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香港理工大學問答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者都選擇了清淨刹土,而釋迦牟尼佛看到濁世衆生非常可憐,于是就選擇了這個特別惡濁的刹土。佛經中專門有一部《白蓮經》,就記載了這些白蓮花般的發願,說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超過了千佛的大願。

  對我而言,經常都會憶念釋迦牟尼佛的恩德,若不是他發願攝受濁世衆生,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人,又豈有機會得到度化?所以,我們一定要感恩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!

  (十六) 問:我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。謝謝您剛才與我們的精彩分享,您可否再同我們分享一下,到目前爲止,您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痛苦?然後您是怎麼面對它的?

  答:我是1962年生的,現在快50歲了。回顧自己的人生,我小時候讀書很晚,15歲才開始上小學,之前一直是文盲,天天放牦牛。當時我弟弟不肯去學校讀書,家人害怕被罰款,實在沒辦法,就把我送去替弟弟讀了。到現在,弟弟也常跟我開玩笑說:“我對你的恩德很大,否則,你一輩子只是山上的牧童,不會有讀書的機會。”

  我沒有上學之前,一直都在放牛,有時候牦牛丟了,或者被狼吃了,我就不敢回家,心裏非常的痛苦。

  之後,我在學校裏讀書時,沒有評上什麼,或者因爲一些摩擦,跟別的孩子打架輸了,這個時候也很痛苦。

  後來,出了家以後,到現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裏,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學佛,一直看書、一直禅修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好像想不起來有什麼痛苦。

  我在1985年出家,2005年我們師範的同學開了個同學會,在所有的同學中,只有我們兩叁個出家人。當時每個人講了自己這20年的經曆,有些同學結婚了,有些離婚了,有些結婚了但兒子死了,丈夫死了……這樣那樣的痛苦特別多,好多女同學都是邊哭邊講的。但我們幾個出家人,確實沒有特別強烈的痛苦,到目前爲止仍是如此。

  我自身的話,一出家就依止法王如意寶系統聞思,明白了中觀空性和大乘佛教的利益,再加上周圍的環境也很清淨,所以記不起來有什麼痛苦。後來,雖然我父親死了、親戚死了,但這些在我的人生中,好像沒有感覺是一種痛苦。所以,佛教真的對消除痛苦非常有力,這並不只是口頭上說說。

  (十七) 問:往生極樂世界,是不是一定要證悟空性智慧呢?帶業往生,是否也要證悟空性?

  答:不一定先要證悟空性才能往生。依靠阿彌陀佛的發願力,帶業往生之後,可以在極樂世界證悟空性,然後獲得菩薩的果位,度化衆生。

  (十八) 問:我平時看了很多佛教的哲學,對四法印也有一些了解。但我在工作中被人批評、感到壓力時,這些道理有時候用不上,怎樣才能使我的情緒不會過多被環境影響呢?

  答:平時你在工作中,受到領導批評或別人謾罵時,可以把它當成一種空谷聲,這在《虛幻休息》以及阿底峽尊者的教言[6]中都有講。

  或者,也可以把別人的謾罵,當成贊歎自己的語言,這也是一種境界。以前在釋迦牟尼佛面前,有人贊歎他、有人誹謗他,但佛陀對所有的毀譽都一視同仁,並不會被環境所轉而感到痛苦。

  尤其是你不能全部學完《入菩薩行論》的話,學一下其中的《安忍品》,也是很好的。國外許多大德在講《入行論》時,經常只講一個《安忍品》。你若能學一下這裏面的內容,以後遇到什麼樣的痛苦、不公平的待遇,都可以忍受。在這個充滿五欲六塵的世間上,也會活得比較開心。

  同時,我希望大家學佛的話,不能只停留在名相上。有些人雖然是佛教徒,但對佛教的道理沒有怎麼去修,這是不合理的。你要當個佛教徒的話,還是要有一點實質,不能完全是一種空架子。

  假如你想修持佛法,就應當從皈依、發心等加行開始修,這些簡單的法修好了,再修高深的法才比較穩妥。然而,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,他們非要先求高深的法,然後進入簡單的法,就如同先讀博士、再去讀小學一樣,順序已經搞錯了。

  主持人結語:

  因爲時間的關系,今天晚上的現場提問就到此結束!

  相信大家一定感到很有收獲。倘若你意猶未盡,可以通過網站或微博,繼續與堪布溝通、交流。如果你對堪布傳授的佛學內容感興趣,可以參加國際菩提學會的課程。大家手上的簡介,就有堪布的網址和國際菩提學會的聯絡方式。

  最後,讓我們起立,再次以最熱烈的掌聲感謝索達吉堪布!歡送堪布離場——

  -----------------

  [1]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秘傳中記載:“有一天到一戶人家裏歇腳,在他家中我看到了一個無頭之人。向其家人打聽原因,他們告訴我說,此人原先就患有頸項病,後來頭就斷掉了。這種情況已持續了叁年,現在他依然活著。面對這個無頭人,我的悲心不可遏製地源源不竭生起,我就一直用悲憫的目光注視著他。不大一會兒,就見他開始用手捶打前胸,我便問他的家人他要幹什麼。有一人回答說此人餓了,要吃東西。這個無頭人盡管已沒有了頭顱,但他脖子上還留有兩個管道,家人就將用瓶子盛裝的糌粑湯順著管道倒下去,那湯已經調好,既不冷也不熱亦不寡味。他們倒一會兒就得停下來等上片刻,因倒進去的湯水會泛起泡沫。過了一會兒,當泡沫消散後就又接著往下灌,就像我們平常倒水那樣。慢慢地,瓶中的糌粑湯就給倒完了……”

  [2] 《寶性論》雲:“菩薩如實知佛性,解脫生老病死等,離生等貧由證因,悲憫衆生示生死。”

  [3] 《入行論》雲:“離貪自在行,誰亦不相幹,王侯亦難享,知足閑居歡。”

  [4] 華智仁波切曾以乞討的方式四處雲遊,他有一個木碗,伴他同甘共苦,他十分喜愛它。一次,華智仁波切去拜見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,見上師周圍眷屬雲集,房間富麗堂皇,裏面裝滿了金銀財寶,心想:“原來上師也很喜歡財物,這滿屋的珍寶,他一定很執著吧!”上師以神通照見了他的心思,一語中的地高喝道:“華智,不要想得太多!我對這室內室外財寶的執著,遠不如你對那木碗的執著大!”一句話使華智仁波切恍然大悟:修行人並不一定要過苦行僧般的生活,最重要的是要放下執著。

  [5] 在藏地,冬天取暖一般是燒牛糞,堆積幹牛糞的木棚就叫牛糞棚。

  [6] 阿底峽尊者在《菩薩寶鬘論》中雲:“若聞逆耳之語時,當視猶如空谷聲。”

  

《香港理工大學問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