講了嗎,對動物不能損害,對草木也不能損害。“這種說法雖然是有,但意思並非完全相同。就像你去殺人和砍伐森林,盡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許,但定罪還是有天壤之別。同樣,我們殺了動物的話,必定會墮入地獄;而砍一棵樹的話,則不會墮入地獄,只是有輕微的過失。

  所以,在這個問題上,大家一定要弄明白。爲什麼我一直強調佛教徒必須要學習佛法?原因也在這裏。現在很多人都認爲“我吃肉也有過失,吃蔬菜也有過失”,對過失的輕重並沒有分。這樣的話,你偷金子也有過失,偷針也有過失,所有問題都一概而論的話,這是不合理的。

  (五) 問:我是香港中文大學的。佛陀當年正是看到衆生的苦,爲了想辦法解決,才出家修行,最終成就了佛果。那我們學了佛以後,盡管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,但現在的心力不像佛陀那麼大。在這個過程中,經常遇到痛苦怎麼辦呢?

  答:經常遇到痛苦的話,容易生起出離心,把它變成一種成就的動力,這就叫將痛苦轉爲道用,此舉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。

  在藏傳佛教中,很多大德並不希望成天順順利利,否則,修行就沒什麼進步了。作爲大乘修行人,一旦遇到敵人、生活中出現不順,絕不會像世間人一樣痛苦,而是像拾到了如意寶般開心,以此可檢驗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。猶如高明的醫生,能將山上所有的草,都配成良藥,同樣,真正有修行的人,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痛苦,都可以把它轉爲道用,變成解脫的一種助緣。

  (六) 問:我來自香港大學醫學院。我身邊有個很親近的人,我執很厲害。我也問過自己的上師,上師說她屬于串習比較重的,各種習氣很難一下子改變。但我還是希望能從佛法上幫助她,請問我應該怎麼做?是放任她而自己繼續修行,還是盡量用佛法去引導她?

  答:怎麼樣去度化她,應該是你跟你上師兩個人的事情,讓我來說有點不合適吧。不過,我建議即使她的習氣很重,不能一下子就改過來,你也不應該聽之任之。

  倘若翻開佛陀的傳記、大德的開示,我們就會明白,度化衆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,只有通過長期的勸說,有些人才會逐漸生起信心、出離心、智慧。因此,你對她不應該放任不管,而需要不斷地努力。

  作爲一個大乘佛子,實際上身邊會有很多這種人,你說了一次兩次可能不起作用,但只要持之以恒,遲早他會被你感化的。有些人認爲:“跟這種人怎麼講都沒用,簡直是白費口舌。”其實並非如此。人分爲叁種:一種是頑固不化的,誰說了都不聽,就算佛陀來了也沒用;一種是不用別人去勸,他自己就覺醒過來了;還有一種是,如果經常去引導他,他就有善根蘇醒的機會,但你若是不努力,那就沒辦法了。《百業經》中也有很多故事說,某某衆生若沒遇到佛陀,就還要在輪回中流轉五百世,但遇到了佛陀以後,即生就獲得阿羅漢果,解脫了一切痛苦。

  所以,度化衆生不能避重就輕。其實,你如果有菩提心,就肯定願意度化衆生,將這種境界傳給身邊很多人;但你若對此什麼感覺都沒有,那可能就無所謂了。因此,作爲一個佛教徒,居士也好、出家人也好,關鍵看你有沒有這種境界。有的話,就不可能獨吞這種精神食糧,而會很願意跟衆生分享,讓他們也擺脫一切痛苦。

  現在的人類,確實很需要佛法來拯救,而且如今弘揚佛法非常應時,因緣很成熟,時機也相當殊勝,我們應該要多利益一些衆生。再過幾十年,你我都不一定在這個世上了,很多人也灰飛煙滅了,有些往生到極樂世界了,有些墮入地獄了。所以,在今生這個短短的時間裏,每個人一定要好好把握,用佛法的智慧去利益別人,真的遠遠勝過金錢上的幫助。

  (七) 問:現今這個繁忙的社會,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很大,特別像香港這樣一個國際化都市,競爭非常激烈,怎樣才能平衡各方面的壓力,獲得幸福感呢?

  答:按照佛教的觀點,最好要學會知足少欲。若能如此,寂天論師說了[3],這種遠離貪欲、自由自在的快樂,就連帝釋天王也很難享受到。

  現在這個世界,很多人整天奔波忙碌,並不是真的缺少什麼,而是爲了面子、爲了名利。每個人都不擇手段地占有很多,以至于社會上的大部分資源,最後只流入極少數的富人手裏,這是一種非常大的浪費。

  實,一個人有了權力、有了財富的話,應該用于回饋社會,讓更多的人共同分享。若能有這樣一顆心,自己的壓力肯定會減少,幸福感也會與日俱增,整個社會才能真正體現出一種和諧。

  

  (八) 問:我本人信佛多年,但從來沒有系統學習過佛法。您能否給一個概括的指引,讓我們全面接觸到您所講授的佛法?

  答:我講授的佛法,香港有個國際菩提學會,近兩年來,對我所講的《入菩薩行論》、《大圓滿前行》、《藏傳淨土法》,以及般若方面的道理,每個星期天都在學修。今天在場穿著紅衣服的,好多都是國際菩提學會的。你如果希望系統地了解佛教,可以跟他們一起學習。我只有這個辦法了,否則,親自給你講的話,我也沒有這個時間,你的各方面因緣也不一定契合。

  昨前天我看了一下,香港國際菩提學會的人比較少,但不管人多人少,我都是隨緣的。如果你想次第學佛,可以跟他們取得聯系。以後我會給大家長期提供法本、光盤等,而且一般不收錢。

  我們這個學會的原則,不是以募捐爲主,不是以掙錢爲主。當然,我也不是說弘揚佛法不需要錢,但之所以成立這個學會,主要是想讓大家清淨地學習佛法。我的發心也很清淨,不管到哪裏去,都只有這個想法。而我們學會的原則,也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,並沒有其他任何目的。所以,如果你願意學習,可以跟他們聯系一下。

  (九) 問:我是香港城市大學的。5年前我斷了韌帶,一…

《香港理工大學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