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香港理工大学问答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者都选择了清净刹土,而释迦牟尼佛看到浊世众生非常可怜,于是就选择了这个特别恶浊的刹土。佛经中专门有一部《白莲经》,就记载了这些白莲花般的发愿,说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超过了千佛的大愿。

  对我而言,经常都会忆念释迦牟尼佛的恩德,若不是他发愿摄受浊世众生,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人,又岂有机会得到度化?所以,我们一定要感恩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!

  (十六) 问: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。谢谢您刚才与我们的精彩分享,您可否再同我们分享一下,到目前为止,您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痛苦?然后您是怎么面对它的?

  答:我是1962年生的,现在快50岁了。回顾自己的人生,我小时候读书很晚,15岁才开始上小学,之前一直是文盲,天天放牦牛。当时我弟弟不肯去学校读书,家人害怕被罚款,实在没办法,就把我送去替弟弟读了。到现在,弟弟也常跟我开玩笑说:“我对你的恩德很大,否则,你一辈子只是山上的牧童,不会有读书的机会。”

  我没有上学之前,一直都在放牛,有时候牦牛丢了,或者被狼吃了,我就不敢回家,心里非常的痛苦。

  之后,我在学校里读书时,没有评上什么,或者因为一些摩擦,跟别的孩子打架输了,这个时候也很痛苦。

  后来,出了家以后,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佛,一直看书、一直禅修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好像想不起来有什么痛苦。

  我在1985年出家,2005年我们师范的同学开了个同学会,在所有的同学中,只有我们两三个出家人。当时每个人讲了自己这20年的经历,有些同学结婚了,有些离婚了,有些结婚了但儿子死了,丈夫死了……这样那样的痛苦特别多,好多女同学都是边哭边讲的。但我们几个出家人,确实没有特别强烈的痛苦,到目前为止仍是如此。

  我自身的话,一出家就依止法王如意宝系统闻思,明白了中观空性和大乘佛教的利益,再加上周围的环境也很清净,所以记不起来有什么痛苦。后来,虽然我父亲死了、亲戚死了,但这些在我的人生中,好像没有感觉是一种痛苦。所以,佛教真的对消除痛苦非常有力,这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。

  (十七) 问:往生极乐世界,是不是一定要证悟空性智慧呢?带业往生,是否也要证悟空性?

  答:不一定先要证悟空性才能往生。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,带业往生之后,可以在极乐世界证悟空性,然后获得菩萨的果位,度化众生。

  (十八) 问:我平时看了很多佛教的哲学,对四法印也有一些了解。但我在工作中被人批评、感到压力时,这些道理有时候用不上,怎样才能使我的情绪不会过多被环境影响呢?

  答:平时你在工作中,受到领导批评或别人谩骂时,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空谷声,这在《虚幻休息》以及阿底峡尊者的教言[6]中都有讲。

  或者,也可以把别人的谩骂,当成赞叹自己的语言,这也是一种境界。以前在释迦牟尼佛面前,有人赞叹他、有人诽谤他,但佛陀对所有的毁誉都一视同仁,并不会被环境所转而感到痛苦。

  尤其是你不能全部学完《入菩萨行论》的话,学一下其中的《安忍品》,也是很好的。国外许多大德在讲《入行论》时,经常只讲一个《安忍品》。你若能学一下这里面的内容,以后遇到什么样的痛苦、不公平的待遇,都可以忍受。在这个充满五欲六尘的世间上,也会活得比较开心。

  同时,我希望大家学佛的话,不能只停留在名相上。有些人虽然是佛教徒,但对佛教的道理没有怎么去修,这是不合理的。你要当个佛教徒的话,还是要有一点实质,不能完全是一种空架子。

  假如你想修持佛法,就应当从皈依、发心等加行开始修,这些简单的法修好了,再修高深的法才比较稳妥。然而,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,他们非要先求高深的法,然后进入简单的法,就如同先读博士、再去读小学一样,顺序已经搞错了。

  主持人结语:

  因为时间的关系,今天晚上的现场提问就到此结束!

  相信大家一定感到很有收获。倘若你意犹未尽,可以通过网站或微博,继续与堪布沟通、交流。如果你对堪布传授的佛学内容感兴趣,可以参加国际菩提学会的课程。大家手上的简介,就有堪布的网址和国际菩提学会的联络方式。

  最后,让我们起立,再次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索达吉堪布!欢送堪布离场——

  -----------------

  [1]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秘传中记载:“有一天到一户人家里歇脚,在他家中我看到了一个无头之人。向其家人打听原因,他们告诉我说,此人原先就患有颈项病,后来头就断掉了。这种情况已持续了三年,现在他依然活着。面对这个无头人,我的悲心不可遏制地源源不竭生起,我就一直用悲悯的目光注视着他。不大一会儿,就见他开始用手捶打前胸,我便问他的家人他要干什么。有一人回答说此人饿了,要吃东西。这个无头人尽管已没有了头颅,但他脖子上还留有两个管道,家人就将用瓶子盛装的糌粑汤顺着管道倒下去,那汤已经调好,既不冷也不热亦不寡味。他们倒一会儿就得停下来等上片刻,因倒进去的汤水会泛起泡沫。过了一会儿,当泡沫消散后就又接着往下灌,就像我们平常倒水那样。慢慢地,瓶中的糌粑汤就给倒完了……”

  [2] 《宝性论》云:“菩萨如实知佛性,解脱生老病死等,离生等贫由证因,悲悯众生示生死。”

  [3] 《入行论》云:“离贪自在行,谁亦不相干,王侯亦难享,知足闲居欢。”

  [4] 华智仁波切曾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,他有一个木碗,伴他同甘共苦,他十分喜爱它。一次,华智仁波切去拜见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,见上师周围眷属云集,房间富丽堂皇,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,心想:“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,这满屋的珍宝,他一定很执著吧!”上师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,一语中的地高喝道:“华智,不要想得太多!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著,远不如你对那木碗的执著大!”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恍然大悟: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,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著。

  [5] 在藏地,冬天取暖一般是烧牛粪,堆积干牛粪的木棚就叫牛粪棚。

  [6] 阿底峡尊者在《菩萨宝鬘论》中云:“若闻逆耳之语时,当视犹如空谷声。”

  

《香港理工大学问答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